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各国图书阅读者人均读书量:中国4.5本,
韩国11本,
法国20本,
日本40本,
德国47本…
读书数量最多的是以色列犹太民族,每年人均读书64本。每年人均读书也很高的国家俄罗斯,人均读书55本。那时,美国正开启全民阅读计划,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
据2017年最新数据,中国国民平均看书7.86本,比2015年多了0.02本。这个数据包含了数字化阅读,而纸质书阅读平均每人4.65本,比2015年增加了0.07本。
如今,人们的生存节奏越来越快。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碎片化所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焦虑。各类电子产品也侵占我们越来越多有效学习和阅读的时间。
人的生命终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茫茫书海,我们如何选择读物?如何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
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书籍和文化一样是累积起来的。因此,经典书籍则成为必备的知识基础。
曾国藩说:「
读书如同打仗,打仗不能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打,没用的,必须要打据点,该打长沙就打长沙,该打安庆就打安庆。这些大据点不打下来,老是打那些小仗,一点用处都没有。
」
经典书籍就犹如知识据点。攻占据点之后,知识脉络清晰。消遣性书籍,读起来容易,但对你的现有的知识体系没有任何挑战和增量,读再多,不过只是消磨时间而已。
因此,
阅读经典表面上看是一件艰难的事,而实际是投入产出比非常高的事。
我们来看一看世界最佳畅销书的排行榜:
世界第一畅销书《圣经》,遥遥领先其他书籍,是众多经典书籍中的经典,是人类不可忽略的一本书。
要想了解西方文化,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和建立自己全球化的知识体系,必须具备《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的知识。
《圣经》是西方文化母体。
从学术角度而言, 若不了解《圣经》,想要深刻理解当代全球文明,是不可能的。在不到百年以前的欧美国家,无论小孩和成人的必读书是《圣经
》
。没有《圣经》的知识,几乎可以说无法读懂西方公元以后的书,包括非宗教类的书。
以《圣经》作为基石,来构建个人全球文化体系是一种捷径。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书与《圣经》无关,但也只有在《圣经》的对照之下才较易明白。许多古书都是在有了《圣经》以后才整理出来的。因此,《圣经》甚至是基础书的必读书。
在世界历史、艺术、经济
政治、国力等等诸多方面
有海量证据佐证以上观点
▼
联合国的建筑外墙铭文
来自《圣经》以赛亚书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及中国大陆医院标识
源于《圣经》里记载的十字架
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
最初以基督信仰而创立
哈佛大学校训变迁史
1643年最初为拉丁语「真理」(Veritas)
1650年改为「荣耀归于基督」(In Christ)
后恢复为最初的「真理」(Veritas)
美元上印有「IN GOD WE TRUST」
中文译为「我们信靠上帝」的字样
历任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上
他们都会手按《圣经》宣誓
图为第十六任美国总统林肯
西方民主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建制原则
「三权分立」源自于《圣经》三位一体
蒋介石亲笔手迹
对《圣经》评价
宋美龄的亲笔手迹
话语摘自《圣经》
▼
联合国2015年人类发展报告,公认发达国家有: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意大利、德国、爱尔兰、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22个。
22个国家里,除了日本,其余全部是基督教国家。而日本却由基督教国家美国扶植起来的。如果
日本
没有美国扶植,光战争赔偿就足以让日本难以翻身。
而在1948年最后一次复国的
以色列。与《圣经》的渊源更为深厚,
《圣经》
记载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它是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也被称为「
第二个硅谷
」。
它三分之二的国土被沙漠覆盖,却创造了沙漠农业的奇迹。
它是全世界知识水平仅次于美国的大国,是在纳斯达克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科技强国。超过22%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这个国家。正如
《圣经》
记载的一样,上帝祝福信靠祂的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