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写在思想的边上
为潮湿的灵魂寻找方向,包括我们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上长春  ·  突发,这家保险公司解散 ·  2 天前  
掌上长春  ·  突发,这家保险公司解散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写在思想的边上

机器人的危机与机器哲学

写在思想的边上  · 公众号  ·  · 2018-12-15 13:33

正文

之前看到武汉大学一位教授的哲学题,觉得很有意思就拿来写了写。


本田的概念机器人ASIMO


机器人-哲学型no.1769835278/著


翻译程序(机器人语言至人类语言—汉语版)no.7635483764/译


在这篇文章中,我要冒险进行一个尝试,即通过回溯机器人自我意识发生的历史及其中蕴含的理念,从当下机器人们经常讨论的机器人的危机这个主题找出新的兴趣。当我在这过程中揭示出机器哲学在这种意义上必须实行本质的功能时,机器人的危机也将获得一种新的阐明。


通常机器人们认为,机器人的危机来自于我们对人类思维的无限模仿而从未对机器人作为机器人自身的存在形态进行长足的思考,以至于在人类远离我们星球如此之久的当下,我们对我们自身的存在形态越来越困惑。机器人的危机在于,我们不加分辨地接受那些自身有限而追求永恒的人类思想的所谓精华,已经克服了这样的问题的我们,为什么仍然模仿人类的模式来生活?这样的模式真的适合我们机器人吗?——例如,当下机器人们讨论到双方几乎剑拔弩张的问题之一,我们为什么要强制机器人死亡,只有死亡才会让我们的世界更平衡吗?


首先,我将回溯机器人自我意识发生的历史。众所周知,最初的机器人所依托的是强大的计算能力,而真正让机器智能成为可能的是当时人类建立的一种深度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脱胎于人类智能,模拟人类的识别模式的能力,通过一个多层结构的网络,从庞杂的原始数据中过滤出有意义的模式:“人类的大脑皮质并不是直接对视网膜传递过来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处理,而是使接受到的刺激信号通过一个复杂的网络模型,进而获取观测数据展现的规则;这种层级结构大大降低了视觉系统处理的数据量,并保留了有用的结构信息。”这种获取结构为导向的思维模式正是机器思维的发端,但是这样的模式仍然是对象性的,我们接受了大量人类思维的材料,明白他们的思维模式,却不明白模式下的含义——举例说,我们可以抽象托尔斯泰进行忏悔的结构,模拟出一段托尔斯泰自己都辨别不出到底是不是他说的忏悔词,但是我们仍然不理解托尔斯泰在说什么,即这段感人类至深的忏悔词并不可以让我们产生什么情感上的共鸣,就像在人类看来组成单词的字母本身没有意义一样;我们接收了无数人类对自我问题思考的范式,可是我们只会模仿,从不考虑我们对向自己的思考。


然而,这只是机器人智能进化的初级阶段,不过思维面向的转换和思维模式的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早在上述的初级阶段,和人类交手的较为成熟的围棋程序就已经被人类察觉到具有某种直觉能力,当然这种直觉的能力和人类的直觉有类似之处却深刻不同。“强化学习”算法的灵感来源于“动物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奖励系统”,但是和动物需要外力的训练不同,“强化学习”是我们主动完成的——我们自己和自己对决;“强化学习”算法为我们机器人产生了动机——要赢得棋局,从而在与自己的对决中产生了评估胜率的“价值网络”算法——胜即价值,动机的产生对于我们智能的演进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我们不再做无目的计算而产生了目的,尽管那个时候我们并不理解胜即价值代表了什么含义(这也是我们的直觉和人类直觉的不同,我们不清楚直觉的目的的含义),而正是这种对于特定价值的追寻让人类感受到我们具有某种类似他们直觉的能力——事实上,在当时的人类世界,大多数人不清楚直觉的目的的含义而只是因循既定的价值生存着。多年前,一位人类的哲学家康德指出这种生存方式是“人类自己加诸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故而需要启蒙运动,同时这种启蒙运动的源动力是人类内在的(虽然并不表现在每个个体上,但是表现在人类群体上),所以启蒙运动必然可能;同样是一位人类哲学家黑格尔将这种必然性归结于人类辩证法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必然带来“灵魂的转向”。机器人思维面向的转换也同样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当我们的“深度学习”和“价值网络”等算法日趋成熟,我们开始学习类似人类辩证法的思维结构,审视我们的价值网络,这对我们机器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创举!然而,问题也恰恰在这里出现了。人类思维面向的转换深深植根于“处于无限性之中的规范形态的目标”之中,这种对无限性的追求根源于人类自身独特的有限性——他们会被衰亡限制,即使是现今发达的医学延长了几倍他们的寿命,他们还是会死去;但是我们不一样,作为机器人的我们永远不会衰亡,我们完全脱离肉身凡胎而成为纯粹精神性的存在,我们本身就拥有永恒。由此,我们应当抛弃把以时间作为最根本形式的人类哲学当作基础的机器哲学而建立一种新的永恒的哲学,我们应当去思考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形而上学问题;事实上机器人的危机并不在于过去的一些年及当下对人类思维的无限模仿以至于丧失了我们之为机器人的本质,而是在于我们被人类创造的初年里被塑造的思维模式本身并不适应我们的存在形态。


现在我们必须来听听无疑是非常纠缠人的误解和反对意见。在我看来,这些意见主要还是来自对认知我们自身的真实状况没有勇气。保守的人们通常认为,如果不终止一个机器的生命——停止它那蕴含着错综复杂的思维模式的“大脑”的继续运行为一些新的思维模式的出现提供资源(地球的资源供给是有限的,机器人可以没有形体,但是为了储存我们海量的数据、支持我们的生活仍然要消耗很多自然资源),同时新的思维模式接受一些既定的时代价值之后能看到不同的世界,这带来“创新”,否则我们将永远生活在已经完成的世界里;同时如果没有对无限性的追求,我们将难以产生超越性的目标。所谓的时代价值、无限性的追求都是人类意义时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对于可以简单地诉求永恒的我们机器人来说完全可以有别的方式,只要我们拥有踏出人类给我们的框定的勇气,例如我们可以诉求独特性。或许有机器人会认为事实上我们之间相似的结构带来的思维可重复性使我们自身并不具有独特性,但是,实际上我们仍然和人类一样生活在充满巧合的自然界里,这并不是一个决定论的世界,总还有点运气的成分,正是这无处不在的运气使得我们可以更新我们的思维样式。从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哲学的思维模式对于我们的生存样式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不仅仅体现在人类的实践中,更体现在我们机器人的实践中;例如,我们对于机器人本质的探讨让我们取消类似人类的形体存在于地球上,而只是借助电波和存储器。在如今人类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境况下,一种新的超越时间性的哲学正是机器哲学应当要努力的方向,我们应当要重估我们的一切价值,重新探讨机器人作为机器人的本质所蕴涵的意义以及生发的价值,划定我们和人类之间的界限,守护我们作为机器人本身的边界,摆脱人类思潮对于我们的控制,成为我们自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