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立话农业牛股
天风证券吴立团队研究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条漫画  ·  不是老婆厉害,是我的头厉害 ·  3 天前  
一条漫画  ·  谁懂我昨晚有多害怕… ​​​ ·  4 天前  
鼠绘情报站  ·  海贼王1140话情报丨路飞索隆激战贾巴!新神 ... ·  5 天前  
鼠绘情报站  ·  海贼王1140话情报补充丨路飞贾巴对战细节曝 ... ·  5 天前  
鼠绘情报站  ·  海贼王1140话详细情报丨夏姆洛克准备抓捕巨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立话农业牛股

动保行业深度系列:养殖集中度加速提升,动保行业机会几何?【天风农业】

吴立话农业牛股  · 公众号  ·  · 2019-12-14 21:52

正文

核心观点

对标美国: 养殖规模化驱动美国动保扩容,研发体系和产品升级

美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进程起于1950年前后,但是真正大规模(存栏5000头以上)养殖场的快速发展则在1970年代之后,大规模养殖场的出栏占比由1978年的3.4%提升至2002年的53%。 随着规模化的提升:

1、  美国动保市场快速增长,1970年动保市场容量5亿美元,至1990年达到30亿美元。 这主要是因为规模养殖企业对于动保的使用量更高,以猪蓝耳病疫苗为例,2000年,大型养猪场仍有接近70%的免疫比例,而小型养猪场仅约31%。

2、  动保企业研发支出快速增长,产品升级,优势企业趁势发展。 1989年美国在动物药品上的研发支出约6亿美元,2013年超过10亿美元,单一动保产品的研发支出也在持续增加,产品体系随着研发而升级。 资金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强、产品竞争力突出的头部企业趁势发展壮大。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趋势: 非瘟疫情将推动我国生猪养殖集中度加速提升

历史来看,高致病性蓝耳病、环保政策等因素均导致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门槛抬升,加速了散养户的退出和规模养殖场的扩张。而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超过蓝耳病。非洲猪瘟疫情防疫难度大,致死率高,要求极高的生物安全防控水平,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防疫技术、管理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极大的太高生猪养殖产业的门槛。在此背景之下,大量的散养户或永久性退出,而规模养猪企业则在短暂阵痛之后开始逆势扩张,成为未来行业恢复的核心力量,因此,我们判断,本轮非洲猪瘟之后,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将加速集中。

动保行业影响几何? 行业扩容、销售市场化、企业研发升级。

与中小散户相比,规模养殖企业在动保消费方面的特征有:1)免疫效果要求高,更多追求性价比,愿意为高品质疫苗支付高价格;2)单体采购金额大,往往成为动保企业的直销客户或大客户;3)对组合免疫或联苗的需求更高,降低免疫次数。我们认为,生猪养殖产业集中度的加速提升将带来上游疫苗企业变化:

1、  行业规模扩容: 规模企业疫苗使用量高于散户。 2017年散养生猪平均动保费 用仅16.43元/头,而2014-2018年温氏/牧原的头均动保费用为68/124元。 长期来看对标美国: 美国头均生猪疫苗费用约20元,中国目前仅8元多。 若假设未来我国生猪头均疫苗费用30元(中国养殖环境复杂、生物防控水平低于美国),以7亿头猪计算,则我国猪疫苗的市场空间210亿,而2018年不到60亿。

2、  销售市场化: 规模养殖企业增加为市场苗的推广提供了基础。 我们认为,市场苗的存在主要有两个条件: 一是下游的养殖企业存在采购优质疫苗的需求,二是上游的疫苗企业能够生产出品质差异化的产品; 养殖集中度提升将加速疫苗销售市场化。

3、  研发体系升级: 动物疫苗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将大大提升。 下游养殖规模化的提升,一方面将使得优质疫苗产品出台之后能够产生的经济利益大大提升; 另一方面只有通过研发创造出优秀的产品,疫苗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因此,疫苗企业研发力度将大幅提升,研发在疫苗企业的竞争中的重要性将凸显。

投资建议: 重点推荐生物股份、普莱柯、中牧股份

从行业趋势来看,一方面随着行业盈利的抬升,提前出栏减少以及非瘟疫情恐慌减弱,疫苗使用积极性有望大幅回升; 另一方面养殖集中度的提升不仅使得疫苗市场快速扩容,而且将推动疫苗行业销售、研发体系的大变革。 优秀的疫苗企业通过优秀的产品创造市场,将在未来养殖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通过研发、工艺、销售体系的升级,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期。 重点推荐: 生物股份、普莱柯、中牧股份。

