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7年复活节,加拿大BC省,鲍威尔河。
第一部分:自由与捆缚
一、监狱上空的《费加罗的婚礼》
仿佛来自漫无边际的星空,我脑海里常浮现出童年时工厂里的高音喇叭。
那本是计划经济链条的一部分,播着通知、音乐,象征着灌输与覆盖。记忆里,空气中歌声高亢,蓝天白云如布景,爸爸妈妈强壮地工作,孩子们放羊般四处野玩儿。
那种被束缚强化的旋律,如《肖申克的救赎》里著名的高潮:男主角不顾一切、相对于其漫长的越狱计划而言极不理性地放《费加罗的婚礼》,当他将莫扎特的音乐切换到广播模式时,高音喇叭的魔力出现了:
“我到今天也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却令你如此心伤。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
在这个本身不对我有束缚意义(也因此其实深深束缚)的公众号写作中,本期想写“束缚”和“枷锁”,以及其统治下的自由,由我--一个被深深束缚的个体。这个主题早就潜伏在“孤独大脑”的名字里,只是现在才冒出来(当我从另外一些枷锁中出出入入)。
二、神经元的彼此捆缚
自由与束缚,像人生秋千的两头。人们在束缚中追求自由,在自由中自我束缚。
上帝为人类设计了三种束缚:万有引力、时光、大脑。
a、万有引力将世界固定在星球表面,同时赋予人跳跃、飞翔、隆胸壮阳等与引力对抗的乐趣。
b、时光之不可挣脱的束缚。还有比不可逆的时间更完美的设计吗?假如时间可倒流,人和人之间、人与时间之间、人与回忆、美妙的幻想、艳遇,全都成了此生无法相交的孤魂野鬼。你的儿子可能是你的爷爷,所以便没有了父子,没有失去和得到,没有忠诚与背叛,没有牢狱和越狱......
c、而大脑,天生住在人体最坚硬的束缚里,而其核心功能,也是。
《进化的大脑:赋予我们爱情、记忆》说:假如脑是一块泥土,那么雕刻不仅仅是除去失活或低效的部分,更是在活跃区域产生新的连接(轴突、树突和突触)。
大脑是一种捆绑与束缚的结果。神经元的构成,像镣铐。镣铐是一种连接形式,如婚姻,家庭,商业,法律,国家,SM,等等。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一个人在出生之前,脑中的1000亿个神经元已经几乎全部准备好,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则是十分稀疏的。因为婴儿未能意识思考,故此,他只会凭外界的刺激而制造连接网络。”
每一个人脑的神经元数量上下不会超过1%~2%,所以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不是由神经元的数目决定,而是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决定。此外,或许还包括连接的形式与强度。
“任何声音、景物、身体活动,只要是新的(第一次),都会使得脑里某些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生长,与其他神经元连接,构成新的网络。同样的刺激第二次出现时,会使第一次建立的网络再次活跃。
就是说,新网络只能在有新刺激的情况下产生。一个人的一生之中,不断有新的网络产生出来,同时有旧的网络萎缩、消失。”
当一个人“知道”得越多,神经元之间的彼此“绑缚”越多。
神经元单个是枷锁,整体是枷锁,工作原理是枷锁,对人的影响更是枷锁。
第二部分:24种枷锁
本质上,人类的束缚都来自万有引力与不可逆的时光(二者相当于计算机里的0和1)。
又可以粗略地划为:身体的束缚,头脑(或内心)的束缚。如唐僧与悟空,他们那介于师徒、父子、哥们儿、情侣间的真爱,就是通过彼此念紧箍咒、用金箍棒划圈的方式来表达的。
人类生来是赤裸裸的。枷锁是人类的衣装,五花八门(其分类标准比衣服还不科学),恕我罗列如下:
枷锁1: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宇宙的基本秩序之一。
对不确定性的不同感受,可以用来区隔青少年与中老年。
不确定性是青少年眼中充满无限可能的未知世界。是不计算投入产出的梦想,是不评估繁衍组合的爱(虽然基本上来自繁衍冲动),是无知者无畏和无产者无惧。
不确定性是中老年眼中的陷阱与毒蛇。可以的话他们愿意花钱摆平一切让自己不安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我们头上的紧箍咒,让我们睡不着觉,让亡命天涯的逃犯宁可自首--为脱离那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惶惶不可终日。
布鲁斯说:概率和结果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可能的事情没有发生--不可能的事情却发生了。
我们不喜欢不确定性,是在我们(自以为)确定自己需要什么以后。或者是我们确定自己即将、或者已经拥有什么。成年人眼中,不确定性即风险。
霍华德.马克斯认为应对风险是投资中的根本因素。所以,1、理解风险;2、识别风险;3、控制风险。
风险只存在于未来。人对未来的态度多半会经历从“期待”到“害怕”,枷锁因此而生。
关于风险,马克斯讲过一个故事:他的父亲听说有一场只有一匹马参加的比赛,于是押上付房租的钱(可能有人押了其它退出比赛之前的马)。结果比赛过半时那匹马跑掉了。他以此说明:
我们常听说“最坏情况”预测,但是结果往往显示预测的程度还不够坏。
枷锁2:墨菲定律+熵
“打翻了牛奶,哭也没用,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力量都在处心积虑要把牛奶打翻。”--毛姆老早就在《人性的枷锁》如是生动地阐述过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这样的(来自一篇未被署名的文章):
1、如果事情有可能变坏,它就一定会变坏。
2、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它就一定会。而且通常会在最不合适的时机变坏。
3、如果有人能把事情搞糟糕的话,他们就一定会。(巴菲特喜欢傻瓜也能经营好的公司,因为迟早公司会落到傻瓜手里)
4、如果有几件事情可能变糟糕,那件你最不希望变的事情就会变糟糕。
5、如果你能想到事情可能会变坏的四种方式,它就会以第五种方式变坏。
人类有一种大约来自于原始丛林的本能:对意料之外的事情产生超量的生理反应。为了生存,这种放大可能是值得的。然而,现代人不断膨胀的欲求,正在令这种指数级增长的放大成为负资产。
段子。
青年:“大师,我期末辛苦准备了很久成绩却还是不好,GPA降了好多,有什么方法能让我GPA只升不降么?”
