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一起网络暴力事件,涉及海南省海口市某小学六年级家长群。一位家长因网络暴力被法院强制执行道歉,并在班级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虚拟空间内履行道歉义务。事件涉及家长多次诬陷造谣老师,后经法院审理,家长被要求停止侵犯老师名誉权的行为,并在网络上公开道歉,赔偿损失。本文还介绍了法官执行过程中的情况,以及法官的寄语。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网络暴力事件背景及过程
介绍一位家长因与学生管理理念存在分歧多次在班级群造谣、辱骂老师,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诬陷言论,经公安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调查后被发现不属实。
关键观点2: 法律诉讼及判决结果
班主任老师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获胜,龙某被判停止侵犯名誉权、删除侮辱诽谤内容、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
关键观点3: 法院强制执行及效果
龙某被强制执行道歉,在司法实践日益数字化的时代,执行法官深入网络虚拟空间捍卫法律尊严,龙某最终认识到错误并在网上履行道歉义务。
关键观点4: 法官寄语及影响
法官通过此事件强调网络暴力应受到法律制裁,提醒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约束,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法治理念在执行过程中的体现。
正文
2025年2月17日,春季开学首日,海南省海口市某小学六年级家长微信群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苏超。
苏超在征得该班级班主任老师(本案申请执行人)的同意下,
进入群聊见证一名学生家长龙某(本案被执行人,龙某为化名)因网络暴力在虚拟空间里向班主任老师郑重道歉的仪式
。
据介绍,执行法官把龙某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特殊执行现场设定在班级微信群里,既突出了司法权威与网络文明的双向互动,又体现出“执行有力度,亦有温度”的现代法治理念。
只因与班主任老师在学生管理理念存在分歧,龙某对其心存不满。
自2023年5月开始,龙某
多次在班级群里冷嘲热讽,并指责、诬陷班主任老师殴打其孩子,甚至在班级群里使用污言秽语辱骂老师
。
有家长在群里劝阻,也遭到龙某诅咒和谩骂,班主任老师遂将其移除群聊。
此后,龙某通过其注册的抖音账户在抖音平台上发布诬陷班主任老师殴打其孩子的内容共计19次,通过其注册的今日头条账户发布诬陷班主任老师殴打其孩子的内容7次,在其微信朋友圈发布上述内容1次。
鉴于此,该班级55名家长中
有50人联名要求龙某停止造谣
,还学校一个安全、文明、有序的教学环境。
此后,经公安机关调查,
龙某在网络上发布的内容不属实,班主任老师没有殴打其儿子
。教育行政机关经过调查亦未发现班主任老师存在体罚学生的问题。
因名誉权受到侵害,
班主任老师向海口市琼山区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被告龙某停止侵犯其名誉权的行为并删除社交平台上的侮辱、诽谤内容,进行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失和维权损失。
海口市琼山区法院经过审理,一审判决龙某立即停止侵犯原告名誉权的行为,自判决生效之日起5日内删除抖音号、今日头条账号以及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的有关侵犯原告名誉权的信息。
同时,
要求龙某自判决生效之日起5日内在涉案“某小学某班级通知群”、抖音账户、今日头条账户及微信朋友圈对原告连续两天(每天一次)公开道歉(道歉内容需包含恢复名誉的意思表示,并经法院核实)
,道歉内容保留24小时以上,且不得设置任何限制他人查看访问权限等妨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障碍。还判令龙某赔偿原告维权费用5000元。
龙某不服提起上诉,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案件遂进入强制执行程序。
在司法实践日益数字化的时代,执行法官不再局限于传统登报致歉,而是深入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虚拟空间,以“在场监督”捍卫法律尊严。
2025年2月15日下午,龙某被强制传唤至海口市琼山区法院执行局。在强大的执行威慑和释法说理下,龙某认识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发言自由,但不是为所欲为。
法官也郑重告知龙某,依据生效判决,侵权言论在公共空间传播,消除影响也需同等范围。龙某需在网络上履行道歉义务。拒不执行将面临罚款、拘留的惩戒措施,并公开案件详情。
最终,
龙某在开学日被拉入原班级家长群,在群内和朋友圈发布了深刻的道歉声明,并主动注销了其抖音和今日头条账号。
“我们不是在家长群执法,而是在为网络暴力划定红线——每个ID背后都是鲜活的人,每次点击发送都应有法治的重量。”当班级群的聊天记录成为呈堂证供,当法官账号与家长头像并列群成员列表,这场“网络法治实践”昭示着: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文明从来不只是现实世界的礼仪,更是网络空间的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