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乙巳新春之际
作为深圳市委机关报的
《深圳特区报》
在头版显位
以
“满怀信心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为主题
推出6篇乙巳新春系列评论
引发热烈反响
——一论满怀信心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春风送暖,草木萌动;大江南北,生机勃勃。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广东新春第一会如约而至,连续第三年通过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擂响奋进催征的金鼓;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热火朝天,以蛇行千里的劲头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激荡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春潮,书写新的中国奇迹,更加坚定了中国信心。
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30万亿元,同比增长5%,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5%的增速,是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下取得的,来之不易,振奋人心!
世界看好中国发展。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上,与会嘉宾纷纷为中国经济发展点赞,正如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所说:“我看好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首次发布的中国国际形象全球调查报告,面向46个国家、5.1万名民众,显示近八成国外受访民众对中国发展前景怀抱充足的信心。
在经济稳健前行的同时,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绿色产业动力澎湃,创新驱动成果显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节节攀升,外贸新产品、新业态加速壮大,内需主动力作用持续发挥,高质量发展基础愈发雄厚、态势愈发明显、动能愈发充沛。
我国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都具有充裕的储备和较高的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能有效地把这些要素调动和组织起来,大踏步前进的科技水平推动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为经济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无数的事实已经充分昭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承载着人民至上的价值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全国一盘棋的组织优势、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开创光明未来的制胜法宝。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具有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勤劳勇敢的鲜明品格,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毋庸讳言,当前改革发展也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向外看,一些国家搞保护主义、建“小院高墙”,严重扰乱全球产供链,损害各国共同和长远利益;向内看,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潜力大、经济韧性强等有利条件没有改变,一揽子增量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一系列标志性改革举措正在落地见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
观大势才能成大事,观全局才能定大局。中国经济正在爬坡过坎,眼前暂时的、局部的困难,阻挡不了我们夺取经济发展的更大胜利;全球化进程中一时的回头浪,撼动不了中国经济的大船;个别国家对中国的打压和限制,逆转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看华夏大地,热气腾腾,活力无限,明媚的春天盎然勃发。满怀信心,阔步前行,加油干,中国经济更加光明的未来就在前方,中国式现代化壮美新篇正在铺展!
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
——二论满怀信心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当前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发展环境仍然严峻。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靠什么凝心聚力?靠什么应对挑战?靠什么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答案是肯定的: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越是形势复杂,越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各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有人误以为改革放缓,却没有意识到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各领域改革的速度、进度必然有所不同;有人错以为改革力度减弱,却未能看到重点领域改革正深化细化。
现实中观察,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未停止,而是更加全面愈发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不断冲破思想观念束缚,敢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涉险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
“一带一路”朋友圈扩容至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中欧班列通达欧洲多个国家城市,“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北斗组网、5G畅通、高铁飞驰——一系列重大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神州大地上,改革开放的乐章始终澎湃,依然激扬。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有通过改革开放释放内需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才能有效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改革越深入,对开放水平的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石破天惊的“大响动”,如今更需要“穿石本领”“绣花功夫”,更需要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要向改革要动力,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注重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以改革激活力、聚合力,以改革成效取信于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山长水阔不辞其远,惊涛骇浪不改其志。浪奔浪流,顺流逆流,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的主流。我们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向外看,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如何突围?靠科技创新!向内看,我国经济要往上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何以破壁?靠科技创新!
面对各种外部压力对我国科技创新带来的挑战,一些人信心不足。尤其是看到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便认为追无可追、己不如人;还有人担心是否会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陷入创新焦虑。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忆当年,初生的新中国面对技术封锁,勒紧裤腰带,硬是研制出不少国之重器。“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钱学森当年的铮铮豪言,却道出了中国科技创新一以贯之的精神气度。
创新意味着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必然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和风险。但不创新、创新不足才是最大的风险。创新能力缺乏,因循守旧,亦步亦趋,难成大器,不能致远。主动作为、猛锐突进,科技创新动能更澎湃,我们方能于全球科技创新比拼中,争雄长、领风骚、执牛耳。
“战以气为主,气勇则胜”。气,是一种志气,一种自信。置身新时代,做好科技创新,我们有坚定的信心。
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世人瞩目。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一项项振奋人心之捷报,标注着中国科技勇攀高峰的坚实足迹。当前,我国科技积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雄厚,创新实力比以往任何阶段都要强大。
我国是全球创新能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发明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有能力占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时与势带给我们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制胜法宝。其可汇聚各方合力、积蓄创新动能,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
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必能持续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制度优势定会持续转化为创新胜势。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在深圳,“6个90%”树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创新之城”的名片越擦越亮。
放眼神州,万千企业投身创新的时代洪流。往前走、向上攀,朝着科技创新繁花处处的春天。
大国创新,一路向前。科技创新的成果、势头,赋予我们“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必胜心志。坚定自信,勇毅前行,办好自己的事,则主动权在我,未来可期。“脱钩断链”也好,“小院高墙”也罢,诸般打压,有何惧哉?
