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视全新原创文化类节目《诗书中华》4月14日起每周五22:00档播出。在文化类节目火热的当下,近两年在节目原创研发上屡有佳绩的东方卫视会呈现一档什么样的独特节目模式备受外界期待。
《诗书中华》以家庭为单位并肩携手替换个人应战,传统文化传播范围从古诗词扩展到古诗文,节目突破固有的“激烈对战”节目样态更注重活学活用,以“诗入寻常百姓家”为核心思想,通过家风家貌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与传承文化的意义。古诗文与现代生活建立起紧密关联,真正地“流动”起来。
《诗书中华》的节目气质,用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李勇概括的四“感”表达十分精准:民族自豪感、文化优美感、君子之争对战感、家庭故事感。这么一档全新原创节目,在家庭的展示中彰显文化优美和民族自信。润物无声,成风化人。
从古诗词到古诗书,从激烈竞技到生动交流
极致扩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延和辐射面
在既有的文化类节目中,书信、古诗词、成语皆有涉及,但观众的期待不仅于此。《诗书中华》将传统文化的古文加入考量范围,以“古诗文”延展中华传统文化在电视传播中的外延,这是国内首度以“古诗文”为题目主体的文化节目。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担任节目学术顾问的方笑一欣喜认为,古文的加入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又一扇窗。
他解释“书”在古代包括文章、赋、古典典籍,相比于古诗词,它有更多的思想性,反映更深刻的东西。这是一个民众不太熟悉的领域,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方式传播,《诗书中华》做了一次新鲜又大胆的尝试。
“古诗文”的范畴加大了文化含量,并且注入了更多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开阔了民众学习传统文化的新视角。
节目模式中另辟奚径的是,虽然文化含量加重,但对应的却是文化参与感更加亲民。——《诗有中华》以家庭组合形式代替个人为单位进行对战,家庭组两人的关系可以是夫妻、或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是八旬老人,年仅六岁的突尼斯女孩还不太认得字。他们的职业既有高等学府的学霸,又有普通快递员、晒盐工、网络店主……这是文化类节目对选手最大范围的延展。
对战的形式亦是“君子之争”,节目不注重题目的难度、淘汰的激烈度,既有“夜来风雨声,花落之多少”、又有“《核舟记》的核所指是什么?”,题目专业又深入浅出,目的是选取有趣的东西,唤起观众的记忆和兴趣。
而节目的舞台设计和挑战赛环节都应合“曲水流觞”这种古文化意韵,与“君子之争”同样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提练,观众可以从节目中看出选手之间的爱惜、温暖。不是争赢,而是告诉大家诗词很美。《诗书中华》实则是一场现代版的“曲水流觞”,是一场中华文化的Party。
两位点评嘉宾钱文忠和张大春无疑是对《诗书中华》的专业权威的重磅加持,作为《百家讲坛》最年轻的讲者之一,钱文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而独到的理解;著名作家张大春曾被莫言评价“台湾最有天分的作家”。
两位多年好友默契坐阵,穿针引线,生动趣味地进行点评与知识的普及: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不是颜色而是一种植物;高屋建瓴的意思与建筑无关;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瑟瑟”是外语……中国古诗文引人入胜,活泼好玩。
《诗书中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延展范围、关照到更大范围的辐射人群,无疑是民众对“文化需求”的一次全情释放。
兼具文化的优美感和家庭故事感
传承温暖动人的家风表达出价值坚守
文化类节目升温再度开启了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和丰沛底蕴的认知,《诗书中华》的原创模式则在尝试深度展示传统文化内涵。
如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滕俊杰所说,《诗书中华》找到了文化类节目新的突破点,表达出东方卫视一种文化的能力。
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李勇用“益智类比赛与家庭展示融合一体”来概括《诗书中华》的模式创新,“在比赛的推进中家庭会产生故事感,现场真实还原,是节目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式。”
