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电影就是一场造梦,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个“梦”做得大一些呢?
《唐人街探案2》春节档夺得春节档票房冠军,且票房口碑双丰收,根本停不下来的节奏,这是一部电影的胜利。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或许这也是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的崭露头角吹响了号角。
空口无凭,咱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唐人街
19世纪初四十余年,中国人到美国去只是零散的、个别人的活动,他们大多都是商人或技术工人,没有固定的侨居地。这种状况延续到19世纪40年代末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时,一股向美国西部移民的浪潮迅速兴起,唐人街随即在三藩市出现。
三藩市的唐人街在1850年开始初具规模。有杂货店三家,客栈三家,木场三个,饼食店两家。在商店门外高悬着,醒目的中国大字招牌,店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中国货物。中国人开的餐馆价廉物美,经常是座无虚席,不同肤色的顾客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这是唐人街最初的样子。
现如今,在海外,与华侨华人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词,恐怕就是“唐人街”了 。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新年的气氛。当我们感叹年味儿一年不如一年的时候,在海外的唐人街,却张灯结彩,好不热闹。那里生活着既传统、又开放的最“矛盾”的人。
所以有人说,唐人街像一扇门,把外面的东西迎进来,把里面的文化输出去。这是全世界认识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门。
就像《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一样。
2015年,电影《唐人街探案》热映,这是一部讲述坐标在唐人街的探案故事。这样的故事在怎么拍都会很有趣的泰国,形成了喜剧+探案的全新类型。导演陈思诚很聪明的将泰国本土文化与中国独有的风水学相融合。呈现给观众“不止一笑”的优秀影片。
2017年春节档电影大战,刚刚落下帷幕,转战美国纽约拍摄的《唐人街探案2》一举夺下春节档的票房冠军, 一部纯正的商业电影,容纳于其中的是中国作为大国文化的自信。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片”?
中国电影不缺大片,如今很多作品,耗资动辄上亿,CG特效、大牌明星,超级营销,无论题材如何,我们管这些作品都叫“大片”。这个无可厚非。华语电影自从2002年的《英雄》开启“大片”元年之后,中国式大片经历15年的摸索,貌似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大片,拍得越来越好了。而且,个人觉得,也是时候可以让我们的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了。
但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一个“文化思维”的问题,我们自己的电影,在国际上的也要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超级英雄电影,也知道那叫做“美式文化”,但“东方文化”呢?大概我们只有武侠片、功夫片能拿得出手,当年以成龙电影、《卧虎藏龙》等作品为首的电影当年在国际上很火,但多数西方观众是图个新鲜,如今这些片子为什么不火了?因为新鲜劲过去了啊(再加上也没什么好片子),就跟西部片只有在美国受欢迎,拿到世界舞台上,最初也是新鲜劲,但随后也就玩不转了。
再看《唐人街探案2》,这部电影容纳于其中的元素,让我们看到了,既“文化思维”。
“文化思维”其实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 “全球化”语言,其二便是文化渗透。
举例说,还是超级英雄电影,流畅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有趣的角色,再加上CG特效,这就是“全球化语言”,很直白也很明确,不会因为文化和地域的差异而受到阻隔,畅行于全球,融于流行文化。
随后,在打造流行潮流的同时,容纳于其中的“文化渗透”便显现出来。说不好听的,这也叫“文化入侵”,这么多年来,全世界观众逐渐熟悉了美国漫画,都知道漫威和DC,了解了钢铁侠、美国队长、超人还有蝙蝠侠,甚至我们可以不了解北欧神话,但一定知道这个神话中有个俩家伙叫雷神和洛基,他们却变成了漫画英雄。
