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像我们这样,进度已经有点落后的情况下,光靠在乒乓球俱乐部里的单科量,显然无法迅速提升孩子的竞技水平。
另外我也打听到上海比较知名的曹燕华乒乓学校,在招生上也有一定的选拔,而我家当时妹妹的水平,离这个标准也有一定的距离。
四处碰壁后,我一度也陷入迷茫,对于我们这样的乒乓“普娃”来说,还能怎么走乒乓育人的路线呢?
但同时,我也暗暗给自己打气,既然身边没有这样的条件,那就我自己来创造这个条件。
四处搜集信息后,我发现江苏一个比较知名的乒乓球基地在招生。看到学校介绍,我也真心动了。
这里光是乒乓球台就有30多桌!
教练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竞技水平,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孩子也能根据实际竞技水平而不是年龄来对战。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体校综合学校读书,每天下午,学校都会有专门的校车接送孩子前往球馆,这样孩子乒乓的训练量就能完全得到保证。
但真的要从国际化学校退学,来到这个三线城市吗?
在做出这个决定前,我专门和从体制内无缝转到美初和英高的姐姐,讨论了她出国的这些年的观察。我追问,妹妹是不是还有必要继续留在国际学校上学呢?
已经在英高读书的姐姐,想了下告诉我,从她的经验看,只要英语好,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能适应国外的学习环境。
虽然姐姐一直就读于公办小学,但我一直没放松姐姐的英语学习。从小姐姐就上各种英语兴趣班,从三年级开始,每年暑假我都会把姐姐送到国际夏令营,这些经历都能让她快速融入海外的求学之中。活泼开朗的姐姐,和寄宿家庭相处得也非常愉快。
另外,体制内扎实的学科知识,也让她在英国读书时游刃有余。姐姐告诉我,在国外她也遇到了不少从国内的国际化学校转学而来的同学。有相处得不错的同学,也有的孩子总会因为想家而哭泣,同样,她也遇到一些英语口语不那么好的学生,有口难开之下,大家最后走着走着,就都散了。
所以英语和社交还是很重要,而你在哪里读书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重要。而在重视体育的海外,或许孩子的体育特长能帮助孩子拓展她的社交圈,在海外留学会更加顺利。
有了姐姐的支持,我也更有底气了。现在网络资源这么发达,丰富的英语资源触手可得,三线城市的一些教育资源,可能也没有我原先想象中那么匮乏。
考虑到妹妹才一年级,学业暂且不紧张,我们还有更多试错的成本,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不管未来怎样,既然决定“乒乓”了,那先把前面的每一步,都扎实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