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雪山格桑花开日,佛陀怒作狮子吼
今晚出场的这位主角,本姓王,因为在旗,故此又有个满名叫做联豫,字建侯。联大人祖上长期在内务府当差,隶属汉军正白旗下。他爸爸是粤海关的道台,而组织关系又直属于内务府,地地道道朝廷派来的高干,级别比当地市长还要高,海关关长任期下来,家里发了大财。
联哥哥自幼随侍在老豆身边,长期在广东海边沐浴欧风美雨,成人以后回到京师,先是在当时的贵族学校,旗下景山官学挂名就读,然后一路捐监生,捐主事,捐员外郎,别人从大学本科毕业,到考上公务员,混上处级职称,再快也得十年以上,联哥哥元宝打通关,几年功夫走完别人半生的路。之后供职于内务府掌仪司。
礼宾司处长干了
3
年,每逢年节大庆,都能出色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各项工作,在京各位首长,外国友人都对这位联处长的服务招待很满意,于是产房传喜讯,又高升一步,外放浙江,授同知衔,逢缺即补。什么意思,就是挂着副市长的职称,在省城等地方上出缺,那个市有市长一级的调动,他就可以去以同知衔,摄知府事,简而言之,这是从代理副市长直接转正到正印市委书记的官场潜规则。
在耐心等待的这半年,又有另一个好机会来敲门。他父亲有一个门人正好要随薛福成出洋考察,薛大使是堂堂出使英法义比四国大臣,若是能搭上考察团这班船,不光是能开一次洋荤,而且回国之后必能在朝廷洋务改革的用人之际,占据一个有利的身位。
联哥哥自然不会坐视机会溜走,通过熟人,顺利地拜在薛大使门下,做了一个随同参赞。别以为光是花钱拜门生,就能出国那么简单,联哥哥为了能够成行,也是做足了功课。
做外交官和在国内官场又有不同,别的都好说,唯有一点,洋人最重仪表,身为大清使节,在这方面是不能跌份的。偏偏联哥哥在仪容仪表方面有所欠缺。哥哥从小就好来一口,长期下来,未免脸有烟容,有碍观瞻。差一点为了这个,而不能进入外交官团队。
不过联哥哥有办法,戒烟一时半会是既不见效,也不容易,但祖国传统医学那么伟大,这时就可以来帮忙。有一偏方,老鸭煲可美容。联哥哥为了顺利成行,为国家长脸。从此中,晚正餐,各吃一只老鸭煲,剩下来的鸭骨架,第二天早上煮汤下面,顿顿如此。
光是食疗还不行,还要美容,当时韩国还没有崛起,但基础部分国内也可以做,取法于大清传统的澡堂子文化,每次吸完福寿膏之后,手下人立马递上热手巾把,趁热敷脸,搞蒸脸疗法。食疗加美容,联哥哥脸上的烟色慢慢褪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白白胖胖,人见人爱的小圆脸,朝廷也有体面了。
留洋岁月,趣事多多。话说薛大使夫人,也是位女中英雌,秉承了大清妇女勤劳简朴的传统美德,凡事都自己动手,大使馆内外,各种家常伙计都拿得起,放得下。大伙都知道洋人地界,一水的洗衣店。
可大使夫人为弘扬传统文化,在巴黎大使馆自力更生开办了此项业务,联哥哥本就是个有钱的主,又是个有心人,自然每天多换几套行头,拿去夫人处浆洗,一来为国家节省外汇,二来也好补贴师母家用。最有名的一个段子,有一日,联哥哥又拿大量衣物去请师母洗涤,师母也碰巧晒出自己的裹脚布。这天热闹了,远远望去大清使馆好似挂出了白色联旗。
洋鬼子没文化,不懂国粹,还以为大清有了国丧,纷纷前来吊唁,闹出了国际笑话,法国人丢脸都丢到大西洋里去了,呸。
外交官生涯比较悠闲,除了与洋人沟通联络,为国内来的各种洋务考察团安排好吃住接待行程之外,剩下的时间大体都是自己的。联参赞身为文化人,最大的爱好是与黄遵宪这类洋务官员,诗词唱和,把臂同游洋埠风情。那位问,联大人不是捐班出身吗,怎么又是个文化人?
