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众传媒与利益表达
农民工讨薪从根本上说是农民工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主张,也是一种利益协调实践。协调利益关系的机制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博弈机制和制度化解决利益冲突的机制等。其中,首要的问题是利益表达,没有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其他的利益协调机制都无从谈起。(孙立平,2006)作为政治过程的起点,利益表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利益表达也是形成公共政策的首要环节。大众传媒被视为利益表达的合法渠道之一,(阿尔蒙德,鲍威尔,1978/2007)扮演着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平台的角色,(王立新,2003;夏洁秋,2007)通过媒体向政府施加舆论压力并取得社会同情被视为制度化利益表达的方式之一。(王立新, 2003;王中汝,2004)在我国的“人民利益表达制度”体系中,“大众传媒利益表达制度”也是组成部分之一。而我国的现状是利益表达组织发展不平衡,制度内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非制度化和非法的利益表达行为不断衍生。(王中汝,2004)
(二)大众传媒与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
在中国语境下,大众传媒更多地被赋予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者和代言人的身份定位,不论其行为是否吻合这一身份。由于权力与市场化转型的紧密结合、城乡二元结构的持续、全球化进程的影响等诸种结构性因素,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以失地农民、进城民工、城市下岗职工、拆迁户等为代表的位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孙立平,2003)新闻传媒被视为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在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中,扮演重要角色。(方启雄,2013)“代其(农民工)立言”被认为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卫夙瑾,2004)政治学者还提出要增强大众传媒在农民(包括农民工)利益表达中的作用,(杨正喜,唐鸣,2006)尤其是要增强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王臻荣,常轶军,2007)然而,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组织的“贫困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及其与执政党的沟通”调查显示,包括下岗职工、贫困街区居民、被征地人员、外来民工以及下层动迁居民等群体在内的贫困群体,普遍存在着利益受损的被剥夺感和强烈的不满情绪,但其利益表达渠道不畅,作为渠道之一的大众传媒,也没有被得到很好的利用。(陈映芳,2004)十多年来,这一状况并未得到改善。据赵月枝、吴畅畅(2016)的观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产阶级话语的强势和媒体不自觉的合谋,工人阶级作为政治主导阶层的表达空间实际上正逐渐式微,农民工群体的利益诉求,被媒体的主流话语所遮蔽。新闻生产“一则具体的新闻,一方面受制于政治维稳的强权逻辑,另一方面同时被都市、生产消费者和中产阶级等所塑形。在这种双重逻辑下,受侵害的农民工成为新闻象征领域中的缺失角色。”(孙皖宁,苗伟山,2016:215)我国新闻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存在失声和失语、刻板印象和显失公平、缺乏人文关怀和维权能力不够等多方面不足。(陈建胜,2007)
(三)大众传媒与农民工维权/农民工讨薪
总体而言,对于大众传媒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方面所具有的作用以及现实情境中媒体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学界已有了一定的探讨。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是宏观的、逻辑思辨的,对于在弱势群体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大众传媒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尚缺乏系统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即立足于以农民工“讨薪”议题为切入点,分析传统主流媒体对其的话语呈现,以观察在事关社会弱势群体核心利益、且具有一定冲突性的议题报道中,媒体如何呈现事实,扮演了何种角色,体现了何种操作逻辑。
鉴于传统主流媒体在中国社会中所具有的传达重要政策决议、反映重大民生问题的功能定位,以及农民工问题在当下中国社会的突出性,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及对应的假设如下:
问题1:媒体是否对农民工讨薪议题进行了主动、持续、稳定的报道?
假设1.1:媒体在农民工讨薪现象出现之初就进行了及时报道。
假设1.2:媒体持续关注这一议题,并且报道量保持稳中有升。
假设1.3:媒体对这一议题的报道从一年中的时间分布来看比较均匀。
问题2:媒体是否对农民工讨薪议题进行了全面、真实的报道?
假设2.1:媒体既有对事件本身的报道,也有较充分的原因分析和对解决之道的探讨。
假设2.2:媒体对“讨薪”现象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及其关系有较全面的呈现。
假设2.3:媒体能够如实呈现讨薪过程中的冲突。
假设2.4:媒体对欠薪主体的身份报道符合实际情况。
假设2.5:媒体对欠薪现象的原因分析符合实际情况。
问题3:媒体对这一议题的相关方持有怎样的态度?
假设3:媒体对农民工讨薪相关方的报道能够体现出多元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