禅师浅笑,答:“潮涨潮落,月圆月缺,这世上可有什么规律是一直增长却断然不会下降的?”
青年略一沉吟说:“熵”。
孤立系统的熵值永远是增加的。化学及热力学中所指的熵,是一种测量在动力学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总数,也就是当总体的熵增加,其做功能力也下降,熵的量度正是能量退化的指标。熵亦被用于计算一个系统中的失序现象,也就是计算该系统混乱的程度。
根据熵的统计学定义,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一个孤立系统的倾向于增加混乱程度。
在信息论中,熵被用来衡量一个随机变数出现的期望值。它代表了在被接收之前,讯号传输过程中损失的资讯量,又被称为信息熵。熵是对不确定性的测量。在信息世界,熵越高,则能传输越多的信息,熵越低,则意味着传输的信息越少。
简而言之:一个孤立系统越来越乱,枷锁越来越紧,人对这种乱的恐惧也越来越强,束缚感越来越重。
当一个人无法打破自己的孤立系统,通过情感、阅读、破坏、信仰......,便将成为被宇宙中这股难以逆转的力量打翻的一杯牛奶。
枷锁3:感情的枷锁
对于感情的枷锁,养狗的人恐怕都深有体会。
毛姆如此解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你接连数月每天都碰到一个人,于是你同他的关系便十分亲密起来,你当时甚至会想没有了这个人还不知怎么生活呢。随后两人分离了,但一切仍按先前的格局进行着。你原先认为一刻也离不开的伙伴,此时却变得可有可无,日复一日,久而久之,你甚至连想都不想他了。”
然后你又碰到别的什么人。周而复始。其中有不换的那几个真爱(核心枷锁)。
枷锁4:欲望,贪婪
七宗罪。
沙漠隐修士埃瓦格里乌斯·庞帝古斯定义出八种损害个人灵性的恶行,分别是贪食、色欲、贪婪、悲叹、暴怒、懒惰、自负及傲慢。
六世纪后期,教宗额我略一世将那八种罪行减至七项,将自负并归入骄傲,悲叹并归入懒惰,并加入妒忌。他的排序准则在于对爱的违背程度。其顺次序为: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暴食及色欲。
欲望是一种“可食用”的枷锁,每当人们通过满足某个欲望而短暂地摆脱该欲望枷锁,该枷锁很快便加倍地卷土重来,就像海水,越喝越渴。
枷锁5:条件反射
几乎所有关于人如何犯傻、人的直觉如何可笑、决策如何不理性的研究,都会指向人类来自丛林时代的条件反射。
所谓理性,就是反条件反射。
但,当“反条件发射”成为一种条件发射呢?就像“逆向思维”固然可贵,刻意的“逆向思维”则愚蠢可笑。
枷锁6:上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瘾。(以下来自维基百科)
瘾,是指一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续重复。这种行为可能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造成,重复这些行为也可以反过来造成神经功能受损。
瘾被用于描述精神强迫或者过度的心理依赖,例如物质依赖,药物滥用(即俗称的滥药、毒瘾)、酒瘾、烟瘾。或是持续出现特定行为(赌、暴食),网瘾、赌瘾、官瘾、财迷、工作狂、暴食症、色情狂、跟踪狂、整形迷恋及购物狂等,是生理或者心理上,甚至是同时具备的一种依赖症。
明末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自己可以没枷锁的,极可能很自如地给别人上枷锁。
枷锁7:习惯的力量
如前面提及的神经元,其工作原理就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神经元越趟越粗壮,粗壮到可以无条件路径依赖,甚至毁灭一切。
巴菲特曾告诫投资者,“习惯的链条在重到断裂之前,总是轻到难以察觉。”
这类枷锁,无处不在,难以挣脱,杀人于无形。
人从不因对自己的某个习性之痛悔而改变它。恰恰相反,那痛悔是用来强化自己对该习性的享受的。
枷锁8:“拥有”的错觉
有人写到: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假定有个洞穴,有人生下来就住在里面。脖子不能自由扭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身后有火燃烧烧,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在前面墙上。自然而然,他们就会把虚幻的影像看做实在的东西。但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火和他们自己,却都毫无知觉。所以教育有两种,差别就在于是按住还是扭动你的脖子。
我翻了《GQ》和几本先生,顿觉得自己又潮又骚还忧国;我翻了《时尚健康》,仿佛肌肉渐长;我翻了《三联》《新周刊》《南方人物》,学会有调调文人牢骚;我翻了《影像视觉》,功力就传到了沉睡的无敌兔身上,我还翻了几本某地理,某科学,某家居,还有围棋天地,心满意足。这廉价的生活幻觉,合计180元。
商品社会的秘密,就是:我们常用“占有某物”自欺己“拥有某物”
。买堆书便以为读了;后宫三千就艳福齐天了;办张健身卡就健了;换个iPhone就智能了。
销售“拥有感”,是许多商品的本质。其价格取决于该“拥有错觉”的用户焦虑度与制造成本。
故奢侈品总试图提供高难度的幻觉。而不可能真正拥有物的占有替代品最贵,如时光(这方面的商品有:表、化妆品、整容、包养年轻异性、私人飞机等)。
枷锁9:追求价值、稀缺、财富
小孩子无所谓价值,小孩子无所事事,小孩子选自己喜欢的而非值钱的,小孩子不算投入产出比。所以小孩子快乐。
“黄金的枷锁是最重的。”巴尔扎克说。
枷锁10:斯德哥尔摩症综合征
1973年发生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场银行抢劫案。4名人质数月后仍对劫匪显露出怜悯的情感,并对警察采取敌对的态度。
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综合征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男女皆可能有此症状,女性的比例比较高。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质数据库显示,大约27%的人质表现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症状。据心理学者的研究,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枷锁11:讨厌改变,渴望稳定性
布里萨说:只有尿湿裤子的孩子才喜欢改变。
不喜欢改变,是渴望现状的稳定感。建筑行业过高的荣誉,便是基于人们对牢靠(通常以体量和设计感来夸大这牢靠)支付的溢价。
