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泵阀之家
定期发布泵阀、管件、密封、轴承、电机等技术视频及相关设备知识,关注我们,轻松学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庞门正道  ·  点点点点点全是点 ·  11 小时前  
搜猪  ·  生猪现货日报|全国均价17.35元/公斤 ... ·  17 小时前  
庞门正道  ·  这颜色也太炸裂了! ·  1 周前  
交互设计学堂  ·  游戏设计中的可用性原则 ·  1 周前  
交互设计学堂  ·  用户体验设计案例分享:星巴克柜台系统设计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泵阀之家

张嘴就要30万报酬,苏联军工“大国工匠”这么干合适吗?

泵阀之家  · 公众号  ·  · 2017-08-07 18:00

正文


泵阀之家合作伙伴,点击下方字体进入

  2017温州(金鹰)泵阀展于10月27日隆重召开

江南泵阀--专业氟塑料泵 脱硫泵--值得信赖

有氟密管阀- 非金属阀门专业制造商

优质弯头 法兰 弯管 三通等管件生产企业


近期中国电视台播出了一系列反应“大国工匠”的纪录片,向国人展示了中国工人师傅的高超技艺和奉献精神。节目播出后在网友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网友都说,这些大国工匠应该重奖,给他们发钱分房比给那些小鲜肉强多了。不过也有人认为,还是要讲究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在很多情况下,中国人似乎愿意谈精神、谈道德,但是往往不好意思谈利益。

在这一点上,似乎欧美国家比我们要开放的多。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小时侯那个著名的一万美元一根线的故事。20世纪初福特公司请电机专家斯坦门茨修理电机。这位专家在电机外壳画了一根线,让工人把里面线圈减少16圈,就解决了问题。事后斯坦门茨找福特要了一万美金,其中画一根线1美元,知道在哪画9999美元。这个故事不但反应了美国对于知识价值的重视,而且体现了欧美技术专长人才敢于谈利益,勇于争利益的态度。



今天的俄罗斯军事工业老底子仍来自苏联


除了这个经典的美国案例,我们不妨再看一个苏联案例。在上世纪60年代,苏联航空系统研究院为了参与航天卫星系统的军事项目,进行了卫星的自主导航和稳定方法研究。为了项目的开展,该院当时在苏联国内首次建造了一套空气轴承试验台,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

所谓的空气轴承试验台是一个直径超过40厘米的半圆球,周围有一层空气膜,使球形支座处于悬浮状态,而航天器就固定半球面的支座上。这一层空气膜由喷嘴喷出,摩擦力极小,能够尽可能模拟太空中失重、无魔擦的情况。专家通过这一接近太空真实情况的模拟平台来研究航天器的稳定系统。

这个试验台的型号总师捷连科夫斯基很快就绘制出这种空气轴承的图样,但轴承本身对半球表面的清洁度和加工精度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算下来误差只有1微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院副院长费多罗夫找到了负责加工的车间主任穆雷列夫,给他看了图样。这位车间他主任立刻说道,这样的产品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他没有测量工具,无法测量出半球表面的公差是否符合加工精度。副院长觉得穆雷洛夫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保守官僚,就决定亲自到车间找有热情和闯劲的年期人。他又找来了车间高级钳工科坡杰夫,他会干精细活,属于经受过卫国战争考验的一代工人阶级主力,是真心热爱本职工作的大工匠,心灵手巧。科坡杰夫看完图样后说,需要考虑一下。


今天的空气轴承试验台,和当初的原理是一样的


过了3天,科坡杰夫回复费多罗夫说:“让我试试。但成功了应当给我额外支付报酬,按照正常的工资报酬我不干。我要5000卢布。”当时5000卢布相当于5500美元,约定于今天的4.5万美元即30万人民币。怎么办?按照当时苏联制定的工资政策,工人、工程师的工资和奖金都有着严格的支付标准,根本没有任何空子可钻。只剩下一条路,按照合理化建议奖为科坡杰夫支付报酬,但合理化建议奖励标准也远低于他要求的数目。

费多罗夫找到院长让帕奇泽,他对工人阶级一直很好。他说:“这有什么?只要他能造出来空气轴承,把所有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奖凑在一起,都给他。”这样科坡杰夫开始着手加工空气轴承:首先在铸铁车床上车出来毛坯件,然后开始研磨半球体,整个过程完全依靠手指尖的感觉,估算研磨的尺寸。加工完这些零件后,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如何检查产品的加工精度?这些公差尺寸完全靠科坡杰夫手工操作完成的。

