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努力想要找到世界上和自己相似的那么一群人,
有不一样的面容,却有一样的心。
只是可能总还是在寻找的路上,还没寻得结果。
今天的FM1901,和姗姗一起聊聊“合群”这件事。
▼
不太合群的我
该作出改变
迎合大家吗?
Q:我是大一的学生,上学期加入了几个学生组织,但经过几次活动后,我觉得自己并不能真正地融入大家,我的想法总是游离于大家之外,他们开的玩笑也让我觉得尴尬,只是附和着在人群中装出很开心的样子。我很苦恼啊,我觉得其他同学都在一起玩得很好,和学长姐也很亲密,可我就只能站在圈子外面,融入不到集体中去,越来越离群。姗姗,我是应该离开还是改变自己去努力迎合大家呢?
A:亲爱的姑娘,看完你的来信,姗姗仿佛看到了大一刚入学时在陌生的环境中既紧张又期待的自己,我们并无不同,都对集体这个可以大到无边无际、亦可小到唯你我二人的词困惑不已。简单讲,
集体是一种组织形式团体,拥有一定的活动范围,是一群有共同目标或者有共同理想的人的集合。看似很官方又严肃,但其实集体无处不在。
姗姗觉得集体有可以选择和不可选择两类。我们进入的班级,参与的学生组织或者学生社团,这些集体我们往往不能自主选择,我们自己组建的乐队、创业团队或者闺蜜,这些有共同的目标和爱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的团体,是我们可以去选择的集体。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姗姗说的“可选择”是指和我们相处交往的小伙伴们——正是这些组成集体的个体,对身处于集体中的我们产生了或好或坏的影响。
但既为集体,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人生里会遇到的很重要的部分,团体合作共赢意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集体中会有闪闪发光的大神,有无话不说的铁磁儿,也有趣味相投不用说一句话就懂你的人,在集体中分享,我们看到了生活更多的可能;但就像叶子总有背向阳光的一面,性格的不同、要求的不一也总让集体中的我们有着不能避免的摩擦冲突,集体中的一致性有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压抑了个体的独立性。
集体两面的性质让我们既要表达自己又要学着包容不同。
我们在集体中长大又变得成熟,在其中自如生活也成为了我们的必备技能。
生活中的集体往往不可选择,利益冲突、思维观念的冲突是集体长久不变的特点。但我们既然身处于集体,是不是应该有集体意识,去包容和你不同的那部分呢?每次感到压抑或是抑制不住内心小火苗的时候,试着一点点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和性格,做出一些主动的努力去融入周围环境是不是也是不错的避免争吵和尴尬的好方法呢?
但有一点姗姗想说,
包容不等于容忍一切,更不意味着一味修改自我,有些时候,正是因为我们不同,才显得我们于集体中保持独特。
就像你不必为了能加入宿舍里的话题而玩你不感兴趣的游戏,也不用因为每次聚会都玩狼人杀就强迫一窍不通的自己去钻研。很多时候,我们都要保持对自己和集体清醒的认识。
之所以纠结要不要离开,是因为害怕远离集体后的孤独,但能填充孤独的永远不是伪装,
强迫自己去接受不喜欢的,只会令自己麻木、疲惫,失去自我。保持一个真诚的心和一个真实的自己,才能吸引到志趣相同的朋友。我们需要的不是随行者,而是心灵上的理解与契合的同路人。如果真的不适合,一个人也不一定就是坏的选择。但记得不要过犹不及,一人行不是说完全独来独往、隔绝一切,甚至我行我素不顾左右,保持自我也绝不是一意孤行。
做一个合群的人和做一个真实的人并不矛盾,适当为集体作出妥协与牺牲很多时候是必然,但优秀的集体也是由独特的个体所构成的,每个人都保持其独立性,集体才会更有生命力。姗姗有个大胆的想法,
在融入大集体之前,是不是可以试着先形成一个小集体。先去寻觅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从一个小范围的朋友圈渐渐加入到大集体中去。循序渐进,或许是条新的路径。
离开还是改变,要看你自己是否对这个集体仍保有热情和向往。世界上每片叶子都尽不相同,因为差异才使灵魂变得有趣。你是春日里乘风逆光的柳絮,我是灵台边静默无言的菩提,我们以各自的姿态野蛮又安好的生长,即使从不算孤芳,却也渴盼众赏。某一天我遇到你,或你遇到我,我们倾听彼此的心声,也珍重彼此的过往,从此漂泊已久的灵魂,因为有你,得以安放。
今天的评论区
和姗姗聊聊
你和你所在集体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