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腾讯:内容型产品-执行制作人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这里才是江南水乡之夜!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SPOTLiGHT聚光》多个全职岗位@你! ·  6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新媒体传播专家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8k-30K/月!星球研究所2025超多全职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我没病”,但是不健康。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19-09-20 20:43

正文

天聊一聊身体的病痛。

没病没灾的时候,我们有熟悉的运行模式。一旦被病痛打乱了,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我有个朋友,最近颈椎有点变形。不是什么大毛病,就是会经常头痛头晕。只能慢慢调理,也没办法立刻治好。他的孩子刚上小学,看到爸爸身体不舒服,很担心。每天都问:「爸爸病好了吗?」

我的朋友就说:「好了好了。」

然而孩子还会反复问,对孩子造成的心理负担比爸爸本人还重。朋友就来问我。我听完说,你对孩子说「已经好了」,他真的会相信你好了吗?

朋友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看孩子。

孩子忧心忡忡地盯着他。

朋友挤出笑容:「真的好了,不痛了。」

但是谁都看得出他还在痛。

这一幕看得我很辛酸,也觉得似曾相识。不知道是不是中国孩子普遍的经验。就是明明看得出大人的病痛,他却硬撑着说没事,不用担心。伟大的爱,但是不解决问题。孩子从这句话里接收到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知道「爸爸痛也宁可说不痛,为了怕我担心」,他会感动,对爸爸的担心可一点没少。

反而还加重了担心。这样下去,就算哪一天爸爸真的好了,这个孩子也不一定敢相信是「真的」。在他的认知里,「病痛」是大人在努力掩埋的东西。它很诡秘。他以后看着那些风平浪静的画面,永远都会猜下面藏了多少风险。

我的朋友小时候生过一场大病,对医院的印象是无尽的诊疗和复查。所以不喜欢去医院,也不太关注自己的身体,单位组织的体检能拖就拖。遇到头疼脑热,口头禅就是「没事没事」。所有人都对他说:「你是家里的顶梁柱,要保重身体。」他也确实把这话听进去了——如非万不得已, 他绝不承认生病,更不会让家人察觉他的病。

这是一种并不健康的健康观。

这种健康观在中国很流行。 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 健康就是不病 ——乍一听当然没错,同时它引申出来一条推论: 病了就不健康。 换句话说,我们不知不觉把「病」变成了一个敌人。 对健康的追求,就等于把疾病彻底消灭。

可是,遇到无法消灭的病痛怎么办?

实际上,根据这种观念,所有慢性病人都是不健康的。除非有一天把他们的疾病斩草除根,否则就无法摆脱「不健康」的定位。我朋友这样的慢性疼痛者,为了向家人展示自己的健康,就必须证明:这些疼痛已经消失了,不存在了。而这在短期内很难达到。所以焦虑就会一直笼罩他的家庭。

这方面,心理学家 Keyes 提出过一个不一样的健康模型,叫做双连续模型。意思是说,健康和疾病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轴。 带病也可以是健康的。

只要他能带病生活,带病工作,带病享乐。

这个模型帮助了很多人,至少帮助了很多慢性病人和他们的家庭。因为把关注点放到「正常功能」,而不是「疾病」上,就会带来很多简单的,也更积极的改善。我经常用近视眼举例。近视是一种疾病,按照过去的观念,健康就是要消灭近视(在激光手术还没有推广的时候,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让很多近视眼患者徒劳无功地试图恢复视力,一遍遍做眼保健操,尝试各种土方……

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但如果对这件事有正确的认识,人们就可以有更省事的办法——戴眼镜。没有人会把戴眼镜的近视眼看成是「不健康」,因为他们无论生活、工作、还是人际交往都与常人无二。眼镜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另一种健康。它不治「病」,但它拓宽了病人的「功能」。我现在就戴着眼镜对电脑敲字。它向所有人承认了我的疾病,但没有人会担心什么,因为我同时也展现出了应对疾病的手段。