节目关注人的本身,人背后的家风家貌。每一个擅长和热爱传统文化的选手,他们的家庭故事、家风家貌各不相同。
年迈的父亲带着体弱多病的儿子参赛,父亲说,“他身体不好从小爱读古诗词,我就支持他。”儿子说,“我父亲给了我他能给我的一切”“我希望我可以让父亲骄傲”,这是父爱和孝道。年轻的妈妈讲述曾患绝症康复还幸运有了女儿,体悟生死无常的她要留给女儿的是诗词修养带来的精神财富……
母亲爱女儿,姐妹之间互相疼惜,兄弟之间的情义流动,他们答题时手牵着手,有商有量,这种家庭的故事100%被真实还原,是惊喜的,动人的。家风家貌的展示让节目首先就温暖而具备美感。
古诗文在展现着优美感的同时,也启蒙和影响人的品性。古诗文里大有乾坤,里面的意境、情怀、神采都构成中国文化独特气质的元素。诗词里面有“两只黄鹂鸣翠柳”的斑斓色彩,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人情道义,包罗万象的美好都在诗文无垠的意象中。
节目中的选手皆仪表堂堂,气质儒雅,女孩会因为对面的家庭的一对兄妹比自己小,而主动提出请爸爸退到一旁;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以礼相待;高手惺惺相惜表现出的尊重和钦佩,对方失误送分觉得胜之不武……这些流露出的品性和修养,皆来自古诗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而诗教的启蒙与家风家教又是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第一首古诗词,一定是都自家庭。古诗书与精神品性一样,传承后生家人彼此影响,传承古诗文与家风息息相关。
“腹有诗书气自华,家有诗书风自清”,《诗书中华》通过对家庭的展示,看到品性,看到家风,看到中国古诗文的深刻内涵,让观众有启发和触动,感觉到我们也应该这样子。
节目使古诗文包含的意义和美好进入寻常百姓家,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原创节目模式的《诗书中华》表达出的又一社会价值。
古诗文走入现实,与生活产生关联
传统文化活学活用才具有蓬勃生命力
张大春讲述《诗书中华》吸引他担任点评嘉宾的一个重要缘由,是节目注重的不是背诵,而是对古诗文的融会贯通能力。《诗书中华》的独特性,在于节目极其注重应用性。也就是让古诗词真正“流动”起来。
节目中,选手家庭上台会相互赠诗表达敬意;会用诗词对嘉宾老师和主持人骆新的衣服做出妥贴的形容;古诗文也会对日常的兴趣和装扮产生影响——有年轻女孩因对古诗文的喜爱而设计旗袍,古诗文培养美学灵感,渗透到设计理念之中,并且将中国之美发扬光大至国外。
也有网络店主用古诗文化解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价格贵了、不包邮,可爱有趣。
你可以想像如果不小心踩到了别人一脚,你要说一句什么古诗文表达歉意?一个外国男孩追求中国女孩,会讲出什么情诗?节目“君子之争”中如果3:3的平局时,会出现一道主观题,直接考验古诗文的理解贯通……
《诗书中华》真正意义上把古诗文与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关联。古诗文在人和人日常交往的过程中,对感情传递起到的作用,被努力地展示和还原。
节目对古诗文的传播,还延展出不少传统礼仪的普及。比如称兄道弟的规范、穿旗袍的礼仪。古诗文让人在困顿中感悟得到快乐,在浮躁中感受到清凉,帮助每个人内心自我的成长……《诗书中华》对这些都有着丰富的展示。
在向往“诗与远方”的当下社会,优质的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如清流一般存在,就是因为节目带我们体会到诗词之美触手可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不在远方。
《诗书中华》重视的活学活用,是民众学习古诗文的有效路径。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必然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5岁的孩子还不认字就可以学诗,通过吟唱也可以学,手语也可以表现诗。
就如总导演王昕轶所说的,“背诵不是主要的,《诗书中华》是让大家理解美学和精神,表达感情。小孩在妈妈生日时会说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就是意义。”古诗文在《诗书中华》的节目中是“活”的,因为“活”,才在公共流行中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
如果说火热起来的文化类节目把冷知识转化成公众关注参与的话题,《诗书中华》让话题关注进入实用操作,古诗文真正地流动起来,融入我们每一个生活细节之中。节目所主张的“诗入寻常百姓家”的最大意义皆在于此。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