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狂人日记》
虽然这些话很沉重,但是鲁迅先生所言不虚,我们的二十四史里,充斥着关于吃人的恐怖描述,而且很多时候,吃人行为并不仅仅是因为饥荒,还因为其他原因发生。
为了正本清源,我们可以看看早期历史中的吃人行为的分类,进而研究一下古人为什么要吃人。
早期历史上的吃人行为有哪些?
1999年殷墟的刘家庄墓地1046号墓出土了一个装着人头的青铜甑。
其中的人头属于一个年轻女性,她来自安阳的东南方,其牙齿没有严重的龋齿,也就是说她的日常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并不高,极有可能是以蛋白质为主食。所以这个贵族少女可能是商人在征伐人方的时候,俘虏的女贵族,被商人用于祭天后吃掉。
在先秦历史中,围城战中守城方因为粮食缺乏,所以经常吃人。
为了避免人伦悲剧,所以当时人有“易子而食”的说法。这一情况出现在楚国包围宋国,长平之战被围困的赵军中,还有邯郸之战中被秦军包围的邯郸城里。
经过了秦末的大混战之后,汉初中国人口损失惨重。
按照《汉书·食货志》的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其中在汉二年,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关中地区发生了大饥荒,每斛米需要一万钱才能买到,正是关中的人口损失惨重,所以,汉朝建立之后,汉政府将河南,湖北,齐鲁等地的人口,还有之前秦末起义中复兴的六国王室集中到关中地区填充关中人口,进一步稀释了关中之前秦国人的人口比例。所以到了汉代,关中的秦文化风貌几乎不存在,整体流行的,是统治集团带来的楚地风俗。
经过了汉朝惠帝,文帝,景帝等君王的休养生息之后,到了汉武帝时代,随着大帝国的疯狂扩张和对民力的大肆使用,人民无力对水灾和旱灾等灾难的前兆信号作出反应,匮乏的人力资源,也没有办法阻止饥荒等大灾害的发生。
所以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4年间,关东地区大量出现饥荒,民大饥的记载:
到了后来,后人在回忆汉武帝末年的经济社会情况时,夏侯胜曾经不无感慨的感叹道: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在之后的汉宣帝和汉元帝的时代,虽然偶尔也有吃人的情况,但是因为整体休养生息的国策,所以没有造成什么恶劣的影响。
但是在西汉和东汉末年,吃人的情况因为战乱再次出现。
比如赤眉军起义和王莽被杀的时候,“赤眉遂烧长安宫室市里,害更始。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 ;在王莽被杀的时候,“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以发泄对王莽的愤恨情绪。
而到了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关中地区出现蝗灾,“六月,蝗虫起,百姓大饥,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 ;到了第二年,虽然董卓死了,但是他带来的西凉系部将依据为害关中地区:“李傕、郭汜等放兵劫掠,加以饥馑,二年间民相食略尽”。
除了曹操等军阀部队出现了吃人的情况之外,很多军阀都有过吃人肉的黑历史或者不良记录,比如袁绍或者袁术兄弟: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而以仁义著称的刘备,也有过军队吃人的不良记录:《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在刘备和吕布争夺徐州失败之后,刘备率军攻打广陵,当时腹背受敌,军粮断绝,刘备军“吏士大小自相啖食”,说明吃人是当时各种军阀的常见操作。
吃人的主要原因:发泄性吃人,饥荒性吃人,震摄性吃人,或者入药性吃人
在看完了上古史和秦汉历史之后就会发现,吃人的原因主要是发泄性吃人,饥荒性吃人,震摄性吃人,或者入药性吃人。
这几种行为有时会发生交集,比如入药性吃人+震慑性吃人(食用肝胆可以壮胆),饥荒性吃人+震慑性吃人(耿恭吃匈奴使者)等,往往很难分得很清。
饥荒性吃人:人几成菜,分三六九等
饥荒性吃人主要出现在围城战或者天灾降临的时候。