最后还是轴承设计师捷连科夫斯基想出一个办法:“很简单,把轴承装配起来,通上空气,半球平面应当不动地悬停在轴承内。如果零件加工有偏差,半球周围的空气绕流就不均匀,平面就会产生旋转运动。只要平面不动,加工精度就是合格的!” 工人们将轴承装配好,送气后,半球飘浮起来,它就像埋在了轴承里一样,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很显然,科坡杰夫做到了。而航空系统研究院也通过一堆荣誉给他支付了5000卢布的报酬,但直到今天大家也没弄清楚,在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他如何仅靠一双手和个人感觉,研磨出如此复杂、精度要求如此之高的零件。但在那个时代,在苏联众多研究院、企业、科研所和设计局,都有这样的“大国工匠”。



俄罗斯军事工业至今外销成绩非常好,还是得益于一批大国工匠


有人可能认为谈利益是有损精神的,这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至少笔者认为在尊重“知识和技能”、提倡“大国工匠”技能的今天,这两者是不矛盾的。一方面拥有超高技艺的工人师傅们不必对利益羞于启口,另一方面领导者也应该利用一切条件来满足工人的合理要求,而不是用各种手段强制和压迫。在这方面,上面的苏联航空设计研究院的例子,给我们的思考是深远的。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会不会让成为某些人狮子大开口的理由。有这个可能性,但笔者觉得这也看低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像上面的苏联工人,经历过卫国战争的考验。他提出的要求看似很高,但体现了高精度加工的复杂性,其实是合理的要求,因为他们是一线生产者,对工时的消耗、加工的难度和复杂性有着最准确的判断。换个角度想一想,对于这些大国工匠我们能够满足他们合理化的要求,善待他们,在危亡之际他们是会见利忘义还是义不容辞呢?中外历史经验证明绝大多数将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附:制造行业一线的普通工人,以自己的工作经历说一下心目中的工匠应该是什么样的。


其实我理解的就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和动力,体现在产品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都精心打磨。


中国制造在智能制造上到底缺什么?我罗列了一下大概有4+1个短板。


第一,我们在精细加工上的短缺,导致技术的品质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有一次我修理一台机器人,修机器人有很多的关节,一般就是6轴,有6个转动的地方,里面有一个轴承座出了问题,出了问题以后我想委外做一个,我们要求同轴度是2微米,国内最好的供应商只可以做到5微米,没有办法我就到德国找了一家公司做出来了,这台机器人修好了。


第二,精细装配。我们的精细装配就是我们的工匠精神现在要发扬的地方。瑞士手表好就好在技师会制造工具,会制造模具。我们的工具手工比例很小,大部分工匠的能力都放在制作能力上。


第三,精细检测。我曾经跟过一个德国的技术开发部门的管理者,我跟他去考察一个供应商,我看他考察供应商看什么?第一个就去看检测部门。他说你说品质好,靠什么?就靠你的检测手段?你能看的到多细微的东西能力就有多大。所以精细检测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就是你用什么样的方法鉴定它是否好。即便你造出来了,但是你没有办法鉴定,品质还是差的。


第四,精细化的材料处理,这是企业的一项技术秘密,所有的工艺参数不会外露,因为这个材料的处理是最不容易发现的东西。比如说要抄袭一个东西,外面的形状和尺寸都可以量,唯独是材料热处理没有办法量,什么时候淬火,什么时候回温,没法抄袭。


再加上高精度的传感器研发,智能制造靠的就是传感器。比如说一个机器人,如果我们没有给他太多的传感器,他最多就是一个搬运的机器人,按照你给他的程序搬运。如果你要它智能化,你就要给他传感器,有湿度、有压力等等,使他有灵性,自动的带有智能。这些都是我们的短板。


我们的工匠应该具备“X+1”的能力,“X”是指一个工匠必须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他的知识面,他的阅历,他做干的那些活,一定要加上个“1”,这个“1”就是与众不同的特长,如果说工匠都是一样的还叫什么工匠?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有个人观点,请在页面底部留言评论)




如何关注

点击顶部蓝字"泵阀之家",轻松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