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串联起人类文明的脉络
2月15日,《冰上丝绸之路》国际摄影展巡回展哈尔滨站,在黑龙江省当代摄影艺术馆(哈尔滨市博物馆七号楼三层)启幕。
这场展览,宛如一扇窗,以令人震撼的视觉叙事,激发了观众对不同文化与文明的关注与思考。
曾25次勇闯北极八国,深度涉足186个原住民聚落与生态区的著名摄影家、人文观察家王建男,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用独特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开启了理解“冰上丝绸之路”沿线文化的神秘之门。
在接受采访时,王建男向记者介绍了“冰上丝绸之路”的深厚历史底蕴。“自古以来,‘冰上丝绸之路’便是人类探索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之一,见证了无数木帆船和探险队的航迹,承载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这条古老通道重焕生机,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此次展览展出的14位中俄摄影家的作品,以细腻的视角,捕捉“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居民平凡而又独特的日常生活。在一幅展现原住民海上捕鲸的作品前,王建男说,在所谓文明世界的认知里,杀鲸似乎与文明背道而驰,环境保护主义者也将其视为对生态的破坏。然而,在原住民的世界里,捕鲸却是维系生命的无奈抉择。鲸皮与皮下脂肪,是他们在极端环境下唯一的维生素来源,是生存的希望之光。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评判他者文化时,需跨越固有观念的藩篱,以同理心去感知他们的生存困境。
王建男拍摄的另一幅展现涅涅茨人吃驯鹿场景的照片,同样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他说,这种茹毛饮血的画面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不适,“这是涅涅茨人吃驯鹿的方式。他们将驯鹿从中间劈开,让血流到腔体中,而后食用生血、生肉和脏器,这是为了摄取维生素。在北极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没有水果和蔬菜生长,涅涅茨人无法获取传统的维生素来源,只能从生肉,尤其是驯鹿肉中摄取所需营养,这是他们适应极端环境的生存方式,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生命在绝境中的顽强绽放。”
王建男说,此次展出的这些作品,展现了亚欧之间远古文明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与交融。“这些画面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们所记录的生态和文化随时可能消失。用镜头将其记录下来,是为全人类留存珍贵记忆,因为这些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一旦消逝,便难以复现。”
《冰上丝绸之路》国际摄影展,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更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文化探寻之旅。它引领着观众穿越时空的隧道,领略“冰上丝绸之路”沿线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感受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沉价值。在这些作品的凝视下,我们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一种文化与生态,都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应在尊重差异的基石上,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携手共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珍惜每一种在不同环境下孕育而生的独特生活,让人类文明的花园百花齐放,绚烂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