如加尔布雷斯所言:当面临要么改变想法,要么证明无需这么做的选择时,绝大多数人都会忙于证据。--人的大脑有极强的说服自己的能力,而且可以令那枷锁毫无痕迹。
最难改变的是观念。观念的改变,开始时多表现为负收益。但正如彼得. 德鲁克的真知:观念的变化不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现实的意义。
改变,也是一种相对状态。当众人都被一种理所当然的趋势所裹挟时,不改变亦为某种“改变”。
巴菲特说:就互联网的情况而言,改变是社会的朋友。但一般来说,不改变才是投资者的朋友。虽然互联网将会改变许多东西,但它不会改变人们喜欢的口香糖牌子。查理和我喜欢像口香糖这样稳定的企业,努力把生活中更多不可预料的事情留给其他人。
枷锁12:厌恶损失
见损失厌恶症。
枷锁13:转移成本
帕特·多尔西将巴菲特的护城河总结为:无形资产、转换成本、网络经济、成本优势。
“无形资产”是心智枷锁,“转换成本”是行为枷锁。
现在互联网,都是靠这种枷锁赚钱的,facebook靠人际枷锁,Google靠信息枷锁,银行靠账户枷锁。Apple更不消说了,一种让你觉得很顺很爽的硬件+软件枷锁。
一家伟大的公司,都致力于提供一种强大而舒服(甚至能带来高潮)的枷锁。
伟大的制度也是,如婚姻。所有的证书、仪式、求婚、钻戒、证婚人、酒席、伴郎伴娘,都是为以提升转移成本的方式,来构建美好、且符合人类繁衍使命的制度。
枷锁14:为不属于你(亦无须拥有的)的东西高兴、悲哀、甚至赌博
轻松如《围城》里钱钟书调侃的,大家谈起自己在战乱中损失的家产,会凭空多出许多美宅良田(就像A股公司突然大片死掉的那些压根儿没活过的生蚝)。
常见如人们聊及自己的投资,总会耿耿于怀于某几个“几乎买定了、却因为很偶然的原因没买成、然后涨得一塌糊涂”的股票。
高级如长期资本之破产,这家有两位诺奖得主担任董事的基金,使用了最高达250倍的杠杆,其策略被喻为“推土机前捡五分”(相对于一句市场效率性的格言:街道上不可能掉著100美元,因为早就被别人捡走了)──很大机会赚得小额获利,却有很小机会造成巨额亏损。结果,四个月巨亏46亿美元。
巴菲特称之:为你并不需要的东西,付出你不能承担的损失。
长期资本也暴露了人类的一个短处:
“人脑先天就缺乏直观理解小概率事件的能力。这也是进化的结果:要是老担心小概率事件(如遭雷击,大地震)的话,人就没法活了。所以对小概率事件的重要性,人们通常是估计不足。如果这些小概率事件会带来大影响的话,我们的认知限制就严重影响了我们的预见能力了。”
枷锁15:自欺欺人,你想要的根本不是真正想要的
马克斯称“自欺欺人”为:人们容易放弃逻辑、历史和规范的倾向。
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所有的成果几乎都会被拿来用于“自欺欺人”。
查理.芒格引用德摩斯梯尼的话作点评:“自欺欺人是最简单的,因为人总是相信他所希望的。”
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恰恰是聪明人自欺时更有逻辑、更为雄辩、更多说服自己的工具。
枷锁16:先入为主
此前的“孤独大脑”里,我写过一篇《写入为主》,里面有几个有趣的例子,可以去翻来看看。
我的心得:
1、人有强烈的先入为主的冲动;
2、人有追求精确答案的过度自信(尽管越粗略,你越可能不犯错);
3、一旦你发现了某个貌似有趣的(先入为主的)假设,就很容易陶醉其间,就像探寻数列模式时,作出“偶数、连续、升序”的假设;
4、一旦你陶醉于某个先入为主的假设,你就像有了一把锤子,然后反复用其去敲打,进而被该假设彻底套牢;
5、就像下围棋,只需多半目即可取胜,可很多时候我们要去争取更大的胜利(结果付出了“增加不确定性”的代价)。
枷锁17:从众、恐惧、社会认同倾向
从众效应又被称为“跟尾狗效应”,也就像是跟在别人身后的狗一样,自己不会作出决定。
参加者只要跳上了这台乐队花车,就能够轻松地享受游行中的音乐,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片语“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乐队花车)就代表了“进入主流”。
在微观经济学里,从众效应影响需求和偏爱之间的互动。受从众效应影响下,当购买一件商品的人数增加,人们对它的偏爱也会增加。
芒格写到:如果一个人自动依照他所观察到的周围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去思考和行动,那么他就能够把一些原本很复杂的行为进行简化。而且这种从众的做法往往是有效的。
例如,如果你在陌生城市想去看一场盛大的足球比赛,跟着街道上的人流走是最简单的办法。由于这样的原因,进化给人类留下了社会认同倾向,也就是一种自动根据他看到的周边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去思考和行动的倾向。
从众可能和狮子面前集体狂奔的角马没什么区别,都源自动物恐惧与求生的本能。
芒格倒是给出一个正面利用社会认同倾向的建议:朱迪丝·瑞奇·哈里斯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朱迪丝证明,年轻人最尊重的是他们的同龄人,而不是他们的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年轻人的基因决定的。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与其教训子女,毋宁控制他们交往朋友的质量。后者是更明智的做法。
枷锁18:外部评分卡
烂人为什么当道?因为烂人不用过多顾及他人感受。看看盖茨巴菲特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无一例外的都是混球(并且丝毫不介意被人说是混球),他们的传记里,最不缺的就是那些不管不顾的故事。
被他人评价左右自己的决策与行为,是沦为庸人的最常见方法。
为他人而活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去憎恨敌人。
教父说:“永远别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枷锁19:无力感
无力感是一种主动消费。用于各类文艺创作和花前雨后的个人伤感。
无力感又是一种真实体验:a:因为能力差;b、神经末梢太发达。
人们对世界的“无力感”,可能是真相。平均而言,大家都是输多赢少。
赌场上的赢家胜率无需太高,比50%多一点儿即可。
对付无力感,除了屡败屡战的斗士精神,还有在商业模式上的考量。例如巴菲特对“具有定价权的高速公路”的追求,即是“无力感世界”里的积极探索。
枷锁20:成功学
恶即低效。假如某样东西令大多数人“无效”,可视为恶。例如我们的成功学。
成功学的价值观是互为枷锁,一桌人,要么牛B,要么是傻B。
所谓成功学,就是今天你牛B我傻B、你羞辱我,明天我牛B你傻B、我羞辱你。
中国人对于成功的定义,即所谓上人中人下人,每个人头顶都有个更牛B的,心底全是loser。
枷锁21:嫉妒、比较是万恶之源
有所谓的财务自由吗?
