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旦研究生、复旦经济学院
2017年8月22日至26日,第6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大会于德国林岛召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冯净冰博士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在研讨会上报告了与陈钊教授、许政博士的合作研究。
出席研讨会的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Peter A. Diamond,Oliver Hart,Bengt R. Holmström,Daniel L. McFadden和Myron S. Scholes。本届经济学大会共邀请了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本次一同参会并于会后访问德国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还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史霜霜博士和赵达博士生。
冯净冰在第6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大会上作报告
冯净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2017届博士,导师陈钊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曾荣获2010、2013、2015、2016年国家奖学金,2012、2017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2017年8月受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基金和中德中心的共同资助,赴德国出席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大会,并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在会上报告。
科研成果:目前已在《世界经济》、《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各发表一篇文章;有两篇文章分别被:《世界经济》、《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录用;另有两篇英文工作论文。
座右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从众多优秀博士生中脱颖而出,获得第6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大会的参加资格,并在会上作报告的契机,对冯净冰来说,实际上是一次偶然中的必然。
冯净冰的研究重点属于经济学与新闻学的跨学科领域,在填补文献空白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数据的匮乏。
在导师的支持下,她通过搜集、整理纸质媒体的报道数据及广告数据,创建了微观、丰富的独创数据库,也研究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如基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数据探讨市场化纸媒的监督作用等等。
而参加“鼓励跨学科研究、鼓励数据创新和方法创新”的诺贝尔获得者经济学大会并进行发言,则为冯净冰提供了直接同科学家共同探讨经济学前沿问题的机会。
冯净冰在会议上作报告
冯净冰与诺奖得主Pissarides
在这次发言中,冯净冰在有限的时间里,用生动且直观的统计学结果,将论文的主要结论展示给来自多学科的诺奖得主和青年学者们。
“相比于复杂的运算与推导,把深刻的问题以简单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样是十分有用、难得的事情。这也是所有经济学工具的精华所在。”
在大会上流利地报告,并自如地应对诺奖得主们提问的过程,和冯净冰长期参加“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工作室”学术研讨班的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这个“每周由学生报告论文、并且回应听众提问”的研讨班上,她从一个聆听者成长为报告者,并多次被评为“年度最佳学术报告人”。尽管冯净冰在会议当天才得知自己的报告将在主会场进行,但是在研讨班中得到的5年锻炼,让她在台上的发言泰然自若。
学术并非毕其功于一役而为,而导师则是百折不回的持久求索路上的引路人。同为硕士和博士导师的陈钊老师,帮助冯净冰从一个合格的学生,向一个独立的学者转变。
在刚步入研究大门之时,小到软件的操作,大到研究问题的把握,导师都给予了她悉心的指导。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导师也期待她提出更多的问题、进行更多独立的思考。“严谨治学、关爱后辈”这两个词语,代表了导师在冯净冰心目中的形象。“陈老师不仅激励着我在学术路上不断探索,也成为了我人生路上学习的楷模”。
在导师的帮助之外,论文合作老师——Nancy
Qian老师、许闲老师、许政老师的鼓励与支持,也让冯净冰受益匪浅。也正是在老师们严格要求与耐心包容的氛围中,她学会了“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经济学研究”。
此次德国之行,让冯净冰能够以一名年轻学者的身份去请教、去质疑、去表达和去探讨,让她实现了从学生到学者的转变。
“我尤其要感谢学校及学院领导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视,为我们提供了走向海内外交流、合作的机会,以及导师陈老师和我的合作老师们一直以来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悉心培养,是他们支撑我走到现在;我也会谨记老师们的教诲,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014年在许闲老师的推荐下,冯净冰赴日本东北大学访问并参加了APRU-IRIDeS Multi-Hazards Summer
School。在会议方的安排下,她访问了日本东北部的受灾区,并与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学科的科学家交流。那是她第一次切身体会到自然灾害对经济体的影响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魅力。
一年之后,她前往耶鲁大学交流,每周例行的师生交流、国内外知名学府的老师的研究报告、各院系学生的论文进展讨论等等活动,进一步开拓了她对于学术和自身的认知。
而所在的经济学院提供的多种锻炼机会,能在促使一个初步的想法发展为一个成熟研究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不论是去业界还是学界,这都是非常关键的能力”。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是冯净冰一直践行的座右铭。在她看来,“做学术最重要的是提高主观能动性”,需要不断挖掘和不断学习。而听讲座和读文献可以作为寻找研究问题的途径,与此同时,需要经常跟前辈们讨论,最终选择有趣且有意义的题目进行研究。
对于解决具体问题及掌握工具的方法,她的建议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动手做一遍,在实践中学习。“从头至尾完成过一个课题后,就会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