党的二十大明确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未来中国之宏图,我们流星赶月、只争朝夕!
未来可期 信心自来
——四论满怀信心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2025年伊始,一项对17个行业207位企业家的问卷调查显示,2024年下半年企业家信心比上半年又有回升,受访企业家普遍对行业未来发展空间抱有较高期望。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营商环境、经济发展的信心如何,市场主体会“用脚投票”。国新办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实有登记注册经营主体数量1.89亿户,其中企业6086.7万户,分别同比增长3.1%和5.4%。经营主体在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生长壮大,彰显的是韧性,传递的是信心。
市场主体的信心,来自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可把握、可依赖、可预期,则市场主体信心足、空间大、动力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位次逐步提升。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通过高效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市场主体形成、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不过,市场不是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时候。让市场更有效,需要政府更有为。去年下半年以来,应对复杂严峻形势,中央出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显效,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这充分体现了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有为的政府能够统筹调配资源、前瞻布局、精准施策,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以及积极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弥补市场失灵,为市场有效运行提供基础支撑。
政府在坚持有所为的同时,也要坚持有所不为。不能把这只“看得见的手”伸得过远、管得过多,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比如,个别地方部门频频到企业检查、指导和走访,令企业不胜其扰。政府部门更不能乱为。有的地方依赖罚款增加财政收入、违规查封企业财产,甚至搞“远洋捕捞”,轻则打乱企业生产经营节奏,重则直接拖垮企业。要拿出清晰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厘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让政府“有形之手”收放有度。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响亮发出“严禁逐利检查”“严禁任性处罚企业”“不得乱查封、乱扣押、乱冻结、动辄责令停产停业”等号令。这是针对政府乱为的“亮剑”。
政府要放手不甩手,在当为之处勤为、善为。要对照责任清单,在强监管、优服务上勤为善为,才能让各类市场主体如鱼得水、如沐春风,让市场用好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神奇的“指挥棒”,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未来可预期,信心自然来。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就越有效。如此,各类市场主体定能信心十足、敢闯敢干,托起“中国号”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五论满怀信心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大海,是涓涓细流一点一滴汇成的;史诗,是亿万人民一笔一画书写的。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力。新时代以来,我们战胜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正是因为凝聚起了人民群众的一往无前之勇、应变求变之智、攻坚克难之力。全方位激发人民伟力,就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人民”二字重千钧。有着“闯”的精神、“干”的劲头的亿万人民,是中国飞扬的神采,也是中国不息的生机。回首过去一年,是实干的人民彰显出中国力量。经济总量达到134.9万亿元;粮食年产量首超1.4万亿斤;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破1000万辆。万千气象的祖国大地,有着永远踏踏实实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的伟大人民。披荆斩棘的人民、风雨兼程的人民,迎着心中的梦想奋力奔跑。
人民有感,底气必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坐标中,始终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过去一年,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有实打实的改革红利,有可感可及的发展实惠——基础养老金提高了,房贷利率下调了,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参保群众超两亿人次,以旧换新让消费者得实惠……这不仅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来的亦是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愈加厚重的信心与信任。
情系人民者,人民笃信;为民造福者,人民支持。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了人民的幸福,一往无前以赴之,夙兴夜寐以求之,不遗余力以成之,持续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支持,从而能最大范围地凝聚共识、最大程度地激发“众人拾柴”、拼搏创造的力量。当每个人都成为新时代的同行者、复兴路上的奋斗者,中国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近年来,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到科技创新实施“揭榜挂帅”,从推广林长制、河长制到民法典草案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得到最大限度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