无。
有人考证,当年的首富罗斯柴尔德,论起生活品质,可能不如现在的普通人。
钱的多少,财务的自由,都是一种比较的结果。可一旦与外部比较,就谈不上自由了。
查理.芒格研究:“如果某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经常挨饿,那么这个物种的成员在看到食物时,就会产生占有那食物的强烈冲动。如果被看到的食物实际上已经被同物种的另外一个成员占有,那么这两个成员之间往往会出现冲突的局面。这可能就是深深扎根在人类本性中的艳羡/妒忌倾向的进化起源。”
行为经济学家们喜欢拿这个做各种实验。如:
a、8万年薪,比同事多3千。或是10万年薪,但比同事少5千。很多人宁可要前者;
b、顾客为10盎司杯子装的8盎司冰淇淋付1.66元,为5盎司杯子装的7盎司冰淇淋付2.26元。
人的大脑需要这种“比较、比例、差值、变化”来感受与衡量。我有如下发散之想:
1、人的大多体验都是基于比值的;
2、小孩子的时光过得慢,是因为年龄基数小,过一年相当于过往此生的几分之一;
3、边际效用递减,部分原因也是与基数的比值关系。从这一点来看,男性那种因为繁衍任务而被赋予的对异性孜孜不倦的兴趣很特别(边际效用不递减);
4、另一种边际效用递增是知识依赖型经济;
5、除了冰淇淋的错觉(上面的例子),划定某一边界,并在其中取得绝对优势确实能增大收益(a、这是为什么宁作鸡头的好处;b、巴菲特的所谓呆在能力圈内);
6、人活到1000岁会更加幸福吗?除非别人都100而你1000,因为人们对年龄的体验主要来自寿命的百分比;
7、财富体验也是一样的;
8、很多富豪说钱多了只是一个数字,纯属胡扯。钱是海水,越喝越渴。钱和前面所说的性一样,有着某种与众不同的特性;
9、比较产生美。有时这种比较可在自身内部完成。例如芭比娃娃的身材(靠自身比例),例如一个人的命运与抗争;
10、比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欲望,莫不如此。
在“无”的世界里,只有通过用比较的差值,除以人为界定的基数,才能营造一个陆离光怪的人间幻想。
“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巴菲特说。“我的本性是,做那些有意义的事情。我按照我的这个本性去做事。在我的个人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的。我并不关心别的富翁在做什么;在看到别人买了一艘游艇的时候,我并不想去买一艘比他更大的船。”
可巴菲特的心底,照样有自己用于比较的标尺。只是他不和别人比。
枷锁22:SM
用百度搜“镣铐”,结果多是SM。
人心底最深层的枷锁,也可能带来最深层的快感。
问: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用绳,甚至镣铐束缚自己?他们这样做是因为生理因素还是心理因素?
答:这样的人主要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学角度称为,不安全自我创造束缚。具体说,就是自我无安全感,彷徨和迷失,用绳或者什么来营造一种束缚,达到自我创造一个空间,能够自己感受自己,以求达到自我的肯定。
枷锁23:最大的枷锁,是我们的罪
部分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是有原罪和罪性的,原罪的存在将人类和上帝隔绝,使人类终生受苦,不得解脱。圣经里虽没有出现过原罪、罪性或原罪论等字眼。但圣经对原罪这个概念有清楚的表达。
《罗马书》第5章第12节说:“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小说《罪与罚》里,杀人逃亡的大学生认识了一位为赡养家人而被迫卖淫、但信仰却极为虔诚的女子索妮雅。受其和预审官等影响,他自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八年,索妮雅跟之,他对她一直不谅解,直到她大病一场,才发现深爱她,决心用尽一切来补偿她。结尾,他入教以忏悔,面对神,终于得到自由。
枷锁24:枷锁是个伪词,枷锁就是空气
辛波斯卡在《三个最奇怪的词》里写到:
当我说“未来”这个词,
第一音方出即成过去。
当我说“寂静”这个词,
我打破了它。
当我说“无”这个词,
我在无中生有。
1、“摆脱枷锁”同理,枷锁会越摆脱越紧。
2、如果你智力强,你的精神成为枷锁,你情商高,智商成为枷锁。
3、人们往往都是借用一种枷锁去甩开例外一个枷锁。
很多人梦想的平和生活,其实不存在。因为慢慢的,平和将成为你的枷锁,而且将越来越重。你渐渐知道,你要的是从喧嚣到平静,而非平静本身。
重要的不是枷锁,而是枷锁的戴上与消除。某种意义上,枷锁并无“重量”属性,和环境与状态的险恶也无关。本质上枷锁仍然是时间,当你很忙时,时间似匕首;很闲时,时间如蟒蛇。
九头蛇与枷锁
无法挣脱的枷锁,如同九头蛇许德拉的头,砍掉又重生。海格力斯一边砍,一边让侄子用火炬烧灼断颈令其无法重生,最后埋于土中,用大石压住,方才致其于死命。
枷锁不因此而停歇。九头蛇死后,海格力斯将箭头喂上其胆部的毒汁。这些毒箭后来误伤了人马喀戎。喀戎是不死之身,但蛇毒入骨,疼痛难当,他便放弃了永生,宁愿一死,飞上天空成了人马座。
“海格力斯完成十二项任务后,携娇妻回家安顿。路上用毒箭射死了另一人马涅索斯。人马死前诓骗海格力斯的妻子得伊阿尼拉,说自己的血是催生爱情的圣药,涂抹一点在衣服上,给谁穿上,谁便会一辈子忠贞不渝。
当时有谣言说海格力斯将迎娶罗尔。为了挽回丈夫的心,得伊阿尼拉便照人马所言行事。海格力斯穿上妻子所赠的新衣,九头蛇的毒液便通过涅索斯的血渗入肌肤。他想扯下衣服,但已与皮肉粘连,再无法分开。一代英雄,就此殒命。”
那因爱与嫉妒而生的新衣,多像人世间无法挣脱的枷锁。
第三部分:24种对策
如何应付束缚?
