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初,德国工业设计先驱们
就将实用与审美的结合视为想象力的解放
,从而唤醒实用物品中的审美乐趣,体现自己的设计能力。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极其简单的概念,正是每个现代设计师必须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给予消费者的承诺。
▲迪特·拉姆斯曾担任博朗(Braun)公司的产品设计主管。
1955年到1997年,迪特·拉姆斯在担任博朗(Braun)公司的产品设计主管期间,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挑战。他比任何一个20世纪晚期的设计师都更深入且更全面地实现了这一承诺。他所设计的收音机、计算器、时钟、厨房用具和家具,往往会给人一种了然于心的愉悦感。拉姆斯说,
这种朴素看似漫不经心,实际需要设计师付出许多的努力
,既要做到“回归简洁”,又要放弃设计师自我的执念,还要能够抵御消费市场在感官上对人们的摆布。因此,他的产品往往都是不言自明的,不需要去喧宾夺主。
所有的按键都是在迎合人们的操作习惯,而不是强制人们去适应产品;
选用的颜色和质地也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每一次的改良,都是为了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令生产过程和材料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使产品在实用性和审美上产生共鸣。
▲拉姆斯在50多年前为Vitsœ设计的606通用置物组合至今仍然在生产,并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拉姆斯设计原则的产品。
深刻的道德感始终贯穿着拉姆斯的思想,并体现在他所设计的产品中。主导这种意识的是纪律,
拉姆斯选择“纪律”这个词,来概括设计师们必须遵守的一种约束力
,从而“去掉那些不重要的”,使产品能够自我表达,使用户能够从产品中找到乐趣。这些目标可以帮助设计师实现一个更大的道德责任:丰富人类生活,鼓励人们在购买了产品之后长久地使用下去,而不是永远都在寻找更新更炫目的替代品。
而他的十项设计原则,是对他所坚持的纪律最好的体现。
迪特·拉姆斯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宣扬自己
“少,却更好”
的设计原则。
他在1975年的一次讲演中,首先提出了3条原则,到了1985年, 这些原则已经发展到了10条。
尽管语言直白,但这10条关于设计的戒律还是成为了经典名言,不断启发着后辈设计师们,包括无印良品(Muji)的艺术顾问原研哉(Kenya Hara)和苹果公司(Apple)的首席设计官乔纳森·埃维(Jonathan Ive)。直到今天,拉姆斯的理念还经常出现在各种书籍中,菲登出版社(Phaidon)就在2011年出版了一本将近400页的书籍,全面回顾了拉姆斯的职业生涯,标题就是《迪特·拉姆斯:少,却更好》(Dieter Ram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德国设计师迪特·拉姆斯
迪特·拉姆斯
的10项设计原则
1.好的设计是创新的。
2.好的设计使产品实用。
3.好的设计是美观的。
4.好的设计让产品说话。
5.好的设计是低调内敛的。
6.好的设计是诚实的。
7.好的设计持久耐用。
8.好的设计对每个细节都一以贯之。
9.好的设计是关注环境的。
10. 好的设计懂得化繁为简。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