专栏名称: 清元宇宙
中国新媒体大数据权威平台,国内最重要的舆情报告和软件供应商之一,国内制定各类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排行榜的权威机构。www.gsdata.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舆论场观察丨山西大同“破门亮灯”风波中的三大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哈尔滨举行丨一览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反思张家界“两个菜要844元”风波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2025年春节假期交通出行超23亿人次、大同 ... ·  4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瘫痪老人被抬至银行办业务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元宇宙

爆款文案的共鸣感,到底是什么?

清元宇宙  · 公众号  · 舆情  · 2018-07-06 11:20

正文

本文转载于运营公举小磊磊,已获对方授权转载。

1


什么是共鸣感?

共振情绪

共鸣是一个物理名词,百科上的解释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例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在一些科幻电视剧里,身体和物体震动的频率相同时,会产生共振现象,身体就可以穿透这个物体。

共鸣中的共,说的是共振。

鸣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叫、叫声、意见、情感等。共鸣要么是身体上的共振产生声音,要么是心灵上的共振产生情绪。显然,我们今天讲的是后者。

产生共鸣后,大家在情绪上和行为上通常会有哪些反应?

  • 好有道理啊

  • 真的是这样

  • 你说的太对了

  • 给文章点了个赞

  • 把产生共鸣的内容分享出去

  • ......

我们发现,这些反应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表示 「认同 。换句话说,如果该信息使我们产生 认同感 ,就会出现共鸣感,认同感是共鸣感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不管在什么维度,它都不拘泥于类型,可以是文章、视频、故事、三观等形态的内容。

我们找了三个在网络上传播量很广的文案,作为案例分析。

案例一: 赵雷的《成都》在网络上知名度非常高,歌词是这么写的「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

案例二: 《大话西游》有一句台词成为了网络中的经典段子,「那个人样子好怪,他好像一条狗啊」

案例三: 「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

这三个案例字面上及背后都透露了一些信息:

  • 攥着手、亲吻额头等构建出了故事脉络;余路、小城等构建出了场景情境;挣扎、分别、回忆等出现了人物情绪

  • 狗是对现实的吐槽,自我嘲讽的一种情绪表达

  • 坐车,哭笑

通过这三个案例,我们捕捉到了三个关键词 故事 」,「 情境 情绪

我们捕捉到了三个底层逻辑,经历过 相同故事 出现了 相同情境 ,产生出 相同情绪

我们捕捉到了两种过程 故事创造情境 情境产生情绪

这些元素,都是共鸣感的组成部分。


2


如何塑造共鸣感?

认同感究竟是什么?如何塑造认同感?

我们将认同感叫做产生认可同意的感受,可以是对已知事物的认可同意,也可以是对未知事物的认可同意,这种感受出现后,自然而然出现共鸣感。


我们找来了十点读书的一篇头条10W+文章作为案例, 「变成一个连瓶盖都拧不开的小女人」、「在她失意难过时,能给她依靠的肩膀」

两者之间的共同逻辑是描述 客观存在 事件结果 ,通过结果使人们对 已知事物 产生认同感,塑造共鸣。已知事物和结果就是重要的诱因。

不过未知事物和结果也同样可以使人产生认同感,它不一定是我们经历过的,但可以是能想象到的,可以令人不明觉厉的。

柴静曾经拍摄过一部题为《穹顶之下》,揭露中国雾霾严重污染的记录片。发布之后风靡朋友圈。其中核心传播点是 雾霾会损害身体健康 ,甚至可能是得肿瘤的原因。

这种就和上面的案例不一样,它是即将发生的事物和结果,使人们对未知事物产生认同感,塑造共鸣。

除了通过塑造认同感制造共鸣,还可以通过情绪塑造共鸣。

我们之前将人们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其中 「消极情绪」 很容易唤醒大众。 「回忆情绪」 是最常出现的一种消极情绪,当人们回忆某个过去片段时会产生共鸣,会哭的稀里哗啦。

在票圈,导演们就喜欢利用回忆杀作为电影的卖点和看点。它可以是悲伤的、怀旧的、遗憾的,通过这些感受来塑造共鸣感。

《大话西游》里面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 曾经有一分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这段台词里面之用 曾经 是勾勒人们 回忆过去 ;用 痛苦 是唤醒 消极情绪 ;用 我爱你 是塑造 感知认同

我们把这条路径逻辑总结成:勾起回忆情绪,塑造共鸣感。

故事产生情境,情境产生情绪

朱自清最出名的一篇散文是《背影》,里面讲述的是 「父亲在车边为我送别,临别时穿过铁道买橘子」。

小时候读只能理解字面意思 「父亲给我买橘子」 ,成年后再读才理解 「我们的成长是伴随着父子分别和父亲老去的」。

《背影》里面, 送别是故事,车站是情境,流泪是情绪。

人物产生故事, 背景是一种情境,当出现相似故事情境时,比如 「等待 」、 「弯腰」 「做饭 等等,逻辑依旧成立。

故事产生情境,情境产生情绪,相互出现化学作用,氛围才能立起来,最终 出现共鸣。包括像上面大话西游的案例,也有依托于背景故事才立起来的。

通过上面几个案例,我们发现如果一段故事具有 伤害性质 ,很容易引起大众共鸣。

比如描述关于被劈腿的故事、关于性骚扰的故事、关于被骗的故事等。伤害性质的内容,更容易唤醒人们的 痛苦情绪 毕竟还有什么比描述一个人的痛苦,更能容易引起共鸣的呢?

引发共鸣的故事,必须是便于理解,在生活中常见的。


3


同理心和同情心误区

在很多时候,大家还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认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