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前公司的同事来慢学校的办公室拜访,向我请教关于设计的问题。他们现在正在为乡村小学开发公益的阅读课程,五个课时,向老师提供课件和活动工具包。遇到的困惑是:老师对开展阅读课有多大的需求?通常这类课程往往由公益组织免费提供,或者由上级教育部门用行政命令推行,不管是免费还是强制,总能推动一些行动的,但老师实际有多少真正的意愿去执行,往往是要打问号的。
我观察到“阅读课”这样的产品形式有它天然的障碍,就是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因为乡村学校通常是没有阅读课这样的设置的,于是,要开展阅读课,对老师意味着:
-
需要获得行政资源的支持:要在课表上开一门新课,需要向上级部门申请和批准,过程冗长,于是老师往往会用班会课来开展,但更多老师可能会选择直接放弃。
-
需要专门的学习和备课,而乡村老师实际是非常繁忙的(农村师资少,一位乡村老师通常要教好几门课,还有大量的行政工作需要应付),他们基本没有时间和动力去学习一门全新的课程;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为这位前同事提出了两个新可能:
-
把“图书室”作为使用场景,把“阅读课”变成一个场景布置和图书室流程设置的活动;
-
把“语文课”作为使用场景,把“阅读课”变成一个5-10分钟的提升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小活动;
可以看到,经过这样的调整后,“阅读课”的价值对老师来说是可感知的,而且感知到的实施难度也会明显下降。
作为创新者,习惯的思维是进行“颠覆”:在新的场景中为用户提供新方法,因为这样符合创新者头脑中的“完美变革场景”,而这样做的风险实际是很高的。更有效的方法是:
设计“过渡性”的产品,让用户在已有场景中使用新方法获得效能的改进,待时机成熟后再迁移到新场景
。
下面这张图描述了这个演变过程:
无独有偶,我最近在自己的产品上也经历了这样的思考。
大半年前,我和团队创建了一个线上学习社群——慢学校,它的理念很简单:
寻找那些对你有十年以上价值的知识,通过持续的社群学习和实践去不断深入掌握,并以此来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但是我们发现,要让一般的学习者直接进入基于社群的深层学习会面临很高的学习门槛,例如学习者需要克服如何进行对话与协作、如何掌握个人的深层学习方法、如何从知到行等等问题,实际上,可能只有少数的学习者可以顺利地进行这样的学习。
我用“
个体学习-社群学习
”和“
浅层学习-深层学习
”两个维度对学习产品做了区分,通常的知识付费产品(如:得到)位于“个体-浅层”,而慢学校位于“社群-深层”。
因此,一个有效策略是创造一个“社群-浅层”的学习产品作为过渡(如图),吸引一般的用户从个体学习向社群学习迁移,掌握基本的社群学习技能,体验到社群学习带来的益处和帮助,进而产生进一步深度学习的需求。
于是,我们开发了“
共学星球
”,可以说是一个“入门级”的慢学校。共学星球定位于社群学习产品,它提出一种“
分享即学习
”的学习理念,鼓励用户分享各自的学习经历和知识,从而产生对话、联结和协作。
我们希望,用户可以在共学星球感受到社群学习的力量,并进而进一步产生进行社群深度学习的愿望——慢学校。
那么,在共学星球中,用户的“场景”是什么?
如果把共学星球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学习场景,那么,对用户来说,这意味着他需要在一个新场景(知识星球APP)中应用新方法(分享即学习),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门槛过高,愿意尝试的往往是尝鲜者或者变革者,他们在人群中占的比例不高。
要进入更主流的人群,就要找到主流用户已有的学习场景,这些场景我想到一些:微信群、工作团队、线下社区(小区)等。
所以,一个策略是:依旧把用户学习的主要场景放在微信群,
把共学星球定位成一个工具
,解决微信群知识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而在更大范围内,可以把共学星球理解成一个经验性知识的仓库,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其他人在面对类似问题时才采取的行动。
用户的使用过程可能是这样:在共学星球发起项目,组建微信群进行讨论,并把有价值的知识和过程记录发布到共学星球进行管理。
我在 #一起设计共学星球# 的共创项目中尝试了这样的做法。首先,我在共学星球发起项目,并留了微信群二维码。感兴趣的成员扫码加入微信群,在群里进行即时的讨论。讨论中得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和新的行动项目,我们会整理后发布到共学星球,并吸引更多人加入。这样,我们在微信群进行讨论,在共学星球进行知识管理,感觉这样双平台的效率要比单一平台要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