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广播电视台  ·  预计2030年完工!从昆明坐高铁可到曼谷 ·  7 小时前  
云南新闻广播  ·  《云南省“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一批 ... ·  23 小时前  
云南网  ·  云南人的春天,从舌尖开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49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1-13 13:45

正文





杂行能否往生


杂行杂修能否往生,有种种异说。


有的时候把杂行和杂修放在一起说,因为它们大致上是交错的,也可以这样讲。


“种种异说”列了三点。

杂行不能往生


一谓杂行不能往生。贪瞋凡夫所行诸善,与涅槃界不相应故。


第一,杂行不能往生。理由呢?“贪瞋凡夫所行诸善,与涅槃界不相应故”。如果要引用证据,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这句话说得很干脆、彻底,杂行肯定不能往生。

具足三心亦得往生


一谓杂行非一概不得往生,若不具三心,不得往生,若具三心,亦得往生。然杂行行体与弥陀无关,安心、起行相违,难具三心;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一致,自然容易具足三心。依此可说,杂行难生,正行易生。


第二,杂行也不是一概不能往生,分两种情形:如果不具足三心,当然就不能往生;如果具足三心,也能往生。这也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分得比较清晰。


虽然这样讲,“然杂行行体与弥陀无关”,从能修的人来讲,他回向求生极乐,和弥陀净土有关系;但从行体本身来讲,它和弥陀往生法门是没有关系的。


“杂行行体与弥陀无关,安心、起行相违,难具三心”,他有安心,愿意求生极乐;可是起行呢?他的行业与弥陀又没有关系,这样就相违背了,就别了劲儿。他在心和行的守护关系上不是很密切,想求生极乐,行又是和极乐无关的,这怎么守护呢?力量就很薄弱了。这样要具足三心就困难,必须把它回转、趋向。


他诵的经典、拜的佛跟极乐、阿弥陀佛都离得很远,诵的一部经典从头到尾也没说到极乐世界;诵完之后,就说“我回向求生极乐世界”,用这种功德再转一下。这样守护力量就很弱,难以具足三心。


“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一致,自然容易具足三心”,这很好理解,心行相应,心行相资,心行相守护,都很一致。


这样讲起来,虽说杂行之人如果具足三心也肯定可以往生,但是难以具足三心。这就是说,杂行之人难以往生,正行之人容易往生。


这是第二种观点。

功在三心归念佛


第一种观点直接否定说“不能往生”;第二种观点说也可以,不过有难易;第三种观点就更微细一些,一个比一个细。


一谓杂行具三心得生者,三心即是念佛心,故杂行得生非杂行之功,功由三心摄归念佛。譬如有人依自力办事不成,转托王力,其事乃成。若就事相,可说事由其人而成;克论实质,完全由王力成办。依此可说,就表相,杂行、念佛皆得往生;论实质,唯念佛得生。


“一谓杂行具三心得生者”,也认可第二种观点,说杂行具三心能往生,不过更进一步去推断、判明背后往生的原理,说“三心即是念佛心”,这在上一章《安心》里说得很多了。“故杂行得生非杂行之功,功由三心摄归念佛”,杂行虽然能往生,但是不要错以为靠杂行本身、本分就能往生;杂行之所以能往生,是因为有三心摄归念佛。


接下来讲了一个比喻,“譬如有人依自力办事不成,自己力量不够,转托王力,其事乃成”,转过来投奔大王,依托王的力量再去做这件事情,事情就成了。


依此可以说,如果从表相来讲,杂行和念佛都可以往生;从实质来讲,只有念佛能往生。念佛就像王。念阿弥陀佛,佛是王;杂行就是具体办事人员。


善导大师说“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道理就在这里。定善、散善,看显著的经文,好像都可以往生,那为什么说“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呢?是回向、乘托阿弥陀佛愿力才往生的。


有人说:“他修杂行也往生了。”那是因为三心摄归念佛。对于这一点,有的人不理解,不理解的人就属于疑惑佛智。他就是想不通:“怎么说是靠念佛往生?不是我修的吗?”这样往生到极乐世界会怎么样?会生到边地、疑城。


一旦明白这是完全靠阿弥陀佛愿力,他仍然还在行种种善,但是内心里面豁然开朗,他知道原来往生不是靠自己。所以念佛就扎根了,就一向专念,所有一切善自然归于一向专念。这样就是明信佛智,就通透了。

