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家
投资家网(www.investorscn.com)是国内知名的资本与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聚集数百万优秀创业者、资深PE/VC、投资银行家、上市公司及实业高管、专家学者等,致力于构建起资本、产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生态服务体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家

突发!又一汽车巨头撑不住了

投资家  · 公众号  ·  · 2024-09-05 19:55

正文

作者 | 笔锋
来源 | 正商参阅(ID:zhengshangcanyue)

在大众汽车集团的历史长河中, 2024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巨头,做出了 一个可能会载入史册的决定:关闭其在德国的工厂。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披露了一则震撼汽车行业的消息: 大众汽车为削减成本,正考虑关闭其在德国的工厂,并试图终止与工会的就业保障协议。

在大众 87 年的历史中,这样的决定尚属首次。

大众汽车在全球拥有约 65 万名员工,其中近 30 万在德国。

长期低迷的利润率和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 迫使大众选择了关闭工厂这一直接而痛苦的方式来寻求出路。

据了解,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大众已经 为裁员和其他计划外 支出 预留了 26 亿欧元(约合 28 亿美元)的预算。

这项举措一旦实施, 将预示着数千工作岗位的流失, 对德国工人阶级造成沉重打击,同时还触动着整个国家的经济神经。

在全球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众的这一决策,无疑将成为德国汽车工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01

壮士断腕,还是饮鸩止渴?


在德国汽车工业的辉煌历史中,大众汽车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的萎缩,尤其是在 传统燃油车市场的衰退,大众的收入受到了严重影响。

同时,公司在 电动汽车领域的转型投入巨大,但回报却远未达到预期 在大众汽车集团的财务报表中, 利润率的持续低迷与成本的不断攀升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23 年,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全球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 2300 亿欧元,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了近 15% ,仅为 154 亿欧元。

这一趋势,在 2024 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上半年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的同比跌幅进一步扩大。

面对财务压力的重压,大众汽车集团的决策者们站在了十字路口。

去年,大众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 “降本节流”计划。 目标是到 2026 年节省 100 亿欧元的成本 并期望将 销售回报率提升至 6.5% ,但现实情况远比预期更为严峻。

具体来看,大众汽车在核心市场的销售成本不断上升。

在欧洲,新的 环保法规和更高的技术标准,使得每辆车的生产成本平均增加了约 1000 欧元

在北美市场,消费者对 SUV 和卡车的偏好增加,导致大众不得不增加在这些细分市场的投入,进一步推高了成本。

同时, 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 尤其是半导体短缺问题,也使得大众的生产计划受到严重影响,增加了 额外的成本负担。

在研发领域,大众汽车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和市场竞争力,不得不投入巨资。

2023 年,公司的研发支出占到了 销售额的 6.3% ,达到了创纪录的 140 亿欧元。 这一数字在 2024 年预计将进一步增加,以支持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这些投资在短期内,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压力。

此外,大众汽车在电动汽车市场的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财务挑战。

尽管公司推出了多款电动车型,如 ID.3 ID.4 ,但市场接受度和销售表现并未达到预期。

2024 年上半年,大众电动汽车的 全球销量仅为 20 万辆,远低于公司设定的 40 万辆的目标。 这不仅影响了公司的收入增长,也使得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额投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回报。

在这种背景下,关闭工厂成为了大众汽车集团不得不考虑的选项。

通过减少生产设施,公司可以降低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维护费用,同时减少人员开支,以期改善财务状况。

关闭工厂,虽然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但可能是公司在当前形势下的最佳决策。 通过关闭工厂,大众可以立即减少一部分固定成本, 为公司争取到宝贵的喘息空间。

大众的困境,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危机,更是德国汽车梦的破碎。
02

工会与管理层博弈

关闭工厂,无疑是一个极端的手段。

它为大众汽车 在短期内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了可能。

对于一家长期挣扎在利润率低迷状态的企业来说, 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似乎成了一根救命稻草。

但这种短期的财务缓解,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 它不仅触动了工人的生计,还可能对公司的品牌形象造成长远的损害。

关闭工厂意味着大量的员工将失去工作,这对于德国这样一个高度依赖制造业的国家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在德国,这个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柱的国家,失业的浪潮可能会迅速蔓延至整个社区,对地区经济造成连锁反应。工人的生活质量也将受到严重影响,而这种影响还可能进一步扩散至他们的家庭和社区。

此外, 大规模的裁员,也可能激起公众的广泛不满, 损害大众汽车多年来精心打造的品牌形象。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企业,大众的每一个决策都受到公众的密切关注。 一旦管理层被贴上“冷酷无情”的标签,那么多年来积累的品牌信誉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崩塌。

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 1994 年签订的就业保障协议,成为了双方博弈的焦点。

管理层希望 通过终止这一协议,来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以实现财务上的自救。 不过,这一提议遭到了 工会的坚决反对,并誓言要捍卫员工权益。

这场冲突 不仅关乎金钱,更是一场关于信念和未来的较量 工会能否在这场战役中捍卫员工的权利,还是会被迫妥协,这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果工会能够成功地捍卫员工的权利,那么这将是对大众汽车管理层决策的 有力制约

如果工会最终 被迫妥协,那么员工的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公司的劳资关系也可能因此变得紧张。

更重要的是, 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最终的受害者将是那些无辜的工人。他们的命运将取决于双方的博弈结果。

大众汽车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这场可能旷日持久的斗争?管理层是否已经考虑了所有可能的后果,包括员工的不满、公众的指责以及品牌形象的损失?

关闭工厂的决策,是大众汽车在财务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但这一决策的长远影响仍然有待观察。

大众汽车需要权衡短期的财务利益与长期的品牌声誉,找到一条既能确保公司财务健康,又能维护员工权益和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03

德国制造的黄昏

大众关闭德国工厂,只是德国制造业衰落的缩影。

这一决策,无疑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德国汽车工业的脸上。

德国汽车工业,曾经是德国的骄傲。奔驰、宝马和大众等品牌在全球享有盛誉,它们代表了德国工业的精湛工艺和可靠质量。

这个行业 曾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但如今,德国制造业正面临一系列挑战。

高昂的人力成本、过时的工厂设备和僵化不够灵活的工会制度 ,这些都使得大众汽车在成本控制方面处于劣势, 难以与新兴市场的竞争对手抗衡。

大众汽车关闭德国工厂的决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出的。 它不仅仅是为了削减成本,更是为了将资源投入到电动车领域。

与在德国本土的收缩相反,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动作频频。

2023 年,大众集团 在合肥设立了其在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

紧接着, 2024 4 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宣布投资 25 亿欧元 ,用于 拓展合肥生产及创新中心 加强本土研发,并 加速与小鹏汽车合作 的智能电动车型生产。

这一切都表明大众正积极布局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 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包括零部件供应商、电池制造商、充电设施等, 都为大众汽车在华投资提供了 良好的基础

当然,大众汽车在华投资也面临激烈的竞争。 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本土品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