其实两脚羊,说的是宋代战乱饥荒中被吃掉的人。《鸡肋编》记载:宋高宗绍兴三年,江淮之间因为饥荒出现了吃人行为,当时人肉一度比猪肉还便宜;肉质还分等级,男女老幼不等:老瘦男子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在梁武帝时代的侯景之乱中,建康城被侯景围困,“数月之间,人至相食,犹不免饿死,存者百无一二”;“军人屠马于殿省间,杂以人肉,食者必病”,吃人引发的疾病或者人体反应,削弱了士兵的战斗力;北魏世祖拓跋焘攻打河西地区的地方政权,北凉沮渠无讳派遣堂弟沮渠天周据守,“酒泉城中食尽,万余口皆饿死,沮渠天周杀妻以食战士”。
另一个著名的守城食人案例,出现在安史之乱中的睢阳城。
唐军守将张巡、许远誓死守城“(张)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瘦伤……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
在守城中,张巡带头瓜分自己的小妾,其次是城中的军马,最后波及到的是麻雀老鼠,最后是城中的30000老弱妇孺。最后经过守军吞噬之后,城中只剩下了400口人。
至于另一位魔王唐末起义领袖黄巢,也想出了变态花样折磨俘虏:
《资治通鉴》记载:“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这段记载说的是黄巢军队因为缺乏军粮,所以将人肉放到石舂中带着骨头碾碎,然后分给军士当作粮食食用;而在平叛战争中,唐军同样缺乏粮食,所以长安附近的唐军”皆执山寨百姓,蠰于贼为食,人获数十万。“
到了北宋末年的太原保卫战和开封保卫战中,宋军也有过吃人的行为:比如在金军攻打太原的时候:
”宋军先食牛马骡,次烹弓弩皮甲,百姓煮萍实、糠籺、草茭以充腹,既而人相食。城破,禀犹率羸卒巷战,突围出,金兵追之急,遂负太原庙中太宗御容赴汾水死,子荀殉之。”
而在南宋末年,大将史嵩之围困金军占领的唐州时,城中粮尽,金国将军乌库里黑汗,杀其爱妾以啖士,士争杀其妻子来充饥。
食肝胆,壮胆量:入药性吃人行为
除了围城战中的吃人外,还有一类吃人属于入药吃人,迷信的古人坚信采阳补阴,或者认为人血,童女血有入药的价值,这样的历史在中国史书中不绝如缕:
比如李时珍曾经将人体器官入药,《本草纲目》赫然写道:“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人部”举凡毛发、指甲、牙齿、屎尿、唾液、乳汁、眼泪、汗水、人骨、胞衣、体垢、月水、人势、人胆、结石……皆可入药也,”
而这样的悠久传统,其实是源远流长了。唐玄宗年间的《本草拾遗》,就提到吃人肉可以治病;辽穆宗曾按照女巫的建议,以人胆入药;《异苑》一书记载:“京房尸至义熙中犹完具,僵尸人肉堪为药,军士分割食之”;在宋宁宗时期,林千之任西钦州知州,得了一种病,有个医士告诉他,吃童女的肉可以强筋健骨。于是,林千之派人在本州境内搜捕少女,制成女人肉干,还称之为“地鸡”,这样的暴行也是令人觉得瞠目结舌。
此外,还有一种吃人属于震摄性吃人,当事人并不缺乏食物,但是为了威震侵犯者或者敌军,往往会破例食用人肉。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是被岳飞封为榜样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耿恭,他曾经当着众人的面烹杀匈奴使者,分给部下吃。
再比如在前秦和后秦的战争中。
羌氐两族有过非常激烈的矛盾,氐人苻登把羌人尸体称为“熟食”,他激励战士说:只要好好打仗,就能抓住羌族俘虏,吃到新鲜的羌族人肉,所以氐军每战必大嚼羌军死人肉来补充军粮。
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王朝的赵思绾为了在战争中做到人们常说的“所向无敌”。于是经常吃人肝,还以酒吞人胆,将人胆作为下酒菜。
他认为吃了人的肝胆可以壮胆,作战可以所向无敌,所以此人吃人肝66个,而且还喜欢当着众人的面破开身体取得肝脏,后来,他还在军中以幼女为食物,让军士们吃女子作为军粮:“长安城中食尽,取妇女幼稚为军粮,日计数而给之”了。
到了北宋初年,面对西夏等西北敌人的骚扰。原州防御使王彦昇为了震慑敢于入侵的西部民族,在宴会上会当着众人的面,切割俘虏的耳朵。然后用活人耳朵下酒佐餐并欣赏俘虏流血的样子。
在吃过上百俘虏的耳朵之后,西夏人吓得纷纷躲避,不敢入侵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