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开工,重返北上广深。
当年来到这里的时候,你带着一份信念:
相信事在人为,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如今,再次回到格子间,你还相信吗?
你还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吗?
你还相信,梦校靠努力就能实现吗?
你还相信,凭自己的打拼,能在大城市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可是不相信,又能怎么办?
躺平?可是家里没矿。
继续拼?可现实已然不同。
或许,并不是家境决定一切,而是我们接受了太多“努力就有回报”的教育,仍然不愿放弃对未来的期待。
躺下,也平不了。
多少会有不甘,多少会有不安。
继续相信?也许你仍然相信,就像你的老板每天给你打的鸡血一样。
但也有人,不再相信了——
他们曾是大厂高管,是大城市的中产,曾对市场社会的承诺抱有幻想,但最终选择了退出,开始另一种生活方式。
是躺平?或许是,但对他们来说,这可能是一种
有意义的躺平
。
美国德州大学Rio Grande Valley分校Deniz Atik教授和她的团队,采访了这些“逃离北上广深”的美国城市中产群体,想了解他/她们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躺平之后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要逃离,要心甘,就要对市场的承诺,对“美国梦”那样的承诺,有所幻灭、有所“祛魅”,不再信仰。
Deniz Atik教授指出,实际上对市场社会的祛魅并非新鲜事。但是,很多人选择的方式是
“简化”,而非“断绝”
。
简单地说,我可以少买一件衣服,这是简化,从而减少关于市场的联系。但是断绝,却可能是走向另一个地方,商品化水平不高的地方,开始新生活。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不敢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因为彻底改变生活是有风险的,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决心。
但是,Atik教授团队还是找到了十位人士,采访了他/她们,受访者信息见本部分尾部。其中,有4名受访者曾是银行、广告和烟草行业的高级企业经理,多是在40岁出头时自愿放弃了自己的高级生活。其中一人甚至拥有自己的会计事务所。他/她们全都在大城市养成了消费与生活习惯。
简单地讲,类比到中国,他/她们算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成功人士了。然而,在事业的巅峰时期,他/她们却开始反思:
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究竟带来了什么?
-
没有意义和空虚感
-
人际关系的商品化
-
与亲人的疏离
-
内化了经济价值观
-
被消费文化消费
于是,
他/她们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看似躺平,但也有意义,不过也面临一些挑战
。
44岁的艾利夫,曾是烟草行业高级经理,但是她越来越发现自己迫切需要社交时间和生活的情感需求。
因为她越内化了市场社会中经济目标,越感到自己生活没有意义。
她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
“
我感到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好妈妈。我错过了我女儿在学校的所有演出。我也感到自己不是一个好妻子,我甚至无法对我丈夫微笑。我也不能成为一个好女儿。我甚至不能去参加亲人的葬礼。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我的工作上。当我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一个好的答案……公司只是给我画了目标,而且让我觉得公司的目标就是我的生存目标。
泽内普也是如此。她甚至用“
饥饿
”来形容工作氛围,感到困惑不解。在她看来,身边的人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饥饿感,
仿佛永远无法满足,不断地追求更多的工作和消费
。这种状态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难以戒除的“
瘾
”。
正如文化与消费社会学家坎贝尔在1987年的名著《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中所说——
消费的根本机制
,不在于你满足梦想,而只是追求短暂的快感。一旦到手,又感到失望,于是陷入
无止境的贪婪循环
。
在这种过度工作与过度消费的饥饿感中
,泽内普也感到失去了意义。她和丈夫辞掉了白领工作,从大城市搬到了一个偏远的小乡村,购买了一小块农田,并管理着乡村咖啡馆。这家咖啡馆的开业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作为村里人的聚集地,尤其是乡村儿童放学后的聚会点。泽内普也免费教这些孩子如何绘画和演奏音乐。
另一位成功人士梅尔韦的转变则更为直接。她偶然读到一份杂志,上面说到你每一天消费其实足够维持一些人一个月生活。这让她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我要花掉这么多?她陷入了批判性的自我反省和存在主义式的沉思,进而开始思考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但是,
追求新的生活并不容易
。
有几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直接抛下一切,卖掉了房子,开始了低成本的旅行,不是那种观光旅行,而是学习去观察人与自然,寻找生活的意义。
也有几位搬到了不发达的国家,或者搬到了农村,开始从事公益活动。
西贝尔曾是知名广告公司总监,是
我们想象中典型的“广告人”形象
。但当她搬到小镇做社区项目之后,她发现自己的心态变了,她说:“在这里,我最关注的是儿童和教育。于是,
我不是为自己做某事,而是对他人的生活做出有意义的改变
。”
另一位选择新生活的受访者也说,尽管他/她们也做一些营利活动,甚至需要小额捐赠活动,但其出发点不是金钱上的帮助,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例如教育等结构性问题。所有的参与者都在寻找构建生活的可能性,围绕他/她们认为的有意义的活动去真正构建日常生活。
这才算是真正的拥有“生命”。
不过,这样的新生活也不容易。
对于从城市迁移到农村,又没有农业背景的人来说,在大自然中生活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个人需要高度的决心和耐心才能远离现代城市的便利。
对于城里人来说,喝热水这类习以为常的“小事”,在乡下却成了奢侈品。再比如,一下雨就容易停电。这些受访者意识到,城市中的消费生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确实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一旦体验过这种便利,就很难抗拒。
作者也发现,其实有些受访者并没有直接放弃城市生活。45岁的阿里曾是银行副行长,现在来到农村生活。他这样说:
“
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三年,但我仍然担心会失去过去的生活方式。我时常想念以前的朋友。如果有人想像我一样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不会100%推荐,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这样的改变。我也无法完全打破以前的生活模式。我感觉自己还没有真正帮助到别人,而仍然在追求自己的快乐。比如,我还在抽我的雪茄,烹制浓缩咖啡,就像我在意大利米兰时一样。现在,我也有一些夜生活
文献来源:
Atik, Deniz, A. Fuat Fırat, Aras Ozgun, and Ebru Uzunoğlu. 2020. “Disenchantmentwith Market Society: Alternative Life Experi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44(6):5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