常规想法有:
1、缩小自己;
2、习以为常;
3、挣脱。
对于枷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线。
悲观如尼采说:人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子。也就是深渊上方的绳索。走过去危险,停在中途也危险,颤抖也危险,停住也危险。
乐观如迪斯尼说:挑战不可能的任务,其乐无穷。
对策1:承认枷锁是上帝最好的设计
镣铐的另外一重意思是边界。
事实上,镣铐是将世界固定在地球上的工具,假如地球没有引力,我们又只能呆在地球上(且不论没有引力后对其它事物的改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链子把自己拴住。
毛姆说:只要你在接受这种不幸时稍有违抗之意,那它就只能给你带来耻辱。要是你把它看做是上帝恩宠的表示,看作是因为见你双肩强壮,足以承受,才赐予你佩戴的一枚十字架,那么它就不再是你痛苦的根由,而会成为你幸福的源泉。--这大概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洋文版。
同样的意思,有不同的版本:
a、哈维尔: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
b、克尔恺郭尔:睡得少,又在醒着的全部时间里努力工作,然后承认整件事情是一个笑话--此中含有一种真正的精神严肃性。
c、辛波斯卡:雪人,我們這兒有的/不全然是罪行...我們繼承希望——領受遺忘的天賦。你將看到我們如何在/廢墟生養子女。雪人,我們有莎士比亞。雪人,我們演奏提琴。雪人,在黃昏/我們點起燈。(女诗人想说:世界虽不完美,但甚至比世外桃源还值得眷恋。)
加勒比海盗里,那个不死的幽灵船长永无枷锁,当他恢复肉体并同时被射杀时,他诡异地说:我感觉到了。
认命地拼搏。吴清源说过:“胜负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不是想胜就能胜,这就是围棋。因此十局战(那生死一线的悬崖上的白刃格斗)从一开始,我想的就是让自己委身于围棋的流势,任其漂流,不管止于何处。”
对策2:在那些不可挣脱的枷锁下找点儿乐子
例如,在我看来,最美妙的阅读地点可能是马桶或飞机上(我甚至在飞机的马桶上看书)。
当你屈服于不可挣脱的枷锁时,会有难以复制的宁静与效率。
对策3:负重是有益的
沃尔夫定律:定期给骨骼施以一定的压力有益于骨密度的上升。
作为一名杠铃爱好者,塔勒布在《反脆弱》里对负重有一系列精彩的阐述:
a、偏好压力和厌恶压力。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并不是那些曾试图帮助我们的人,而是那些曾努力伤害我们但最终未能如愿的人。
b、压力源即信息。
c、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在国外被“囚禁”一段时间。
d、稳定性是定时炸弹。
与李世石十番棋大战,古力拜访灵隐寺,老法师向他言道:你的对手都是你的朋友,你的敌人是你自己。
“同情他人是把他人当作弱者而使他人感到羞愧。对所爱的人,应锻炼他,使他提高,这才是真正的爱。”
对策4:建立强韧性
塔勒布推崇斯多葛学派的标准原则:建立强韧性,避免情绪的伤害。
他在《反脆弱》里说:
强韧和反脆弱性的系统不必像脆弱的系统一样,后者必须精确地理解这个世界,因而它们不需要预测,这让生活变得简单许多。
成功带来了不对称性,你现在失去的远远多于你得到的。
塞内加用以对抗这种脆弱的实用方法是,通过心理练习来弱化财产在心中的地位,这样当损失发生时,他就不会受到刺激,这是从外界环境中夺回个人自由的方式。例如他出行时会带上遭遇沉船风险时可能遇到的东西。--即,假设最糟的情况发生会这么样?
在作者看来,现代的斯多葛主义践行者就是能够将恐惧转化为谨慎,将痛苦转化为信息,将错误转化为启示,将欲望转变为事业的人。
对策5:假设没有,放弃控制
巴菲特保守的性格,一部分来自父亲与少年时代,另一部分来自恩师格雷厄姆。早期极为惨痛的股市动荡经历,让格雷厄姆心有余悸,使他养成了假设最坏可能的习惯:“他看待企业时更多考虑的是倒闭价值而不是存活价值,大多数都按照公司已经关闭,即关门并被清算时的价值来思考一直股票的价值。”
让·雅各·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假设“我没有”,便会如罗曼·罗兰所言: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
类似的思路,也可以用于应对墨菲定律。
“在许多其他情境中,你都可以轻易地运用墨菲定律来恢复对情绪的控制。这里列出两个可以试用一下此定律的情境:
a、下次当你丢了很重要的东西时,不妨期待你会在最后一个找过的地方找到它。别心存侥幸地认为第一时间就可以发现它。
b、当你在一家有多个收银台的大型商场排队结账时,要期待别的队伍会移动得更快。试一下转移到其他较短的队伍中,想换几次就换几次,但是一定要预料到你转到那个队伍会是最慢速的。”
对策6:“避免痛苦”优先于“追逐得到”
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氏伦理》里写到:明智人士所致力的是免于痛苦,而不是寻求快乐。
伏尔泰说: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
叔本华进一步延伸:痛苦给人的感觉是不折不扣的,快乐的标准就是没有痛苦。如果我们没有遭受痛苦,而且又不觉得生活枯燥,世上快乐的必要条件都已经达到了,其它一切都是虚妄的。--所以,枷锁是忧伤是痛苦,快乐需要建立在其的存在感上。
他继续说:我们之所以获得生命,不是去享受此生,而是克服此生的困难--走完人生的路。
以上潜台词:要避免成为人生的输家,而非成为人生的赢家。
听起来这像是两种不同的策略。
艾里斯在《赢得“输家”的游戏》的观点如下:
a、网球比赛分为两种:职业比赛和业余比赛。在职业比赛中,选手可以利用自己卓越的技术来主动赢分;而在业余比赛中,选手是通过少失误来赢得比赛的。这就是所谓的“输家的游戏”。
b、投资已经变成了“输家的游戏”。
c、个人投资者无论从获得信息的渠道、拥有的时间和资金量上,都无法与专业投资者相抗衡,而专业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同样激烈,他们之中也没有人能够长久地维持某种优势。
d、要想在投资中获胜,只有减少自己的失误,而减少失误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购买市场。
市场是巴菲特、索罗斯、林奇以及无数聪明的投资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购买市场——也就是购买指数——其实就是让这些伟大的人物成为你的“投资梦之队”中的一员,为你出谋划策,这会使你拥有“不公平”的优势。
作者给出的“不战而胜”的建议是:买指数基金。可多少人可以做到呢?人们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属于那较聪明的10%。在2014年12月初中国A股的狂飙中,能够跑赢指数的人占多少?
