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福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佛山市“省级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顺德区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顺德区“我最喜爱的老师”。发表教学论文22篇,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6项,参编省级教材1部。带领顺德一中历史教研组获“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示范教研组”称号,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李长福特级教师工作室专辑
【教学目标】
1.1
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根据课程标准的素养目标和本课“内容要求”的规定,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致时间及基本情况,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基本特点;初步认识时空观念在历史学习中的意义;感悟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2.通过对甲骨文、青铜铭文等考古材料和其他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基本史实,如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等的了解,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史料的分类及价值;理解家国同构体制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
早期国家家国同构的基本特点。
2.认识时空观念对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
初步了解史料的分类及其价值。
【教学方法】
情境问题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历史学家往往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阶段划分,这样就有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这样历史阶段,甚至更细的一些阶段划分。
活动1: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古代史(1—4单元)、中国近代史(5—8单元)、中国现代史(9—11单元)以及中国史整体历史发展的趋势或特征。
说明:由于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与趋势,再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逐步推进《纲要(上)》的学习与探究,推动学习活动的展开。
步骤:先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2个左右小组展示思考、讨论的结果,最后展示老师思考的结果。注意: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要充分肯定同学们合理的思考结果,保护同学们参与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活动2:根据单元导语和单元目录,探讨单元主题和主要线索。
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一起思考、探讨,明确单元主题,建构单元历史发展线索。
从减轻学生负担的角度出发,可以直接用单元与课的标题,稍做调整来揭示单元主题与主线,如
单元主题: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主线: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的发展
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向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过渡
3.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经过两处调整,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暗含了从早期国家向成熟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转变的历史进程与线索,突出了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的演变。这样,既不会因重构主题增加学生负担,又能从国家形态和国家治理的视角深化教学主题。
接着,通过一段导言,进入第1课的学习。
导入: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云南发现的腊玛古猿禄丰种、开远种化石距今约800万年。在湖北、广西也发现了属于南方古猿的化石,距今四五百万年。从古猿到猿人,在与自然漫长而艰难的斗争中,中国的远古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进化,进入到了石器时代,并逐步迈进文明时代……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说明:对课文标题稍做调整,目的是为了突出本目的主题。
活动3:阅读教材内容(包括文字和图片),完成下表内容。纵观表格内容,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你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古人类/文化遗存
|
时间
|
生产力水平
|
生产生活状况
|
社会组织及特点
|
元谋人(长江)
|
|
|
|
|
北京人
|
|
1万多处
|
|
|
|
|
仰韶文化(黄河)
|
|
|
大汶口文化(黄河)
|
河姆渡文化 (长江)
|
|
龙山文化(陶寺)(黄河)
|
|
|
|
|
红山文化(牛梁河)(辽河)
|
|
良渚文化(长江)
|
|
意图:引导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阅读教材,整理知识。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主干知识;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整理教材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两大素养。
下面是参考内容与结论。
结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组织发生深刻的变化。
活动4:据上表内容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华文明大致起源于什么时候?为什么?
步骤:先由学生思考、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再由老师出示关于文明和国家的概念,综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印证或纠正学生的观点,明确中华文明起源的概念和内容,落实史料实证素养。
文明:指社会发展到比较高级的阶段。主要标志有:贫富分化、私有制与阶级的出现、大型公共工程的兴建与世袭权力的产生,以及最为重要的标志——国家的出现。
国家: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主要标志是阶级的存在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参考解释:
中华文明起源于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红山文化的牛梁河遗址的祭坛、积石冢、龙山文化中的山西襄汾陶寺墓地遗址和良渚古城遗址以及它们共同具有的精美玉器等都说明当时已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型公共建筑,有专家甚至认为已进入国家初始状态,标志着中国已进入文明阶段。
活动5:阅读下列地图和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 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学习拓展”
任务一: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特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
任务二: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找出主要文化遗存的地理位置,与上图相比有何不同之处?结合材料1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
地理位置:略
不同:文化遗存比原始人群遗址数量增多,密度增加,向中原集中。
特点:自成一系,分布广泛,开放交融,多元一体。
说明:通过活动3、4、5,学生在掌握必备知识的过程中,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基本素养。
二、三皇五帝的传说:“万邦”时代
说明:为了与第一目的标题匹配,调整了标题与内容。带领学生重点了解“三皇五帝”的传说与早期国家初始状态的“万邦”时代的情况,以便向夏商西周更成熟的早期国家过渡。
这一环节的主要活动是探讨历史传说与传世文献的史料价值。
活动6: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和下列材料中的传世文献对历史研究有何价值?
材料2: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价值:这些历史传说或传世文献尽管不可信,但也反映中国早期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生存状态。如三皇五帝的传说反映了“万邦”时代的争战情况,也部分地为考古资料所证明;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传说反映了原始人类为生存而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对历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即“关于伟大人物们的传说中,事实和神话传说的混合,证明着带有怪异性虚构的传奇具有历史事实的基础。
”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夏商西周
活动7:据教材和课后“问题探究”中的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将教材中的核心概念、重要内容填入下表中。
王国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夏(约前2070—约前1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