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初,你一定听过或看过日剧《东京女子图鉴》。其中的刻画的几个女性角色,特点鲜明,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成长为职业小三、或为职场上的女强人……然而,仔细回想一下,是不是剧中女性角色的剧情,都围绕男性展开?即便是追求人格独立的女主,仍旧无法摆脱身边女友都在结婚、生子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这种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默认的“男性工作赚钱、女性照顾家庭”的模式,一时难以彻底摆脱,这对女性来说暗藏危机。比如在日本,女性会因为离婚、
因为成长环境、
因为难以成为正式员工……而陷于贫困。
日
本 NHK
《女性贫困》的特别节目,
采访了多位贫困女性、记录其生活,并又推出了
一本同名新书。在这些“看不见”的“贫困”背后,或许就是我们即将面对的未来。
▍
本文转载自新京报书评周刊 (ID:ibookreview)
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年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个体化的生活。尤其是对于职业女性来说,这意味着在经济独立前提下发展自我的可能,
但这或许只是一部分的事实。
日
本 NHK (日本放送协会)在 2014 年制作过一组名为《女性贫困》的特别节目,采访和记录了多位贫困女性的生活,并又推出了
一本同名新书,最近刚刚出版了中文本。从中我们看到,在早已进入发达社会的日本,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在困窘的状态中——而这些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女性,尤其是独自带着孩子的女性。她们因不同原因无法得到丈夫的供养,但又因女性或母亲的身份,难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因此将贫困“代际传递”给下一代。
NHK 在 2014 年制作的特别调查节目《女性贫困》
在日本,虽然早早完成了近现代化,但女性一旦结婚便回归家庭不再工作,依然是被默认的传统。这种男性工作赚钱、女性照顾家庭的模式,暗藏着怎样的危机?在哪些情况会导致女性陷入贫困?在经济发展连续颓势的日本,它所影响的其实远不止是女性。
中国与日本的情况虽大不相同,但在中国城市中,出于种种原因,全职主妇目前正在变多而不是相反,女性所面临的职业与家庭的选择与困境更是时刻存在。所以,在书中和节目中的那些日本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对我们恐怕也不无启示。
人们很少会把“年轻女性”与“贫困”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对于女性来说,十五六岁到二十五六岁,正是人生最为耀眼的一段时光。外表光鲜靓丽,大部分人几年后就会结婚并过上安稳的日子——人们都有这种感觉。从这种感觉出发,一般都认为年轻女性与“贫困”是最不沾边的人群。
正因如此,年轻女性的贫困是一种“看不见的贫困”。日本 NHK 电视台对于在年轻女性中日益严重的经济贫困进行了采访,并于 2014 年 1 月在节目中以
《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
为题播出。她们有的是虽然正值青春,却因为贫困而不想结婚生子,有的是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单身妈妈,因为精神上和金钱上都是孤立无援,所以偶尔会担心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该怎么办。不过,她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虽然经济拮据,但在服装和发型上却颇下工夫,因此乍看上去跟普通女性没什么两样,完全想象不出她们生活贫困。
《女性贫困》,作者: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译者: 李颖,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年 9 月
比如书中的第一个故事主人公十九岁的友美,她的爸爸在她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去世,现在她和年过四十的母亲以及两个妹妹,一家四口住在政府公租房里。据说友美的母亲在煤气公司的客服中心工作。但是她有慢性病,时而会因身体不适而卧床不起。因此家里收入不稳定、生活窘迫。为此友美所有的学费都要靠自己,上了函授高中后,友美就已经开始到便利店打工挣钱。每月 5 万日元的收入除了支付自己的饭费、电话费和学杂费等,还会拿出一万日元贴补家用,替妹妹交电话费或借钱给母亲。在家里,作为长女的她也是主要劳动力。上学、打工、干家务的轮番作战让她体力透支。很多时候都是将便利店不要的盒饭领回来给妹妹们用来当晚饭,而她自己很多时候一天只吃一顿。