一盘棋常常是双方轮流走臭棋,走到最后那手臭棋的人输。
避免走臭棋,是最好的妙手。
“搞清什么因素会使你面临失败,然后尽量避免。”--Facebook远非第一个社交网络,如Friendster就曾很火爆,但因增速过快导致后端跟不上而挂掉。Facebook则对新注册量进行了严格控制,每次只增加一个学校,直到确保基础设施能够承载这一流量才继续开放。
“扎克伯格正确地发现了一件足以导致Facebook失败的因素,并努力确保Facebook没有成为其牺牲品。”
芒格说,只要得到严格的遵守,光是“避免犯傻的芒格体系”就能帮助你超越许多在你之上的人,无论他们有多么聪明。
对策7:减少要保持快乐所拥有的条件
叔本华说:我们要小心,不要把人生的幸福建筑在过于宽泛的基础上,不能要求拥有许多条件以保持快乐。快乐要是建筑在宽泛的基础上,最容易受到破坏,遭遇到不幸的机会也因而增加--不幸的事故总是随时发生的。
在其他的事情上,似乎基础愈广阔,安全性就愈大。“快乐”的建构所依据的蓝图,与前面所述的情况恰恰相反。所以,把你的要求降到最低限度,是避免极端不幸的最可靠的途径。
各种“做减法、断离舍”的鸡汤多为此类主张。
对策8:专注、不博二兔、一把钥匙
专注,可能是一切品质中最重要的一个。
也是巴菲特、乔布斯、盖茨、扎克伯格、吴清源等人的最大公约数。
聂卫平在吴清源去世后回忆说:“吴清源先生一生执着棋艺,心无旁骛,他也是这么要求其他棋手的。有一年我在日本,与沈君山神侃桥牌,一边的吴清源先生听到后,主动走过来很认真地对我说:‘搏二兔,不得一兔’。”
我犹记得,当年全盛时期的聂卫平,在首届应氏杯世界冠军赛中,领先于对手曹薰铉,赛期跑去和美女们打牌,还被当时的老婆孔祥明怒斥过。结果,最终被曹燕子逆转。从此韩国围棋崛起,聂棋圣一蹶不振。
一辈子尽量用同一把钥匙,去开同一种锁芯的锁(锁的外在形式可能是丰富多彩的)。
类似的灵活应用有:某女同时傍几个大款,但又维护不贪图钱财的造型,于是要求各男友给自己买同一款名包,然后只留下一个,退掉其余的变现,而每位男友乐得看见她背着自己送的包。
真能开多种锁芯的,毕竟是少数。
跨界是平庸者(他们未曾真正打开过什么)的庇护所。
对策9:人生就像一场火宅
问题:卢浮宫火宅,你要救一幅画,救哪一个?
答案(未必那么严谨的):离窗户最近的。
这一问答涉及本文的多个元素:边界、安全边际、聚焦、最坏打算,等等。
以及,如盖茨所说:人生就像一场火宅,你总要抢救一些什么。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赴约。
强烈的动机,比资源、专业更重要。
乔布斯年纪轻轻时,冥冥中觉得:“我可能活不久。”他或因此而暴怒、专注、死磕。
在层层包裹的人生枷锁中,瞄准某个点,用锥子执着地扎,如同《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次伟大越狱。
对策10:简单化
扎克伯格简单化的着装是为了不分一丁点儿神。
Google首页简单是为了节省每一毫秒。
Apple的简单:“我们所做的其实是抛弃设计。我认为,秉承着这种理念设计产品,设计就不仅仅是武断的形状,反而给人感觉是一种必然,好似浑然天成。”
巴菲特喜欢简单的东西。简单和永恒是巴菲特从一家企业里挖掘出来并珍藏的东西。他喜欢那些产品变化不大、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
“可口可乐生产浓缩原浆,在某些情况下直接制成饮料,卖给那些获得授权的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行灌装。”这句话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出现在可口可乐的每份年报中。
巴菲特喜欢收购企业,但是不喜欢出售企业,回避那些拥有大型工厂,技术变化很快的企业,也回避那些劳保费用高、养老负担重、产品变化大的企业。
他也不喜欢雇员跳槽,他的伯克希尔公司很少有哪个企业的经理辞职,除非他病故或者退休。半个世纪以来,伯克希尔公司从未发生什么变化。
可是,以上简单几乎都是“化繁为简”的结果。简单化的简单毫无价值。
所以,简单化的巴菲特仍然会去买IBM、苹果。
对策11:弃子争先
围棋十诀:a、不得贪胜;b、入界宜缓;c、攻彼顾我;d、弃子争先;e、舍小就大;f、逢危须弃;g、慎勿轻速;h、动须相应;i、彼强自保;j、势孤取和。
其中,d、e、f都和 弃子有关。
围棋发烧友金庸在《天龙八部》里,描述了虚竹无意间破解逍遥派“聋哑老人”苏星河的珍珑棋局(无崖子所摆下的),其要点即弃子自杀一块棋。
虚竹的师傅玄难道:“这局棋本来纠缠于得失胜败之中,以致无可破解,虚竹这一着不着意于生死,更不着意于胜败,反而勘破了生死,得到解脱。”
金庸评:“这个珍珑变幻百端,因人而施,爱财者因贪失误,易怒者由愤坏事。段誉之败,在于爱心太重,不肯弃子;慕容复之失,由于执着权势,勇于弃子,却说什么也不肯失势。”
库克从乔布斯那里学到的正是“弃子”:最难的决定是“不做什么”。不论是对个人和公司而言都是,最难的是你要放弃掉“不好的想法、一般的想法和次优的想法”,专注于几种产品,做到最好。
库克回忆说,人们往往记得乔布斯的才华,却忽略了他的专注力,大家会奇怪他为什么总穿同样的衣服,因为他要消除掉一些不必要的事情。
1997年回到快破产的苹果,乔布斯传达了一个理念,决定不做什么跟决定做什么一样重要。他迅速砍掉了没特色的业务,并告诉同僚,不必保证每个决定都是正确的,只要大多数的决定正确即可。因此不必害怕。
还不够。在一次产品战略会上,他在白板上画了个2*2的矩阵图(乔布斯非常喜欢画这种图),在两列顶端写上“消费级”“专业级”,在两行标题写上“台式”和“便携”,“我们的工作就是做四个伟大的产品,每格一个”。这便是Power Macintosh G3、Powerbook G3、iMac、iBook四款产品。
苹果1997年亏损10.4亿美元,1998年赢利3.09亿美元,起死回生。15年后,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
对策12:学会收束