这很重要,获得这种健康的重要前提,是承认自己的疾病。这一点恰好和前一种健康观是相悖的。如果把健康等同于没病,人们就会试图否认症状,否认症状。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方面最大的障碍,就是向别人承认:「我有糖尿病」,不承认,就不能开口要特别的饮食,或者正大光明地检测自己的血糖。仿佛一旦这样做了,就坐实了「病人」的身份,失去了正常生活的空间。

但恰恰因为不承认,一切会变得更糟。

在传统观念里,只能以全或无的态度看待生病。害怕生病,不敢面对生病,隐瞒生病,甚至谈到病痛的话题都觉得有一种忌讳。而疾病本身又是超出控制的,很多病痛既无法完全预防,又没有立刻斩草除根的手段。如果只想着控制它和消灭它,难免会陷入失控。大多数人都有过疾病失控的体验:没有治疗方法,只能忍受。有的是几天,几个月,也有人是几年甚至几十年……而在一生的时间里,所有人都要与不可控的风险相处。你不知道明天会不会生病,谁也不知道。

需要学会把焦点放在相处的能力上。

我给朋友的建议是,重要的不是安慰孩子说,爸爸不痛。 你可以说实话: 还痛,但不是痛就完了,你还要向他展示, 你有哪些应对病痛的能力。

你有止痛片,有自己的按摩师。你有一份灵活的工作,可以请假调休。你有很多可以帮忙的朋友。你的生活可以照常进行。你想做什么事都能做到。

我问这个孩子:「你担心什么事做不到?」

孩子说:「我担心爸爸的病治不好。」

我说:「 假如就是治不好呢?

我的朋友愣了一下,这是他一直在回避跟孩子交流的方向。孩子想了想:「国庆假期我们说好要出去旅游,爸爸的病治不好,还能去吗?」

朋友赶紧说:「不会不会,国庆肯定好了。」

我说:「孩子关心的是,假设,万一,那时还不好,你有哪些办法保证这趟行程?」

我看到孩子的脸色立刻轻松了。这是他真正担心的,没有人跟他谈论这件事情。他的爸爸终于开始跟他探讨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最坏的条件下,病痛持续存在,他有哪些办法安排一趟带着病痛的旅行,保证一家人出游愉快。

我说:「现在你放心了吗?」

孩子点点头:「如果爸爸一直生病下去呢,会花很多钱吗?他会不能挣钱吗?」

不要以为孩子不担心这些。越是避而不谈的,埋藏在深水下的炸弹,越会被孩子暗暗地挖出来。他是一个忧心忡忡的掘宝者。他跟爸爸就着这些话题交流下去,谈论家里的财务状况,保险,现有的医疗知识对预后的判断。越聊孩子的表情就越放松。爸爸不需要在他面前「消灭」一切病痛,杜绝一切风险,只要看到自己有能力应对这些不可测的风险,不妨碍正常生活。这就足够了。

孩子说:「现在我放心了。」

他有一个 带着病痛的,同时又很健康 的爸爸。

没病的人,通常不愿意思考生病。

好像只要不想这件事,就可以把生病的风险排除在外。但这恰恰是最脆弱的一种应对方式。更好的方法永远是主动出击,提高应对病痛的能力。很多病都能治,也能防,但总有一些无法避免的风险,时间上的,金钱上的,日常安排方面的。每个人都需要让自己掌握更多办法。给自己准备一个工具箱:眼镜、胰岛素、生活方式、保险、健康管理的观念……都是可以放进工具箱的法宝。

你的工具箱越丰富,你的「健康」就越高。

越主动,越健康。越逃避就越有风险。有人没病的时候不买保险,等到生病以后再想买,就晚了。就算通过核保,也很可能被要求发病器官「除外」,或者保费上涨。而有的人年纪轻轻就给全家人配置了完善的保障。以后无论是面对大病还是小病,甚至没病的每一天,他们的心态都更淡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腾讯:内容型产品-执行制作人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这里才是江南水乡之夜!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SPOTLiGHT聚光》多个全职岗位@你!
6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新媒体传播专家
3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南怀瑾:人生的最高境界!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