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于运营公举小磊磊,已获对方授权转载。
什么是共鸣感?
共振情绪
共鸣是一个物理名词,百科上的解释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例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在一些科幻电视剧里,身体和物体震动的频率相同时,会产生共振现象,身体就可以穿透这个物体。
共鸣中的共,说的是共振。
鸣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叫、叫声、意见、情感等。共鸣要么是身体上的共振产生声音,要么是心灵上的共振产生情绪。显然,我们今天讲的是后者。
产生共鸣后,大家在情绪上和行为上通常会有哪些反应?
-
好有道理啊
-
真的是这样
-
你说的太对了
-
给文章点了个赞
-
把产生共鸣的内容分享出去
-
......
我们发现,这些反应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表示
「认同
」
。换句话说,如果该信息使我们产生
「
认同感
」
,就会出现共鸣感,认同感是共鸣感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不管在什么维度,它都不拘泥于类型,可以是文章、视频、故事、三观等形态的内容。
我们找了三个在网络上传播量很广的文案,作为案例分析。
案例一:
赵雷的《成都》在网络上知名度非常高,歌词是这么写的「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
案例二:
《大话西游》有一句台词成为了网络中的经典段子,「那个人样子好怪,他好像一条狗啊」
案例三:
「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
这三个案例字面上及背后都透露了一些信息:
通过这三个案例,我们捕捉到了三个关键词
「
故事
」,「
情境
」
和
「
情绪
」
。
我们捕捉到了三个底层逻辑,经历过
「
相同故事
」
,
出现了
「
相同情境
」
,产生出
「
相同情绪
」
。
我们捕捉到了两种过程
「
故事创造情境
」
,
「
情境产生情绪
」
。
这些元素,都是共鸣感的组成部分。
如何塑造共鸣感?
认同感究竟是什么?如何塑造认同感?
我们将认同感叫做产生认可同意的感受,可以是对已知事物的认可同意,也可以是对未知事物的认可同意,这种感受出现后,自然而然出现共鸣感。
我们找来了十点读书的一篇头条10W+文章作为案例,
「变成一个连瓶盖都拧不开的小女人」、「在她失意难过时,能给她依靠的肩膀」
。
两者之间的共同逻辑是描述
「
客观存在
」
的
「
事件结果
」
,通过结果使人们对
「
已知事物
」
产生认同感,塑造共鸣。已知事物和结果就是重要的诱因。
不过未知事物和结果也同样可以使人产生认同感,它不一定是我们经历过的,但可以是能想象到的,可以令人不明觉厉的。
柴静曾经拍摄过一部题为《穹顶之下》,揭露中国雾霾严重污染的记录片。发布之后风靡朋友圈。其中核心传播点是
「
雾霾会损害身体健康
」
,甚至可能是得肿瘤的原因。
这种就和上面的案例不一样,它是即将发生的事物和结果,使人们对未知事物产生认同感,塑造共鸣。
除了通过塑造认同感制造共鸣,还可以通过情绪塑造共鸣。
我们之前将人们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其中
「消极情绪」
很容易唤醒大众。
「回忆情绪」
是最常出现的一种消极情绪,当人们回忆某个过去片段时会产生共鸣,会哭的稀里哗啦。
在票圈,导演们就喜欢利用回忆杀作为电影的卖点和看点。它可以是悲伤的、怀旧的、遗憾的,通过这些感受来塑造共鸣感。
《大话西游》里面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
「
曾经有一分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
这段台词里面之用
「
曾经
」
是勾勒人们
「
回忆过去
」
;用
「
痛苦
」
是唤醒
「
消极情绪
」
;用
「
我爱你
」
是塑造
「
感知认同
」
。
我们把这条路径逻辑总结成:勾起回忆情绪,塑造共鸣感。
故事产生情境,情境产生情绪
朱自清最出名的一篇散文是《背影》,里面讲述的是
「父亲在车边为我送别,临别时穿过铁道买橘子」。
小时候读只能理解字面意思
「父亲给我买橘子」
,成年后再读才理解
「我们的成长是伴随着父子分别和父亲老去的」。
《背影》里面,
送别是故事,车站是情境,流泪是情绪。
人物产生故事,
背景是一种情境,当出现相似故事情境时,比如
「等待
」、
「弯腰」
和
「做饭
」
等等,逻辑依旧成立。
由
故事产生情境,情境产生情绪,相互出现化学作用,氛围才能立起来,最终
出现共鸣。包括像上面大话西游的案例,也有依托于背景故事才立起来的。
通过上面几个案例,我们发现如果一段故事具有
「
伤害性质
」
,很容易引起大众共鸣。
比如描述关于被劈腿的故事、关于性骚扰的故事、关于被骗的故事等。伤害性质的内容,更容易唤醒人们的
「
痛苦情绪
」
,
毕竟还有什么比描述一个人的痛苦,更能容易引起共鸣的呢?
引发共鸣的故事,必须是便于理解,在生活中常见的。
同理心和同情心误区
在很多时候,大家还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