人生越来越局促这一点,有点儿像围棋。象棋是越走子越少,空间越大。围棋则相反,空间越来越小,子越来越多。围棋高手通常都是定型高手,尤其是那些胜率较高的,如小林光一,李昌镐等,见好就收,迅速巩固胜势。
不过,人生的收束,绝非决定“何时干完最后一票”那么简单。
反正电影里,反派(正派)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抢银行(我最后一次执行任务)”,通常都得挂掉。
对策13:骑射、蒙古军、闪电战
马背上快速行进中的战斗力:
a、胡服骑射。被梁启超认为是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中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骑马射箭,他观察到匈奴骑兵的优点在于机动和灵活性。
b、同是游牧民族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以一二十万的军队,征服了世界。
c、闪电战。
亚马逊的贝佐斯,其四个秘密武器之一就是:高速决策。
他说,当你获得了七成所需信息后,大部分决策就可以成型了。
若你要求信息量达到90%,大多数情况下,你的决策就有些慢了。
对策14:负重思考
荆轲的助手秦舞阳,是十二岁时便杀过人的勇士。但到了秦国朝堂,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重的思考,与负重下的思考是两回事情。
现实中,多是难的、没头绪的简单事情,而非简单的难事。即负重下的轻思考。
应付镣铐的情绪,可能比打开镣铐的技巧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有些人擅长干复杂的简单事情,而有些人擅长干简单的复杂事情。后者更适合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工作。而前者则能在现实的混乱中如鱼得水。
有些人会自己给自己戴枷锁。
lisa回忆自己的父亲乔布斯:他的人生哲学就是自我约束、苦行、追求极简。
也有《V字仇杀队》里,男主角“强加”给女主角的那种枷锁。
然后,戴着枷锁起舞。
对策15:呆在边界内
格雷厄姆说:男人的麻烦大多是因为不喜欢呆在房间里。
巴菲特的安全边际,可以理解为:给枷锁和人体之间留空间。这样我们会舒服很多。他和芒格从来不愿意为某个投资付出睡不好觉的代价,不管那个投资多么好。
有人告诫亚历山大大帝:“如果有一样东西是一个成功的人应该首先了解的,那就是什么时候停下来。”
而拿破仑、安然公司等,都惨败于那无可抑制的野心。
对策16:“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总想避开错误会使人变得愚蠢,而要绝对正确则说明你已过时。—Robert Kiyosaki
facebook的原则,先搞掂,再慢慢完善。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有决策好过没决策,然后才是决策的好与坏。
生活中并不是有很多个时刻,如同巴菲特之重大投资决策。他打比方说我们一辈子就打二十个孔(核心投资决策)。
人生并非寻找一种完美的飞行方式,人生就是跌跌撞撞勇往直前。
完美主义者,必须把事情干漂亮才下手,很多时候是愚蠢的。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事事追求,并最终获得极大化收益,如同彩票头奖。
试图寻找飞行原理是愚昧的。(就像本文作者)
另一个维度的涵义是:模糊的精确,好过精确的模糊。
不存在所谓完美而适宜的境地----如在宁静的花园阅读,在淼淼的湖畔发呆,在完全放下的时光里去做理想的事情,在彻底黑暗的某刻为所欲为。人总是在勉强、乃至不适宜的状况下去完成适宜的事情,无论是美好或罪恶,伟大或猥琐,良善或贪婪。
由此:人世最大的浪费,是去等候某个无可挑剔的时刻以完成某事。
对策17:远离美妙的逻辑
1、要克服追求“解题”与“妙趣感”的冲动(很不幸,这是聪明人的爱好);
2、要理解“规律”与“推理”的脆弱性;
3、用说“不”来应付“先入为主”。
对策18:远离洁癖,和猪摔跤
你就是要在泥地里和猪摔跤。
因为你就是一头泥地里的猪。
对策19:从内部看世界,跳出个人的经验
荣格说:“我的年龄越大,我对我们的理解力之脆弱和不确定性的印象就越深刻,我就越要求助于简洁的直接经验,以便不致于失去和基本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就是支配人类经验达数千年之久的统治力量……我们很有可能是从错误的方面看世界的。通过改变我们的观点…从内部来看世界,我们很可能会发现正确的答案。”
芒格的哲学也类似。
从内部看世界,有助于我们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束缚的体验中转移开来。
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个人经验。
不要因为自己拥有某样东西,就赋予它更多的价值。
对策20:内部记分卡+机能健全者
恕我再引下面的老调:
“人们行事的一大问题在于,他们是否拥有‘内部记分卡’还是‘外部记分卡’。如果内部记分卡能令你感到满意,它将非常有用。我经常这么做的。
我想说:你想做世间最伟大的情人,却令大家认为你是世上最差劲的情人。或者,你想做世上最差劲的情人,但却让人们认为你是世间最伟大的情人。这两者之间,你做何选择?’嗯,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巴菲特说。
“还有另外一件有趣的事。如果全世界的人无视你的成果,那么,你是想被当作世间最伟大的投资者,但实际投资记录却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投资者?还是愿意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无能,而实际上却是最优秀的投资者?”
