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6日/医麦客 eMedClub/--
据IMS Health的市场数据(Nat Rev Drug Discov. 2014. doi: 10.1038/nrd4255.),2013年新型抗体销售额为5.01亿美元(主要是抗体偶联药物),2017年将增长至21.1亿美元(主要是抗体偶联药物、工程化抗体),2021年将增长至56.7亿美元(主要是抗体偶联药物、工程化抗体、多靶点抗体)。
目前,经美国FDA批准的抗体治疗剂已超过70个。此外,数百个抗体治疗剂正处在临床验证阶段。虽然抗体材料已被证实对多种疾病有效,但多数经FDA批准的单克隆抗体(mAbs)仅用于治疗癌症和免疫性疾病。
这类完整抗体分子的尺寸相对较
大,导致组织可及性和穿透力低,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体积较小抗体和可设计的抗体突变体已经成为全尺寸单克隆抗体的替代选择。
作为替代品,纳米抗体较单克隆抗体具有特殊的优势,包括更小的尺寸,可接近的抗原表位数量多,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稳定性较强。
纳米抗体(或称单域抗体)
,最早是由比利时科学家 Hamers 等1993 年在自然杂志中首次报道,在骆驼和羊驼外周血液中存在一种天然缺失轻链的抗体,这种独特的抗体的可变区片段,只有一个重链可变区(VHH)和两个常规的CH2与CH3区,分子量只有12~15kDa,仅有正常抗体的十分之一,这个可变区同样可与抗原结合,是目前已知可结合目标抗原的最小单位。因此纳米抗体可兼具小分子和生物制剂类药的优势。
纳米抗体同样含有3个CDR,其中CDR3对亲和力起到主要作用。与人抗体VH相比,CDR3更长,可以形成凸环结构,能够深入抗原内部更好的结合抗原,因而亲和力更高。此外,VHH的FR2的疏水残基被亲水残基取代,水溶性更好,不易形成聚集体。
与普通抗体相比,纳米抗体分子量小,结构简单,易于进行基因改造,体积小,抗原特异性好,组织穿透力强,稳定性高。
科学家总结出
纳米抗体两高两低的特点:
高亲和力、高特异性和低毒性、低免疫原性(尽管非人源,但免疫原性很低)
。这些特点使得它更适合某些疾病,例如自身免疫病、癌症、血液疾病等,在这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纳米抗体的特殊结构特征,使得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首先纳米抗体结构简单,可以利用大肠杆菌和酵母进行高效表达。其次,由于是单域抗体,很容易与其他分子偶联,如连接放射性同位素、连接毒素制备Immunotoxin等。另外,适合作为胞内抗体表达,即Intrabody,可以靶向胞内乃至核内蛋白。例如Chromobody是一种特殊的胞内抗体,结构为纳米抗体与荧光蛋白融合,从而可以用于监测胞内生化过程。
纳米抗体近年来发展迅速,自从1993年首次发现重链抗体,其抗原结合域纳米抗体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关于纳米抗体的研究文献呈指数增加。
2015年,专注于开发纳米抗体技术的公司Ablynx与诺和诺德(Novo Nordisk)达成一项涉及金额总计4亿美元的全球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合作开发多特异性纳米抗体(nanobody)药物。该公司研发的纳米抗体也已分别获得FDA和EMA的孤儿药认定,FDA还给予了快速审评通道支持。随后获得的三期临床试验数据证明纳米抗体药物具备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了在抗体药物领域的突破,纳米抗体还在CART细胞治疗药物个性化治疗在临床的应用得到了医药巨头的极大重视,为治愈率提高、治疗成本降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以纳米抗体为代表的新型抗体药物时代,医麦客联合深圳普瑞金生物药业将于 2018 年 5月26日,在深圳市召开
“
2018首届国际新型抗体药物发展高峰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