三说比较


第一义简明,第二义从容,唯第三义极成念佛,巧摄余行。


这三义当中,“第一义简明”,“简明”就是比较简单、明了,没有多讲,大家清楚杂行不能往生,干脆别修杂行,修正行好了。


“第二义从容”,“从容”就是说进退有空间,有余地,说得比较宽缓。把杂行分成两种状况:具足三心的可以往生,没有具足三心的就不能往生。


“唯第三义极成念佛”,“极成”这个词也是我们经常用的,就是不会被破坏的,从理论等方方面面都是完整的、全面的,不会有漏洞、被攻击。


前面两种,从逻辑、从建立宗义来讲,还是两边晃,正行可以往生,杂行也可以。这样,对唯有念佛,对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有所摇晃,与善导大师所说的“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些话一对照,就不容易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不容易找到“吾之道,一以贯之”的这个“一”。正行也可以,杂行也可以,那么这个“一”在哪里呢?


只有在这第三种解释中,这个“一”才非常清晰了,同时巧摄余行,其他的行也可以摄进来。为什么?通过三心摄持归入念佛,从理论建设来讲,是最精密、最精细的。至于听的人能不能听懂,能不能在这里有一个通达、转弯,那要看个人的理解。


刚才说到杂行能不能往生,就一个问题说了三个答案,那到底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


这三个答案其实是一个答案,或者说,这三个答案是一层比一层细,有不同的立场、说法。只有这三个在一起才比较圆满,才能够把不同的角度都说明了。


比如,第一个答案说杂行不能往生,说得好像比较干脆,但也比较武断一些,甚至都没有回转的余地。


它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它是就杂行行体的当分来说的。因为杂行是凡夫所行诸善,和涅槃界不相应,那么这个理论是成立的。如果以祖师说的为依据,杂行不能往生也是善导大师说的。


这些我们都要细看;如果不细看,就会觉得,善导大师说话怎么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就是《往生礼赞》里的一段: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这不就是说一个都没有吗?


前面说的又不一样: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说一千个里面还有三五个,又说一千个里面一个都没有,这两种说法就不太一样了吧?


我们再看: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这不是说杂行回向可以往生吗?


还有:


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这不是说杂行回向都可以往生吗?不过说了“但能回向,皆得往生”,回向里面的内容就多了。


“千中无一”前面也有一个界定词:“修杂不至心者”才“千中无一”。修杂如果至心——至心就是指三心,还是能往生的。不过,能至心的人少,所以“千时稀得三五”。这里面都有不同说法。


善导大师还说:


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万行俱回皆得往”是说诸行回向都可以往生;不过,在这里面,“念佛一行最为尊”。


又说:


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回生杂善恐力弱”,如果用杂善来回向求往生,恐怕力量不够,比较弱,也没说绝对不能往生。“无过一日七日念”,“一日七日”就是专称名号。


又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这里也没说绝对不能往生。


依经文来看,随缘杂善是不能往生的: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这是《阿弥陀经》经文所讲的明确的意思。所以看起来经文似乎有矛盾:《阿弥陀经》说少善根不能往生;《观经》说一点点小善,比如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回向也往生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里面有方便,站的立场不一样,所说的情形不一样。


我们看“三心释”,“三心释”里说: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这里说不能往生,必定不行,很干脆。前面又说回向能往生,这里又说必然不行。这里讲的“回”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的“回”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细微的差别。说能往生的,是指具足三心。


杂毒之行的行体本身、当分不具足往生的功能;另外,回向的人又倚仗他本身的杂毒之行,而不是通过这个靠阿弥陀佛。他说“我就靠这个杂行回向求往生”,如果这样,等于还是靠自力,等于还是在杂行,这样就不能往生,必然不可以:这是破斥的地方。


另外,说法,第一是针对听法之人的根机,他是哪种状况,所说的法就有微细的差别。


第二,说法者所站的立场也不一样,或者是站在往上拉的立场上,他就会给一种方便把你拽上来;还有一种是从后面推你的,他就要刺激你,就会说得很激烈,说“你这样不行”,目的是要把你的后路断掉,让你往前面走。需要你来的时候,不断你后路的时候,让你就这个方便把你往上拉的时候,他就会给你留下方便的路子。


有说法者站的立场,也有闻法者的状态,所以这些方面都比较细微。


第一种回答说杂行不能往生,是就杂行的当分来说的。目的是让大家不要执著贪瞋凡夫所行诸善,要看清这些,然后归入弥陀救度。


第二种回答其实也是在肯定第一种,不是矛盾的,而是更细入了。它也肯定说:“你讲得对,杂行当分是不能往生的;不过,也不是完全这样。”因为还要深入:如果不具足三心,完全是杂行当分,那就不能往生;如果具足三心,还是可以往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