这就好比,我要给你传达一个知识或者道理,我会先把其融入在一个好故事里,只有当你接受了这个故事,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吸收故事中的知识或者道理。
而《唐人街探案2》,或者说该系列,有点这方面的意思。
文化输出的雏形
《唐人街探案2》的商业手法非常娴熟,而且有着深邃的主题和文化元素,用句术语来形容这叫做“桃子电影”,商业外衣下包裹的各式各样内涵。
喜剧中的夸张和笑料,推理环节中的严丝合缝,构成了该片冷热交替的属性,这就是《唐人街探案》系列独一无二的招牌。电影提供的,就是一个全球观众都受用的侦探故事,这就是本片的优点和特点,冷峻的犯罪和推理搭配热闹的喜剧和角色,一冷一热的调和,一路狂飙至尾,喜剧片中最严谨的探案,探案片中最搞笑的喜剧,成为本片畅行于世界“全球化语言”。
然而,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在这个娴熟的商业娱乐化电影中,容纳于其中的“文化渗透”,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典型的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这是“唐人街探案系列”的标志之一,尽管这样的做法并非首创,但却是运用的最好的一次。
两部“唐探”,中国道教元素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将深邃的道学理论放置在犯罪推理故事中,直观上便形成形状类似太极中的一阴一阳,背后的含义其实是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善恶对立统一,这才是宇宙中的规律。这是道教善恶观的最好体现。
这些元素的引入,并用通俗化的视听语言的进行包装,使之变得非常浅显易懂,用具俗话来形容,就是“中国人看得懂,外国人也明白”。这就是文化的渗透的基础。
再来看电影中的三位主角,就是代表了“三生万物”,好似西方宗教的“三位一体”,用这样的手法表现,无论中外观众一下子就能明白其含义。(我还发现一个小噱头,三位主角的姓,是唐、秦、宋,各自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朝代,下一部再加新人的话,会不会是“汉”呢?)
这就是中国文化在电影中的体现。具体达到“文化输出”目的了吗?还没有,这不是泼冷水,因为不能仅凭一两部电影就可以胸有成竹的说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这个词。但最起码,这是一次雏形,本片具备了全球化“文化思维”的最基本形态,一个普世化的娱乐故事和中式文化的主题。
我们古装片不少,奇幻片也不少,但拥有这样玩的“文化思维”很少见,就拿绘画艺术来说,国画讲究的是神韵意境,西方油画讲究的是直观形似,这就是区别。而《唐人街探案2》这样的作品,并不是为了“取悦XX”而刻意为之,只是将我国追求意境神韵的中式文化,用直观的影像化语言进行主题和元素上的呈现,这才是了不起的地方。
梦回“唐人街”
所以,《唐人街探案2》就是一部“中国式大片”该有的样子,这是我们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
更何况,本片是视角,在把世界作为电影故事的舞台,这是“文化思维”的隐藏属性。
且不说从泰国到美国再到日本的全球化战略,就看《唐人街探案2》的严谨化正规化拍摄,就可见一斑。在之前曝光的一支美国工会国际制作特辑,让我们了解到了《唐人街探案2》与其他众多的赴国外拍摄的影片的不同,这是一部全程由美国工会协助拍摄的影片,是不折不扣的国际化协作,也应该是美国工会第一次为一部中国电影打工。
所以,《唐人街探案2》为我们呈现了许多在好莱坞超级大片中才能看到画面:时代广场追逐、麦迪逊大道封路拍摄、曼哈顿城狂飙哈雷……许多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因为这次国际化的协作,成为了现实。就像导演陈思诚所言,经过这次拍摄,自己也变得“更成熟”了,“见识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电影工业,与第一部相比,现在的我会更胸有成竹一点”。
但是,技术与拍摄辅助,只是手段,两部《唐人街探案》乃至未来作品的核心价值,还是故事和人物的把控,让电影拥有流畅的叙事和生动的角色,以及在容纳于其中的文化。我们看到了电影工作者的努力,这是一部非常国际化的影片,却又有着深刻的中国烙印,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趋势。
我们希望且鼓励《唐人街探案》这样的系列IP一直做下去。就像“唐人街”的意义那样,让该系列、甚至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推开让全球认识中国的大门。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