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法门》
“别时行法文”
《观念法门》当中有讲别时行法和临终行法的两段文。
“别时行法文”就是讲别时行法,也就是打佛七的这一段。
欲入三昧道场时,一依佛教方法。
先须料理道场,安置尊像,香汤扫洒。若无佛堂,有净房亦得,扫洒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
行者等,从月一日至八日,或从八日至十五日,或从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或从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月别四时佳。
行者等,自量家业轻重,于此时中,入净行道。若一日乃至七日,尽须净衣,鞋袜亦须新净。七日之中,皆须一食长斋。软饼、粗饭,随时酱菜,俭素节量。
于道场中,昼夜束心,相续专心,念阿弥陀佛;心与声相续,唯坐唯立。七日之间,不得睡眠,亦不须依时礼佛、诵经,数珠亦不须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见佛想。
佛言:“想念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心眼前。”正念佛时,若立,即立念一万、二万;若坐,即坐念一万、二万。于道场内不得交头窃语。
昼夜或三时、六时,表白诸佛,一切贤圣,天曹、地府,一切业道,发露忏悔一生以来身口意业所造众罪。事依实忏悔竟,还依法念佛。所见境界,不得辄说;善者自知,恶者忏悔。
酒、肉、五辛,誓发愿手不捉、口不吃;若违此语,即愿身口,俱着恶疮。或愿诵《阿弥陀经》满十万遍,日别念佛一万遍;诵经日别十五遍,或诵二十遍、三十遍,任力多少;誓生净土,愿佛摄受。
道场要打扫干净,要整理。如果没有专门的佛堂,有一间净舍或者一个房间整理干净也可以。
古人是很讲究的,取很干净地方的泥,用筛子筛得很细,和沉香香粉混在一起,然后很细地铺在佛堂地面,砸好;整个墙壁也都非常清净;衣服穿得很干净整齐,这样进到里面去念佛。
“行者等,从月一日至八日,或从八日至十五日,或从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或从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月别四时佳”,就是每个月按这四个时段来修,每次七天。
行者把家务事安排好,看工作能不能抽出时间来,等等。事情安排好之后,就到这个清净的道场来念佛。洗浴干净,穿上干净的衣服。
七天之内不要大吃大喝,一天只吃一顿,“长斋”就是吃素。这是饮食方面的调理。
“于道场中,昼夜束心,相续专心,念阿弥陀佛”,“束”这个字很好,好像用一根绳子捆起来一样。一堆柴,要用绳子捆在一块儿才能成一捆。我们的心都是散的,东想西想;用这六字名号把它捆起来,成为一个整的,就是不散漫,有所收束。
念“南无阿弥陀佛”,自念自听,心和声就相应了。要坐就坐得端端正正,要站就站着。
七天不让睡觉,这个要求就高了。现在我们都没这样做了,现在就是可以睡觉,少睡一点,有的睡四五个小时或五六个小时。
“亦不须依时礼佛、诵经”,这些都是打闲岔,都用不着。
“数珠亦不须捉”,念珠也不用拿。
“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见佛想”,主要是念佛。各人根机不同,有的人也可以观佛。《观念法门》,观和念是列在一起讲的,也可以观佛。我们是根据现在人的根机,根据个人情况,一般不提倡观佛,专门以正定业念佛就好了。
“佛言:‘想念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心眼前。’”这就是指有观佛的。
“正念佛时,若立,即立念一万、二万;若坐,即坐念一万、二万。于道场内不得交头窃语”,这当然是指口称佛名的,站着念一万两万,这样不容易啊,要求蛮高的。
“昼夜或三时、六时,表白诸佛,一切贤圣,天曹、地府,一切业道,发露忏悔一生以来身口意业所造众罪”,这是真正修行的。
“事依实忏悔竟,还依法念佛”,忏悔完之后还是念佛。
如果这样精进用功念佛,七日不睡,肯定会现一些境界,这些境界不可以随便说,如果是善的,比如见佛菩萨相好、清净净土等,自己心里知道就好了;如果见恶相,就赶紧忏悔。见过去的冤家债主,或者是祖先,或者是恐怖景象,这都是业障。通过发心,努力地修行,这样激发了,就显现出来。业障现前,这时要忏悔。就像用药一样,用药起反应。
为什么见境界不说呢?因为见境界说了,好境界就消失了,就像车胎漏气了,不再显现。因为,如果愿意说,就说明涵养不够;同时,或许有骄夸的心,也有对这个境界忆念、攀缘的心,心不够平静。这样就是道基不厚,就会影响念佛。
再就是吃素,酒肉不用说,连五辛都不能吃。
“若违此语,即愿身口,俱着恶疮”,“如果我违背了这个话,我愿意身上、口上都长疮”,就是发誓的意思,表示一定要做到。
“或愿诵《阿弥陀经》满十万遍,日别念佛一万遍”,《阿弥陀经》诵十万遍,这很厉害。不过,我们也不一定要诵这么多,我们还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正定业,诵经是读诵正行。
“诵经日别十五遍,或诵二十遍、三十遍,任力多少;誓生净土,愿佛摄受”,大家不要看到这个地方就跑去诵《阿弥陀经》,一天念五十遍以上,不念佛了——不是那个意思。《阿弥陀经》是我们读诵的主要经典,这里说“任力多少”,就是对经文经义要能够了解,最后还是归入专修念佛正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