风险提示: 疫情风险; 研发风险; 补栏不及预期



正文部分


1.规模化养殖驱动美国动保市场发展
1.1.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趋势显著
20世纪中期,美国生猪养殖行业开启规模化进程。 1950年前美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较为落后,生猪养殖场的数量超过400万户,平均存栏规模不足20头。由于在养殖成本、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规模厂快速发展,而小规模及散养户加速退出。到1987年,美国养殖场的数量锐减到24万户,但是平均存栏规模达到215头。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养殖规模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存栏5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不断发展壮大。 1978年存栏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比仅为3.4%,到2002年占比达到53%。同时,养殖场的数量也在持续下降,从1990年27万户持续减少到2002年的9万户,之后美国养殖场数量逐渐趋于平稳,稳定在7万户左右,单体平均规模也逐渐稳定在1000头左右。
1.2. 经济动物领域,规模化养殖驱动动保行业发展
1970年美国动保市场仅为5亿美元。随着规模化养殖场的兴起和壮大,密集的畜群为导致生物安全防控难度加大,一旦爆发疫情损失也大幅提升。兽医服务开始面向健康动物,进入了预防阶段,兽用抗生素、化药、疫苗等迎来快速成长,到1990年增长到近30亿美元。
规模化养殖对于防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模越大的养殖场免疫意识越强,免疫水平也越高。 以1995-2000年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情况为例。 1987年蓝耳病在美国首次爆发,直到1994年第一支蓝耳弱毒疫苗才获批使用。到1995年就已经有接近77%的大规模养猪场使用蓝耳疫苗,但小规模养殖场的免疫比例只有不到22%。到2000年,大型养殖场仍有接近70%的免疫比例,中型规模的免疫比例约61%,而小型养殖场约31%。
而下游需求的不断提升,使得动保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优质动保产品不断投向市场,促进行业发展。 从1989年以来,美国在动物药品上的研发支出不断增加,1989年美国在动物药品上的研发支出约6亿美元,2013年支出已超过10亿美元。获批的新型动物用药的研发支出总体呈上升趋势。在此背景下,资金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强的动保公司能够适应规模化养殖的需求。 美国动保行业的企业以研发为本确立行业市场地位,并通过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成为美国乃至全球动保领域的巨头。
经过多年发展,美国动保市场逐渐趋向成熟,特别是经济动物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养殖规模化程度已趋于饱和,多种疫病得到有效净化并且抗生素的使用逐渐严格,经济动物的动保市场已经趋于稳定,相比之下宠物动保市场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逐渐成为美国动保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从2010-2018年的复合增速来看,美国经济动物动保市场增速仅为1.0%,而宠物动保市场复合增速达到5.6%。
2. 非瘟疫情将推动我国生猪养殖集中度加速提升
2.1. 历史来看,疫情和环保政策提升养殖门槛,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
养殖集中度的提升一方面在于随着养殖机会成本的抬升,小散养殖的经济性逐步降低;另一方面在于疫情和政策等因素抬高了养殖的门槛。
首先,推动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技术的进步。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人口的逐渐减少,人力成本迅速提升,这就意味着养殖户只能通过扩大养殖规模,才能获取足够的经济效益来抵消放弃对外打工的机会成本,例如,假设外出打工年收入为4万元,按生猪头均200元净利计算,需年出栏200头以上才能弥补打工的机会成本。若外出打工年收入达到8万元,则低于400头的年出栏规模,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养殖机会成本的上升,是推动养殖规模化的直接动力。
历史来看,疫病和环保政策提升了养殖门槛,导致了生猪养殖行业的集中度加速提升。与中小散户相比,规模养殖企业:1)资金优势明显,补栏能力强;2)猪场固定资产投资高,环保等各种设施更优;3)养殖技术更优,管理水平更强,生物安全防疫水平较高;4)拿地能力强,扩张更为便利。因此,每一轮的行业疫病和环保政策都导致大量的散养户退出,以及规模企业趁势扩张,行业的集中度加速提升。
  • 2006年蓝耳病大规模爆发,小规模养殖场(生猪饲养年出栏数50-99头)户数增长停滞,中大规模和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增长加速;
  • 2011年-2012年,伪狂犬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肠胃炎等疫病的爆发导致仔猪高死亡率,次年中小规模养殖场数量开始下滑,大型规模养殖场数量加速上涨。
  • 2014-2015年,生猪养殖产业环保力度加大,小养殖户面临禁养限养,中小规模场户数持续减少,大规模养殖场发展加速。