让友美一家沦为单亲与贫困的,是父亲的突然离世。丈夫还在时,友美的母亲不用外出工作,主要料理家务。丈夫突然离世以后,因为与夫家的亲戚关系不洽,领着年幼的孩子们搬到了别的地方。对于母亲来说,她不仅是毫无征兆地突然成为单身妈妈,就连居住环境也天翻地覆地变了。培养四个孩子的担子压在了她的肩上。未婚时虽然上过班,但之后十几年一直做家庭主妇,再次回到社会工作,母亲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像友美家这样,作为顶梁柱的男主人因为生病、事故等去世或无法工作的案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以结婚为契机回到家庭、长时间脱离社会的女性,再次踏入社会并非易事。她们既没有劳动所必须的信息和技术,也跟不上时代变化,重新适应需要很长时间。
在日本,各公司除了享受福利待遇、有培训和学习机会的“正式员工”,还有经过派遣公司的“派遣员工”,以及更不稳定的“合同工”。合同工普遍化并不只是女性劳动者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体的就业形态。但是,根据数据统计,2012 年,合同工占劳动者整体的 38.2%,在年轻女性劳动者中占 47%,年轻男性则是 25.3%,性别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
此外还有男女工资差别问题。即便同为合同工,根据厚生劳动省 2013 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女性合同工的工资仅为男性的 80% 左右。而且,有数据显示,非正式雇用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转变为正式职工。
女性想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更为艰难。书中的另一个受访对象——四十出头的晴美,是一位单身妈妈,有两个儿子,分别上初中和高中。她毕业于国立大学,托业考试有过 800 多分的好成绩,结婚前曾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正式职工。由于丈夫的工作调动,晴美不得不离职当上了家庭主妇。然而生完孩子后,她却受到了丈夫严重的精神虐待。晴美一直忍气吞声地过了将近十年,最终离婚。
重新开始找工作的晴美,只在通过人才派遣公司帮助下才找到了一份客服的工作,为了找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她又换到了一家贸易公司做办公室文员,合同是三年一签。工作内容与正式职工没什么两样,有时反而责任更重,还不能拒绝加班。然而收入却不及正式职工的一半。
——在非正式雇用的情况下,无论怎么努力,生活水平也不会得到提高。为什么女性工资更低、更普遍的是非正式员工?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迄今为止的日本社会里存在着这样一个被默许的大前提:女人早晚要结婚、回归家庭,不必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女性不能长期工作,无法作为人才灵活运用”这种想法根深蒂固,日本的这种企业文化催生了男女工资差异。
在非正式雇佣中,女性占 70%。这当中包括了那些跟父母或丈夫住在一起、只想赚点钱贴补家用的女性。对于女性来说,从前的非正式雇用,是丈夫有固定收入的前提下,为了增加和填补收入而做的。然而,对于需要独立生活的女性,非正式雇用的意义变了,她们不得不只靠这份收入来生活。特别是带小孩的女性,即使同样是非正式雇用,她们也必须在工作水准和待遇等都非常苛刻的条件下工作。
——支持女性作为一个个体生存下去的社会构造的发育还不充分。于是,不管出于丧偶、离异还是其他情况,一旦“失去男人”,女人的生活水平就一落千丈。
NHK 将调查纪录片取名为
“女性的贫困:‘新型连锁’的冲击”
,重视女性贫困造成的代际连锁反应。
如果对这些穷困潦倒的女性置之不理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采访我们深切体会到的是,“贫困的代际传递”的严重性。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为单身妈妈的女性,在得不到足够的经济援助的情况下,会将贫困传递给下一代。贫困家庭长大的孩子,在踏入社会时就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有些人无论怎么挣扎也无法摆脱贫困。我们目睹过很多这样的案例。
这当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但女性所面对的困境,其影响可能还不止于此。比如,我们知道现在日本的老龄化、少子化非常严重,适婚年龄的单身比率极高。为什么?一直有原因将未婚和晚婚扩大的现状归因于女性走向社会。但在 NHK 调查报道组看来,这一判断有点过于武断。在他们关注到的一项调查中,当那些有结婚意识的人,被问到“若是一年内结婚有什么障碍”时,男女回答最多的都是“结婚资金”。可见,经济上的原因给未婚和晚婚都带来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