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四季如春,素有“春城”的美誉。“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在昆明,每个季节都飘散着花儿的芳香,即使是冬天花儿也都开得那么娇艳,更不用说越冬的海鸥在滇池和翠湖上飞舞。四季如春的气候造就了其乐融融的城市,在这片生活的乐土上,到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近年来,昆明更是连续获得“中国最美丽城市”“最佳优质旅游城市”“中国十大幸福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不断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要为昆明找一个词,终究躲不过“春城”二字。它是滋润、饱满和诗性的代名词。通常说来,一个地方,海拔一旦超过2000米,大气变薄,城池易冷,但若是低于1500米,则什么都罩在里面了,闷的时候,让人呼吸不爽。昆明海拔平均1900米,地处北纬25度,这两个数字的结合可谓天作之合,世所罕见,令人羡妒。
于是永在的春风供养着这片土地。这里无霜期约为230天,城区温度为0~29摄氏度,年温差为中国最小。按照季节的温度划分法,昆明是没有气温上的夏季和冬季的,“天气常如二三月”,满城绿浪,满身温暖,满心喜悦。
昆明的阳光则充满了矛盾性。它算得上世界的奢侈品,上帝不使它洒在无法映射它温暖的土地上。这里有全球独一无二的阳光和灼灼的蓝天,它们都是质感、透亮、广阔的,可以用来享受。
我们平常叫的“晒太阳”,昆明人称之为“烤太阳”。烤这么一说,多热情啊,在阳光之下烤上几分钟,热乎乎的,可一到树底下,冰凉凉的,界限太分明。
昆明一湖两江,四季如春,得天独厚,得地独秀,城史两千年,文脉深深。我听所有的昆明人说,以前的昆明是恬静无比的,老式建筑的瓦檐和树枝的高处,常见松鼠嬉戏追逐。现在我走在翠湖边上,多少还可以感受这样的品质和气息。
我边走路,边寻思着湖畔的哪处古宅曾是蔡锷住过的,哪座庭院是唐继尧享用过的;我在湖边喝茶,翠湖里白漫漫的红嘴鸥,像一幅风景画框在茶楼的窗户里。这些红嘴鸥同滇池草海上飞翔的几万只同类,都是春城的宝贝。它们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昆明过冬,每年都来,初冬到、晚春走。我想,万一有一天它们不再飞来,昆明人的心会空落、疼痛的。它们当年偶然飞来并决定久留此地,是缘于春城的阳光艳艳和春城人的温情款款。
春城的阳光和气候,让昆明人身上散发着一种温暖的平民气。温暖的本质,除了温和知足的性子外,更重要的是笃厚忠实的秉性。这些基因,经过千年传递,成了这座城市包容自乐的心灵。昆明人,有心肠、有脑子、有担当。我没来这里生活时就觉得,长居以后更觉得。
我赞成季羡林先生的断语:从一个人的方言声调中,可以听出他的性格来。昆明方言的声调透露出什么样的性格来呢?透露的是:淳朴、正直、热情、忠厚。当我第一次到昆明游玩的时候,从当地人说话的声调中,就得到了这样一个印象。
昆明满地都是方言,松软朴拙。有些说法和普通话表面词义相差甚远,外人听着,如坠迷雾。比如“急不得”,我们通常理解为“不要急”或“不能急”,昆明话却是“很着急,要赶紧”的意思。昆明话让人听着亲切,可能在于它喜欢用重叠表意。刷子叫刷刷,本子叫本本,钩子叫钩钩,有的词还喜欢使用儿化音,台阶叫“坎儿坎儿”,叶子叫“叶儿叶儿”。
在我看来,语言本身是具有权利感的,在一些地方,不会说本地话,就意味着非我族类被疏离,昆明不会这样,它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对外来的人事不排斥,也不大惊不小怪。
昆明人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平民气。明人冯时可眼中的昆明人,“人多恬退,鸿鹄之举无心”,“多秀颖,素重名义,民性纯良,不好争讼”。虽然过去几百年了,但这些概括昆明平民文化的句子,听来还是历久弥新,让人赞叹。
现在的昆明人,还是自乐、恋家、爱玩、慕时尚,不一定能在事业当中成为坚强果敢的战友,但可当挚友,要珍惜。
昆明人的自乐,除了知足常乐的意思,解释为“自爱而乐”也无不可。昆明人都是家乡宝,其恋家的程度,总让人觉得他们祖祖辈辈已看清了世界的种种秘密和诱惑,只认定昆明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所以平生爱春城,至死薄他乡。
春城无处不飞花,昆明是不折不扣的花城,这里有亚洲最大的花卉基地和花卉贸易市场——斗南。闹市中的圆通三月花潮,则是昆明人心中最大的绮梦,每年那时,倾城赏花,万头齐凑,真真儿惊心动魄。
昆明也是美食城,这是昆明人爱生活的表现:烤食、炸食、煎食、煮食、焖食,名吃琳琅满目,满嘴人间极品。生活是慢慢悠悠的,吃东西是热热闹闹的,不犹疑,不心疼,大家那么爱吃。
云南米线的大名,对所有人来说如雷贯耳,殊不知昆明人爱吃马铃薯的壮举那才叫人目瞪口呆。昆明人管这东西叫洋芋,叨唠着“吃洋芋、长子弟”。洋芋有几十种吃法,有些土、有些前卫、有些非常西化,离开昆明多年,我常在梦里遇见它。
当然,昆明人最珍爱的当属野生菌,人们管它们叫菌子。吃菌子的时节,雨过,鸡枞、牛肝、干巴、青头、松茸、松露纷纷冒出来,既见故人,又亲来者,连我都要被馋死了。可对我而言,大部分的滇菜不欢迎我,我在昆明三年,始终吃不惯这里的佳肴。我常怀疑昆明有三种东西不要钱:油、盐、辣椒,倘若不是,干么烹饪时下手要那么重?
昆明人没有理由不爱昆明,我也是。晚上逛文化巷,虾个腰,得一本秀雅的本本,再走几步,是一家家让人心可以安放的书吧、酒吧、奶茶吧,对这里有爱,可以趋前;我还喜欢到滇池边的小店闲坐,一个人看滇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每次到海埂公园散步,烦恼断然被赶走。
昆明是历史名城、是旅游大城、是生态秘境、是文化之都,现在要被赋予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需要一个长长的、坚毅的、远见的物理时间,也需要一个不断纠缠、不断梳理、不断按摩的心理时间。
在近代云南的历史上,有一文一武的两所学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联合大学,“武”指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又称昆明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系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与当时的北洋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在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中发挥作用的军事人才。曾经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员,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革命熔炉”。
2017年5月,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昆明市邮政分公司合作开设了讲武堂主题邮局。邮局陈设仿民国风格,一张张老照片再现了历史沧桑,各种主题明信片讲述着讲武堂的历史文化,还有很多特色邮政文创产品吸引游客购买收藏。讲武堂主题邮局不仅丰富了讲武堂游览的内容,还以独特的邮文化向游客传播着讲武堂的革命历史、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