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2010年,在经历了3Q大战“洗礼”之后,腾讯提出了“开放”战略,在当年腾讯成立12周年的邮件中马化腾是这么说的:
“也许今天我还不能向大家断言会有哪些变化,但我们将尝试在腾讯未来的发展中注入更多开放、分享的元素。我们将会更加积极推动平台开放,关注产业链的和谐,因为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这里的重点是“关注产业链的和谐”,让腾讯成为“最受人尊重的公司”,而不是“最强、最大的公司”。
1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能够回答马化腾当年提出来的“会有哪些变化”的问题。
变化就是,腾讯依靠其核心能力“资本”和“流量”,赋能了众多互联网创业者。
但腾讯或许没想到,10年之后,由于其开放行为导致的结果,又一次被媒体评议。
“投资”VS“收割”
1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对平台经济领域做出反垄断指南。
一石激起千层浪,首先体现在股市上:
阿里巴巴,港股在10月27日录得319港元的新高,现已回落至248.4港元,10日大跌超5%,11日更狠,暴跌近10%,两天跌去了14%。
京东集团在11月9日探至365.2港元的新高,现股价300港元,10日跌去8.78%,11日跌去9.20%,两天合计跌去超17%!
美团在11月9日股价盘中高达338港元,总市值盘中一度超工商银行,现股价已跌回271港元,这两天一共跌去了近20%!
腾讯在11月9日触及633港元的高位,现已回落至
557港元,这3天跌去了11.4%。
……
这被媒体调侃为,
《史上"最惨"双十一,互联网巨头狂打折!马云、马化腾、王兴们两天蒸发2万亿》,对,这么长的文字,是一家媒体的标题。
媒体纯粹属于看热闹不嫌事大,这次下跌,实际上还叠加了海外科技股集体下挫的影响,反垄断指南这事带来了多大的影响不好评估。
但同一天最受关注的是另一家媒体出的封面报道
《收割者:腾讯阿里的20万亿生态圈》,因为标题很吸引人,带来了10W+的阅读。
文章很长,仅文字就有15000多字,还不包括众多图表。
但全文的中心意思体现在导语的第一句里:
通过近年5000亿-6000亿元规模的投资并购,腾讯与阿里巴巴分别构筑了10万亿市值的生态圈,5年间膨胀了10倍。
剩下的多数是文字对比,紧接第一句之后的是:
相比之下,上海市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总市值为2.8万亿元;深圳300余家上市公司总市值11万亿元;A股总市值10万亿美元。腾讯与阿里的资本能量,甚至已能与一座一线城市比肩。
这其实很能煽动情绪,意思是腾讯、阿里比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大得太多,和深圳300余家上市公司相差不大。
另一家自媒体看不下去了,直接开怼了:
大公司投资的企业就叫生态圈,那我为啥就不能说这些公司是我的生态圈呢?我也刚买了一手股票。
只是一笔很简单的账,根本不用列出一大堆的数据,一大堆的表格,试图说明大公司的投资就是搞收割。
如果投资行为变成收割者的话,那么股民是不是收割者?
至于投资机构,恐怕就更难逃这种指责了。
尤其是头部的机构,比如红杉高瓴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投资的公司市值加起来恐怕都不止 20 万亿了吧。
他呼吁:
不要把正常的商业行为搞成阴谋论,不是搞动机论、阴谋论,也不应该扣帽子。
“赋能”VS“控制”
10年前,在围绕如何做好开放时,腾讯开过很多诊断会。
马化腾有过一段这样的发言:
“开放和分享并不是一个宣传口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开放很多时候被当作一个姿态,但是我更理解这是一个能力。分享不是一个愿景,更多是说
你如何建立一个可执行的制度,才去执行你的分享和共享。
”
对,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可执行的制度,而不仅仅是一个“姿态”。
关于什么是腾讯的“开放能力”?在一次总办会上,马化腾让16个高管在纸上写下自己认为的“腾讯核心能力”,一共收集到了21个答案,历经了多次的讨论,“能力”被聚焦在两点上,从而迅速地展开为行动。
第一个能力是资本。第二个能力是流量。
这是顶层设计,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开放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通过资本形成结盟关系,既可以实现开放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让腾讯庞大的流量资源获得一次资本意义上的释放。
但在资本的使用时,腾讯的风格是少数股权投资,是“小助手”的定位,“帮忙不添乱”。
腾讯具体是如何做的?
一是在它们需要做出最关键战略选择的时候,积极提供资源和帮助,不离不弃。腾讯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腾讯自身已经走过
22年
,
陪伴着800多家被投企业共同成长,在这些企业需要做战略选择时,腾讯能够提供一些实在的经验和帮助。
例如,在京东打造移动端体验时,在滴滴进行技术架构提升时,在美团跟大众点评合并但面临严峻的补贴大战时,以及在美团扩张外卖业务时,腾讯都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
腾讯帮了这么多,但在这些公司平均占股低于20%,更谈不上掌控。
腾讯也在不断完善对被投企业的增值服务体系。一方面,让被投企业和腾讯内部业务线产生更多有机的商业合作,可能是上下游协同,可能是横向合作,也有可能是开放腾讯的平台能力。
另一方面,进行更多的科技赋能,把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技术能力更好地提供给被投企业。在组织能力建设、管理能力打造和管理咨询上,也组建了专业团队为被投企业赋能。
最为重要的一点,腾讯把被投企业放在腾讯前面,不会要求被投企业做“有利于己,无利于他”的事。
同时,也没有去控制对方的想法。作为投资方,最看重的是创始人和团队,是要投资创意,而不是投资资源。如果投资者把投资对象变成资源来看待,就本末倒置了。
这些,腾讯总裁刘炽平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分享会上做过分享,
过去两年,在互联网广为流传的《财经》专访王兴、黄铮的报道中,都能够得到佐证。
王兴曾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称,
在美团和点评合并之后自己曾专门拜访过马云、逍遥子,后者否定了阿里、腾讯共同支持新美团发展的思路,并让其二选一。对于滴滴合并快的,阿里也认为“对阿里来说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我们不会让这种错误再次发生。”而腾讯的风格则是更温文尔雅,占股但不控股,王兴最终选择了接受腾讯投资,因为腾讯支持其独立发展。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接受《财经》采访时
说得比较客观“腾讯更像一个普通的财务投资人,他对我们既不会特殊的好,也不会特殊不好。”“我死了腾讯不会死,腾讯有千千万万个儿子”,他直言不讳。
腾讯对被投方本身也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处理态度,如果奔着“控制”的目标去,就不可能是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