极少有人属于“机能健全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成长中,多数人得到的积极关注多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只能表露“好的”有条件积极关注的逻辑是:你必须做到A,我才能给你B。B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主观赞赏。
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影响下,一个人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则就会被拒绝被伤害。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应该如何部分地表露”的过程,最终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评价系统。
然而,“表露”经常违背内心,你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但你的体验和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
久而久之,一个人会逐渐忽略乃至压抑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觉,只去关注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自己怎么才能得到别人更大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罗杰斯认为“机能健全者”有如下五个特征:
a、对经验的开放性。
对于一切情绪和态度,只要它们存在,机能健全者就能够接受。他们相信,任何经验都不可怕,没有必要去歪曲或掩饰。这种态度使得他们的心胸更加广阔;思想更为充实,行动也更趋灵活。
b、协调的自我。
由于机能健全者的自我是开放的,无须对什么东西加以防范,因而使得他们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头脑充实敏锐,调整自我,与经验协调一致。
c、机体估价过程。
机能健全者以自己内在的实现倾向作为经验评估的参考系,而不以外在的社会价值判断为参照。因而,通过这种机体估价过程作为反馈,来调节自己的经验,朝向自我实现,以达到维持、增长、完善和发挥生命潜能的目的。
d、无条件的自我关注。
机能健全者不愿受他人意愿的支配或束缚,他们相信个人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因而时时刻刻对自己的经验与行为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即使遇到挫折与失误,他们也不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他们永远相信自己,赞赏自己。
e、与他人和睦相处。
机能健全者不仅对自己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而且对于他人也是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同情他人,赞赏他人,为他人所喜爱。
对策21:方式即目的
“目的在我们之外。我们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上帝本人的计划—无论是对我们的,还是对世界的。我们所有的只是方式。”
对策22:做拥抱风险的水手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一书中的故事:
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其名著《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America)一书中提问:为什么当时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大部分被美国的商船所垄断?答案:美国商船渡海的成本,比其他国家商船的成本低。
何以有这种成本优势?美国商船的建造成本不低,但使用时间短;美国商船雇用船员的薪水还高,表面上看来真是一无是处,毫无优势。托克维尔却认为:美国商船之所以拥有较低的成本,并非来自有形的优势,而是因为心理与智力上的优势。
书中比较:欧洲水手做事谨慎,往往等到天气稳定时才愿意出海;在夜间,他们张开半帆以便降低航行速度;进港时,他们反复地测量航向、船只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希望避免触礁。
相较之下,美国水手似乎爱拥抱风险。他们不等海上风暴停止就急着拔锚起航,日以继夜地张开全帆以增加航行速度,一看到显示快靠近岸边的白色浪花,就立刻加速准备抢滩。
这种不畏风险的航海作风,使得美国商船的失事率远高过其他国家的商船(这种风险颇能解释为什么要支付水手较高的薪资),但这种航海作风确实能缩短漂洋过海的时间,并大幅降低成本。
以19世纪初在波士顿进行的茶叶贸易为例,美国商船在将近22个月的航行中,除了到达目的地——中国广州采购茶叶之外,整个航行途中都不再靠岸补给,水手们只以雨水及腌肉果腹。相对地,欧洲商船一般会停靠几个港口,补给淡水与新鲜粮食。
这种艰苦的航海生活,让美国商人的茶叶比英国商人的每磅便宜5分钱,取得价格优势,进而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至于为什么美国商船建造质量不良,托克维尔在访问一个美国水手后豁然开朗。那位水手理直气壮地说:“航海技术进步得这么快,船只可以用就好,质量不必太好,反正用坏了就换。”
看到美国商船狂热地追求速度及拥抱风险的行为,托克维尔当时就大胆地预测:
“美国商船的旗帜现在已经使人尊敬,再过几年它就会令人畏惧……而我不得不相信,美国商船有一天会成为全球海权霸主。美国商人注定要主宰海洋,正如古代罗马人注定要统治全世界一样。”
如同托克维尔所预言的,百年之后,美国果真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强权。
对策23:勇往直前
a、应该无所顾忌,勇往直前。因为今天的枷锁,明天可能就不是了。
b、“不管前途看起来多么渺茫,他对未来都一往无前。”这是沃兹尼亚克最佩服乔布斯之处。
c、“想象你要去的地方,愿望就快实现了,保持队形,跟着我冲!如果发现自己落单了,迎着阳光独自弛聘在草原上时,不用担心,那是因为你在天堂,而且你已经阵亡了!兄弟们,我们生平的事迹将永垂不朽!勇气和荣誉!”--这是我喜欢的,《角斗士》里马克西默斯率军冲锋前的动员。
对策24:枷锁即花瓣
孩子之所以能从堆沙子中找到无穷的乐趣,是因为他们不介意做徒劳无益的事情。
电影《贝拉的魔法》里,摩根·弗里曼对小女孩说:不要停止寻找不存在的东西。
毛姆说:在我看来,一个人仿佛是一个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
逆向过来,想起钱钟书的《百合心》。
在《谈艺录》出版后,钱钟书抽空又写长篇小说,取名为《百合心》,中心人物是一个女角。大约已写成了两万字。后来草稿丢了。
“百合心”的书名,脱胎于法文成语(Ie coeur d’artichaut),意思是说人心就像一只百合,总是层层剥落,最后成为虚无。
人生的枷锁,也如花瓣,慢慢展开,慢慢凋谢,一片片散落。回忆过去,那些枷锁或如秋叶般灿烂。曾有的局促、失落、愤怒、罪罚,在时光的倒带中,分不清是枷锁还是花瓣。
最后
在《肖申克的救赎》的片尾,两人在海边重逢。在地球上某个遥远的角落,天空与海水一样湛蓝清澈,男人依然健壮,穿着白色的短袖,为船上彩色的漆。
就像福布斯杂志为《Retire like a rock star》之类的专题配的封面。
作为一个在30岁设定35岁退休计划、貌似实施了、并遭遇或新或旧枷锁的人,我的经验教训是:别试图拥有逃离战争的诗意。
就像不要有无诗意的战争。
毛姆写到:“他们将在望得见大海的地方租一幢小房子,眺望着打眼前驶过的一艘艘大轮船,目送它们驶向那些他永远到不了的地方。”
我想改成:“他在海边散步,看那些船,去他能去、但不愿去的地方。”
写于2014年12月11日
修改于2017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