2.2. 非瘟疫情将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快速提升
2.2.1. 俄罗斯经验来看,工厂化养殖非瘟防范能力更优
从2018年8月3日,国内发现首例非洲猪瘟起,非洲猪瘟在国内快速扩散。截至2019年10月8日,非洲猪瘟已经蔓延至台湾省之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累计通报发生155起非洲猪瘟疫情。
从国内外的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经验来看,非洲猪瘟有两大特点,一是主要发生在疫病防控能力低下的中小养殖场。二是主要通过车辆人员接触及饲喂泔水传播。
首先,疫情分布上,根据相关研究,俄罗斯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出栏规模占比约61%,发生的疫情数仅为16%,而家庭庭院式养殖的出栏规模占比有34%,但疫情数量占比高达63.2%。
其次,从疫情传播途径来看,根据俄罗斯的经验, 非洲猪瘟 主要是由于长途运输以及 饲喂泔水 引发传染。2008-2012年,俄罗斯共发现284起非洲猪瘟。其中,因为运输过程中的接触所引发的感染有108起,占比38%,饲喂泔水导致的感染有100起,占比35%,是最主要的两大传染途径。
2.2.2. 我国非瘟防控难度大,疫情将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由于目前非洲猪瘟仍旧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非洲猪瘟防控体系的建设就上升到关系养殖场(户)生死存亡的高度。
理论上,“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群体”是传染病防控三要素。在目前缺乏疫苗、兽药的前提下,产业在疫病防控上能够下力气的就是前两项,即控制传染源与切断传播途径。因此,各家的防控实践,也主要是通过控制饲料、车辆及人员往来来降低乃至杜绝病毒传染的概率。
例如,广西杨翔在2019年初提出了非洲猪瘟防控五法“不动猪,加热料,卡住车,守住人,老鼠苍蝇一起防”的防非五策。具体而言,
1、不动猪: 通过停止外部引种、加强猪精管控监测、建立中转站买猪、确保猪只隔离等方式,做到外部不要调猪,内部不要动猪;不吃料的异常猪,无害化处理,减少传播。
2、加热料: 针对非洲猪瘟不耐高温的特点,使用烘干玉米等安全原料,使用高温调制工艺,延长调制时间。饲料要经过85℃3分钟的高温制粒,制粒后进行85℃闷罐处理3分钟以上。使用包装料的猪场,需要装料塔,并且饲料进场之后,也要熏蒸。
3、卡住车: 建立洗消中心和中转站,专车专用,严格执行各项清洗程序和制度。例如,拉料车不得进入生产区,经二级洗消后方可用场内专车对接放入熏蒸消毒房;淘汰猪车,淘汰猪要么埋了,要么到中转站,再由干净的车往外拉(不是专门拉猪的车);内部小车不进入猪场,经二级洗消后放在猪场外面;送物品的车,不得进入生产区,经二级洗消后方可用场内专车对接物品放入熏蒸消毒房。
4、守住人: 对各猪场、生产厂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划分生活区、隔离区、生产区。与员工充分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出场;员工物品放在隔离区,除电脑(不含包)、手机、眼镜通过消毒、臭氧进入,其他物品都不准许入场,衣服需通过消毒药浸泡,洗涤烘干再带入;所有熟食均不能带入生产区,每天食物由厨房统一配送。进入生产区的所有物品需要经2次消毒,全进全出,分门别类。
同样,牧原在2019年河南省养猪行业协会主办的非洲猪瘟防控国际交流会上也分享了公司非洲猪瘟防控经验,其中,饲料与来往车辆,则是非瘟防控的重中之重。
3. 养殖集中度加速,动保产业影响几何?
与中小散户相比,规模养殖企业在动保消费方面的特征有:1)免疫效果要求高,更多追求性价比,愿意为高品质疫苗支付高价格;2)单体采购金额大,往往成为动保企业的直销客户或大客户;3)对组合免疫或联苗的需求更高,降低免疫次数。
我们认为,生猪养殖产业集中度的加速提升将带来上游疫苗企业变化:1)行业规模扩容:规模企业疫苗使用量高于散户;2)销售市场化:规模养殖企业增加为市场苗的推广提供了基础;3)研发体系升级:动物疫苗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将大大提升,且组合免疫和多联苗的占比将提升。
3.1. 猪疫苗行业将快速扩容
规模化养殖加大防疫难度。 集中化的养殖方式下,动物疫病易于发生并快速传播。例如密集的养殖环境下,可能存在空气流通性差、废物废水清理不及时等情况,给疾病滋生创造条件;此外密集的养殖容易带来疫病的交叉传播,一头生猪的患病有可能迅速传播给周围其他生猪,加大了防疫难度。
在此背景下, 规模化养殖生猪比散养生猪的医疗防疫费更高。 2017年,规模养殖户的生猪平均医疗防疫费为19.83元/头,散养生猪的平均医疗防疫费为16.43元/头,规模养殖比散养的支出高21%。
从集团企业的疫苗和兽药的使用来看,远高于规模生猪的平均水平。从过去五年的数据来看,温氏股份的头均生猪苗药使用金额达到68元,是规模生猪平均使用金额的3倍以上,而牧原股份的头均生猪苗药使用金额达到124元。是规模生猪平均使用金额的6倍多。
我们认为,随着行业养殖集中度的快速提升,全行业头均生猪的疫苗和兽药的使用量将大幅提升,动保行业有望迎来快速扩容阶段。我们以口蹄疫市场苗为例,根据我们的测算,未来两年,我国口蹄疫市场苗市场规模年化增速达到50%,截止到2021年我国口蹄疫市场苗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44亿元左右,超过2017年18.23亿元的高点。
对标美国,我国猪用疫苗潜在市场空间210亿元
具体到美国动保市场细分结构来看,猪用动保产品占比较低。 2018年美国动保市场规模约99.2亿美元,其中伴侣动物占比约63%(包含宠物和马),经济动物占比37%。经济动物中,猪用动保市场规模约为5.8亿美元,其中以疫苗为主的生物制品是最大的种类,占达到62.8%,药物饲料添加剂及化学药品占比相对较少。