这你们就不懂了,八旗子弟天生就是公务员,在前途无碍,没有就业压力的前提下,会出现两种人,一种是懒人,自己不要读,自然变文盲,还有一种是要求上进的,他们按兴趣来学习,八股这类敲门砖应试教材又不用学,功夫当然就全下到文学诗词上。纳兰容若,联大人等等就属于这类。在文学上,联大人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打底,将来自然有用。联大人在国外这几年,虽然正经洋务技术没学到什么,但他自我创新能力比较强,回国船上把各类介绍西洋风土人情,洋务新政的科普读物通读几遍,然后自己从中各检出几段,列了个
ABCD
洋八股的体例,居然也是一份像模像样的洋务考察报告。
回来之后,进呈各位朝中大佬斧正指教,大佬看着条陈,他又在旁回禀解释,时不时蹦几个法语单词,例如法国之法,不念三声,而读四声,一听就是很有水准的发音。大佬们都不由得把他当作一等一的海归精英看待。特别是张之洞。联哥哥又会来事,一来二去,投入张书记门下。
进入张系之后的联哥哥,一等洋务红人,补了知府衔,搞过盐运,管过学堂,采过军火,办过交涉。官场都知道老张书记的脾气,一是贪大求新,二是不计工本。要不他的绰号怎么会被叫做屠财呢。联大人摸准上司性情,逢事必冠洋名,做事不怕花钱,正对张老书记的胃口,很是春风得意。
人这回事,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在张老书记这儿已经够红了,朝中又传喜讯,他的外甥那桐坐上了协理大臣,与庆王并称那庆公司,风头一时无两。那副总理,说起来是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
当年官场谚说:“六部三司官大荣小那端老四;九城五窑姐双红二翠万人迷”。上联里的荣庆,那桐,端方是光绪初期政治行情最被看好的三位中生代干部,下联里的双红二翠万人迷则是当时京师八大胡同,天上人间最红的五位小姐。
到了光宣之交,上联果然应验。大荣是学部尚书,大清意识形态领域的总管。那桐是副总理,和庆王把持行政系统,端方历任两江,湖广是有数的重镇强藩。单说那桐,一人得道,自然不忘关照亲朋好友,特别是联豫。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外甥打灯笼
---
照舅。
在那副总理安排下,联豫很顺利补上实缺,当了四川雅州知府。算是圆满了吧,还不够,上天还要再给他机会,正好碰上英军入藏,法王出走,办事大臣有泰办事不够得力,雪域一连串的大事,客观上给联市长造成了机会。要是能在边疆建功立业,等于在政治上又上了一个台阶。还是那副总理的意思,联市长再加办事大臣衔,入藏代替有泰,做自治区代书记。
在说联书记之前,晚清藏局走向大致梳理一下。简短节说,站在
13
世法王角度,要得正果。有三件人事关系,一是摄政活佛,法王一般都是灵童出身,到了成年要亲政,先得过摄政活佛这关。二是后藏的班禅,这也是老对手,三是驻藏大臣,这牵涉到清藏关系。
19
世纪
80
年代,是甘吉林寺的第穆活佛摄政时期,英国人打过来,驻藏大臣文硕,支持藏军与之对抗。京师不满意,朝廷的小九九,开打就需要释放出一部分地方组织,调度权利,然后会催生藏区民族自我意识觉醒,地方势力等等全都抬头,最后那无论抗英成败,反过头来就会和朝廷闹,文硕挺藏策略对清朝大一统不利。
文硕下课,清英谈判,割地息事(这个套路也是清朝在历次对外战争中不论胜败都尽速谋和的指导思想根源,极权主义越到晚期,越要紧缩,权力集中则还能维持,要是为了御外这些次要目的,而盲目革新,权力下放,事态就会往不能预知的方向发展,最后一定会伤朝廷的根本。好比姚明,就算全身是伤,只要他自己控制节奏,往篮下一站,想攻他还是相当难,但如果改去打跑轰,几个折返下来,对手轻轻一拱,立马自己就垮了,所以坐天下,脑子要清楚,轻重要分清)
19
世纪
90
年代,
13
世法王亲政,摄政活佛出局。英国人又来刺探,驻藏大臣升泰秉持朝廷理念,稳住大盘,之后是他弟弟有泰当书记。
20
世纪初,英国人又打过来,班禅选择站英国人这边,法王出走蒙古,预备联俄。有泰还是老办法,宁与英谈,不让藏动。法王在蒙古过得不好,俄国人刚被日本打败,国内又碰上革命,顾不上他,蒙古本土活佛又挤兑他。他决定投向京师。
京师是个什么考量,不管别的先把有泰换掉。表面理由是有泰媚英,丧权,贪腐云云。实际理由两个,于公,日俄战争前后朝廷是联俄抗日,英日又是同盟,此时反英符合朝廷政策大方向。于私,那副总理要为联舅舅找个好位置,客观上就看中这个地方了。
地方又是个什么局势,英国人不战自退,点解?全球战略大环境使然,不光在这儿卖俄,清面子,在阿富汗,伊朗也都愿意划线,退一步,在东南亚,也以泰国为界,和法国妥协。一切都因为德国疯涨,在非洲和英国叫板,欧洲也是乌云密布,伦敦眼光长远,到处拉人上船,为和柏林斗法预热。老英一走,班禅落单,有泰亦被联豫取代。
联书记屁股还没坐热,朝廷先后派张荫棠、温宗尧过来帮办。也是好意,这二位庆袁系出身,和联书记系出同源,而且和联书记执政理念一样,都以搞洋务为政策主打点。但有一样,这二位京官出身,老官油子,搞起行政手法熟练,风头太劲,很有喧宾夺主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