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花卷财团(huajuanlicai)获授权转载
如果以后有人告诉你,某款理财产品可以保本保收益,甚至预期未来收益,请扇他两耳光并给他仍一本《论一个金融从业者的自我修养》。
道理很简单,金融投资既然是投资未来收益,未来又是不确定的,你凭什么承诺零风险,且能预知未来收益?除非是银行固定存款。
证监会明文:调整“保本保息”为“避险策略基金”
上周五,证监会发布规定,将“保本基金”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这意味着以后的基金产品将不再承诺保本保息,而很多以保本基金为名的理财产品自然也不再允许挂“保本保息”的牌子。
一旦在投资过程中产生风险,出现资产亏损,投资人自行承担损失,平台机构将不再为投资人的损失进行刚性兑付。
保本保息本就是一个迷之自信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般的存在。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就算风险极低的银行理财产品,都会标注你有可能丧失你的所有本金。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既然是金融投资,必然存在风险,而对于这些风险,只能由你自己买单。
保本保息的承诺本就是一种风险
很多P2P理财平台会承诺保本保息,或者告诉你未来固定收益额,这种承诺本身就存在风险。在没有出现大规模风险时,刚性兑付可以维持,一旦资产方或者担保方本身出现重大财务问题,保本保息谁来兑现,信用危机该谁来背锅。
不仅P2P平台难以实现保本保息,就连一些我们本以为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基金等同样不敢承诺保本保息。在这些传统且风险偏低的理财产品中,债券的占比是很大的,但债券投资存在的风险从去年的债市风波就可以看出,估计今年债市依然不会太平静。
仅去年上半年,就有18家债券发行主体违约,涉及资金超过200亿元。此外,曾经红及一时的信托产品近期也出现了各种兑付难题:延期兑付、打折兑付、提前兑付。这一切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投资不论何时,都存在的巨大风险。
保本保息存在风险,就连银行也不敢轻易许诺
我们都知道,很多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以债券、信托等为主要投资对象,因为它们的收益高可观,风险相对较低。但这些理财产品有银行做机构担保,其风险应对能力自然要高于市面上一般以债券、信托为主要投资对象的理财产品。即便如此,近年来承诺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少。
在国内,金融牌照属国家监管,这样一来就增加了金融牌照的稀缺性,不论是券商、资产管理顾问商,还是信托机构,为了保住自己的牌照,就不得不进行刚性兑付,保住自己的招牌和业务。这样就容易出现之前我们提到过的:一旦出现大规模风险,或者其本身出现重大财务问题无法进行刚兑,由此带来的信用危机谁来承担?
如果任由刚兑滋生,极有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质量高收益相对较低的优质投资品会受到排挤,质量差风险高的劣质投资品反而会借势上位,利用保本保息做虚假宣传。这对投资者和整个金融市场,我想象不出有什么好处可言。
相比刚性兑付,投资者更应该关心资产价值
至于保本保息为何会在中国流行,这不能单方面归为机构平台为博取用户而采用手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投资者自身对于风险和收益的相关性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投资获取收益的过程,其实就是权衡风险的过程,相比是不是承诺刚性兑付,投资者更应该关心资产本身的投资价值。
只要涉及到投资,就一定会存在风险,不存在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品。就算是打新股,也需要你为1万元以上的A股股份市值提前买单,才有资格参与,而且打中几率很低。
整个刚性兑付,与其说反映的是投资机构虚假宣传,倒不如说是投资者趋利避害的本性被不正确放大。而打破这种刚性兑付,大家也没必要恐慌,只不过是纠正了错误的投资逻辑而已。一旦刚性兑付被彻底打破,投资者树立起正确的风险意识,定会有更多的“良币”回归。
来源:花卷财团:用实用有趣的方式,重新定义理财。给你有用、有趣的资产配置方案!
新媒体运营编辑 王程海伦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ID:finance_ifeng)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赏赞支持财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