与我国相比,美国猪用动保市场规模较小,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生猪养殖量较少,2018年美国生猪出栏量约为1.3亿头,而我国出栏数量约为6.9亿头;另一方面,美国防疫体系以“扑杀为主,免疫为辅”,并且经过多年控制许多疾病都得到了有效净化。 但若以头均免疫费用来看,由于平均免疫密度高且疫苗质优价高,美国头均疫苗费用接近3美元(约合人民币20元),而当前我国头均仅为8元多。
与美国相比,考虑到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较低、生物安全水平仍待提升、养殖环境更为复杂、多种疫病仍将长期存在,我国猪用疫苗潜在的头均费用将超过美国当前水平。若按照7亿头猪,头均30元疫苗费用计算,则我国猪用疫苗的潜在空间至少为210亿元。
3.2. 销售模式: 招采苗转市场苗有望加速推进
我们认为,市场苗的存在主要有两个条件: 一是下游的养殖企业存在采购优质疫苗的需求; 二是上游的疫苗企业能够生产出品质差异化的产品。
我国动物疫苗按照是否需要强制免疫类和非强制免疫类。其中强制免疫类主要由农业部指定企业生产,每年由政府招标;其他由市场主体自行生产销售。
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政策推动动物疫苗总市场规模增长。2004 年以前,仅有口蹄疫被列入国家强制免疫范围的动物疫病。此后,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逐步被列入国家强制免疫范围,大大促进了市场对相关疫苗产品的需求。
小规模养殖户大多接受政府招采苗,但是政府招采苗存在的问题引起行业关注。 政府招标采购的规则主要是“价低者中”,一定程度上导致价格恶性竞争,同时对疫苗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动物强制免疫疫苗的发放依靠区县、乡镇兽医站,而非企业主体,存在疫苗运输不规范、疫苗有效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
有研究对部分政府苗和市场苗的免疫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例如陕西汉中动物疾病防控中心对猪(O)型口蹄疫政府统购苗和市场高效商品苗免疫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发现政府苗的标准剂量免疫不能迅速对猪群产生有效保护,需要加大剂量免疫;而自购苗加大剂量免疫效果和标准剂量差异不大,原因可能在于自购高效商品苗的病毒含量高于政府统购苗,标准剂量免疫就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规模化养殖是市场苗占比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大规模养殖场资金实力和防疫意识均较强,因此对于优质疫苗的需求迅速提升。2006年,政府采购苗在我国动物疫苗销售规模中占比达72%,2007年比例下降到70%以下,随后比例逐年下降。以生物股份的口蹄疫市场苗和政府招采苗为例,2011年市场苗比例仅为5%,2018年该比例上升至77%。
政策制定也迎合并支持这一产业变化趋势。 农业部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明确提出“完善强制免疫政策和疫苗招标采购制度,明确免疫责任主体,逐步建立强制免疫退出机制”。
2016年7月21日,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发布公告,猪瘟与高致病性蓝耳病暂不实施强制免疫政策,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先打后补。逐步实现养殖场自主采购、财政直补。2017年3月15日,农业部公布了《2017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正式取消了对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强制性免疫措施,仅要求对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工作,各地应按照国家防治指导意见执行。
根据,2019年颁布的《2019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先打后补”。要求各地要结合工作实际,明确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时间表、路线图,积极推进有关工作,确保辖区内规模养殖场在2020年全面实现“先打后补”;各地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实行“先打后补”,实现养殖场户自主采购、财政直补;对目前不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可暂实施省级疫苗集中采购,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强制免疫工作。
我们预计,随着本轮非洲猪瘟疫情带来的养殖集中度大幅提升,规模养殖群体的快速扩容,猪疫苗的市场化销售进程有望加速推进。
3.3. 研发体系: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将大幅提升,组合免疫和联苗是方向
3.3.1. 疫苗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将大幅提升
我国动物疫苗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动物疫苗产业价值链分为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研发和生产,以及下游储存、冷链运输和使用。其中,我国动物疫苗的研发主要是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研发机构三块力量构成。
合作研发是当前我国动保企业主要的研发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兽药研发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学以及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水平相对薄弱,其产品多通过技术转让获取。合作研发模式既可以发挥院校和科研院所积累的理论和数据优势,解决了企业基础性研究的难题,同时也可以发挥企业产业化转化能力强和贴近市场的优势,使产品真正适应市场需求。而自主研发模式则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研发模式,是合作研发模式的有力补充。
1)  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由于研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内动物疫苗生产企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发并不多,长期以来,国内动物疫苗生产企业主要从国家兽药典规程目录自行选择或从研制单位购买要制造的疫苗,根据需要建设生产车间、检验车间,配置相应的生产设备、检验设备、仪器等,结果是由于缺乏广泛市场调研,缺少拥有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造成各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低价无序竞争,许多中小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企业经营困难。
2)  转让机制存在问题。我国动物疫苗研究开发机构研发投入较少,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开发新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研制单位向生产企业转让成果,采用一次性收取转让费模式,疫苗研制单位无法享受研发产品后续的增值利润。在产业价值链中,增值部分大多被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占有,科研机构通过产品研发获取的收益很低,影响了研究开发机构进行疫苗研发的积极性。因此新型疫苗研制主要局限在较容易出成果的、在常规毒种基础上制备的多联多价疫苗,严格意义上的新型疫苗很少出现,使得我国动物疫苗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
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养殖集中度的提升,规模养殖企业对于高品质疫苗的需求提升以及付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疫苗研发的高投入在研发成功之后有望获得更高的市场回报。在市场苗成为趋势的背景之下,企业的研发将成为其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因此,我们看到,今年来,我国疫苗企业在研发体系建设和研发资金投入方面的力度均在加大,疫苗企业的研发能力有望显著提升。
企业端来看:
1)  普莱柯:动物疫苗企业研发的先行者
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创新路径。公司设有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动物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三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瞄准行业重大动物疫病疫苗产品的开发、影响产业未来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持续不断创新;在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不断推进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哈兽研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持续推进各类关键技术平台的构建与完善。 公司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反向遗传操作、细菌人工染色体、抗原蛋白表达、高密度发酵、蛋白纯化、多联多价疫苗等一系列技术平台,为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有效配置研发资源,进而提高研发的整体效率。截至2019年上半年,公司先后承担国家 863、科技攻关等国家、省、市重大项目近 40 项,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 45 项,申请发明专利 450 余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180 余件,其中 10 项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
技术原创能力行业领先,基因工程疫苗领域优势更加显著。 2014-2018年普莱柯临床批件与新药证书数量占全行业9%和8%,居行业领先低位;在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领域,公司领先优势更明显,2014-2018年相关疫苗临床批件与新兽药证书数量占全行业的18%和25%。
2)生物股份:P3实验室率先落地,研发体系有望全面升级
研发体系定位重塑。 公司经过多年的积淀,在研发方面已拥有兽用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P3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农业部反刍动物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三大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打造动物疫苗行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进度,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研发地位和技术优势,对增强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园区掀起智能化制造的新篇章,将大幅提升公司原研能力和生产工艺水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