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农投资
关注神农投资,关注阳光私募基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生资本论  ·  中央高层开年罕见表态,力度强烈前所未有 ·  16 小时前  
Rimonci  ·  《枯荣书》-致立春后的2025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神农投资

【极品投资】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指数型思维”

神农投资  · 公众号  · 投资  · 2019-06-23 08:55

正文

做极品投资,与伟大的企业家同行,向伟大的时代致敬!



作者|墨多先生

来源|墨多先生(ID:mrmoduo)



人与人的差距,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是因为天赋还是努力?选择还是运气?基因还是能力?这些答案仿佛都对。


然而问题在于,当你面对的是一个原本能力相当,出身不比你优越,天赋也并不过人,机遇也少于你的人时,为什么如今 的成就却高于你10倍,甚至几十倍呢?


这个疑惑一直伴随我很久,直到前日,我终于从一个老朋友身上找到了答案。


他是我北大的同学,年长我几岁,却与我同级,因为是退役士兵考的研。


用他的话说,他出身湖南一农村,无论天赋还是成长背景,都与优越二字无缘,甚至放到人堆里都难以被发现。


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懂得 “顺势而为”


他从不安于现状,一直在寻求改变。这并非意味着他情商高,相反,他不苟言谈,即使在创业过程中,也从不有意识地进行任何主动社交。


坦白讲,在他刚创业那会儿,周围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压根儿并不认为他能做到多大,也不觉得他有什么超出常人的能力。


可直到前天,我和他进行了3个小时的谈话后,才发现我俩之间的差距,已不是10倍而已。



首先,这种差距体现在了事业的格局上。


他如今操盘了一个年入现金几亿的公司,利润率竟也高达50%以上(别乱想,这绝对是个阳光生意),关键五六百人的规模却没拿过一毛钱投资。更让人羡慕的是他还有大把时间,至少看上去很“闲”。


其次,如果说单纯是事业做的大,我认为没什么好探讨的,因为有钱的企业家多了去,屌丝逆袭的故事也到处是。


真正让我震撼,甚至产生一丝焦虑的,不是他的刻苦与能力,而是他甩我十条街的思维格局。


换句话说,我的成长路径是“线性的”,而他的成长路径是“指数级的”。


之前我还一直在想,同样是读一所学校,在一个教室,认识的都是同一批人,而且他未必有我“聪明”,为何他能积攒更多的势能?


如今我才顿悟,所谓“1万个小时”背后的专注理论,只能帮助你在原有的赛道里比周围人强,但不能帮助你在平行竞争中取得“裂变式成长”。


比如这位同学刚刚创业的时候,我毕业先去做了广告设计,我每天刻苦努力工作超过12个小时,2年多的时间就积累了1万个小时,但收入也只不过是从四位数变成五位数。


与此同时,我的同学当时情况并不比我好,他成了家还要带娃,压力负担也比我大。他做的同样是广告,只不过他是在那时刚兴起的微博上,通过运营账号给人做广告,收入比我好不了多少。


但你要知道,趋势的力量从来不会在当下呈现,它一般会在未来的3~5年现形。


如今,我们 毕业7年,途中我换了3个领域,最后才扎根到现在行业。但他一直在被“内容风口”推着跑,于是乎,我俩之间被“天时”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放到今天已不是真理。


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就是“天时”,天时就是趋势,只有趋势才能带来最有爆发力、杀伤力以及指数级的增长。




01

真正能拉开人与人距离的,

是“指数型成长”。



不妨再来回答一个问题:10年后,你的身价可能是多少?


显然,这个问题很难预测,因为这其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判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什么时候它会发生。


不过,如果你真的尝试了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么多半的回答,很可能是基于你现在的能力和资源而判断的。


就好比你现在年薪10万,也许你会猜自己未来每年多赚10万,十年后兴许你每年就可以赚到110万。


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本身没有对错。


线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从自我认知而出发的思维模式,比如在生活、工作中,倘若你想要做大10%,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换得。


反之,如果你想要做大10倍、甚至100倍,那你就不得不摆脱这种线性成长,让自己重新思考,跳入一种叫做“指数型”的成长模式。


那究竟什么叫做「指数型成长」呢?


举个例子。假设你正走在一条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迈出1米的距离,你走了6步,也就前进了6米,然后你再走24步,那么就离原点有30米的距离。你很容易知道这30步能把你带到多远,这就是简单地线性成长。


但是现在,请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可以将自己的每一步都扩大一倍距离(无论这在科学上是否成立),当你走了6步时,实际上你已经走了32米(1、2、4、8、16、32)。而当你走完全部的30步时,你猜自己走了多远?


答案是10亿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你绕地球走了26圈!




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线性成长是有局限的,因为单靠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努力,迟早会遇到天花板。


而指数型成长是爆发性的,它会拉着你把你拖到自己都无法想象的距离。


这个道理很简单,可一个人若想获得指数型成长,首先要做到的是“顺势而为”。





02

所谓“顺势而为”,

就是在确定的大方向里找概率。



记得若干年前,我做了一个针对特定人群的在线培训产品,试运营了一段时间后,感觉用户黏度和利润都不错,所以就想要复制。


于是,我兴奋地找到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完整地阐述了我的这个创业想法。


没想到,还没等我说完,他就硬插了一句话:“这事情的市场潜力太小,没有想象空间。如果你真有兴趣,可以做成‘小而美’,但没有投资会感兴趣的。”


起初我认为这朋友真特么不够意思,可后来,当我冷静思考,才发觉了很多之前自己都未曾考虑到的问题。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与投资一样,若想获得超预期的回报,重点并不在于我们能力有多少、把事情做的有多好,而在于你是否真的懂得“借势用力”。


这就好比有一次,雷军对傅盛说:“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无法穿越平台的优势;而平台的能量再大,也无法抵挡趋势的力量。



就如我的那位同学,当他回过头来总结自己的成功时,从来不会谈自己的能力,而是把成功的“运气”归功于势,说自己擅长的是利用并适应那些已形成的“势”。


比方说他早期创业做内容,微博火他就做微博,微信火了他就做微信,如今抖音、快手、小红书火了,他就去做短视频。


在他看来,自己团队能力再大,也比不过平台花几十亿上百亿去砸一件事情,他总结自己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找到平台崛起的机会,然后跟着趋势一起爆发式增长。


换到个人角度,这让我想起之前很多读者给我的留言: 究竟是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还是先“混”进一个好的行业去适应环境呢?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文章的意思,就很容易给出答案。


相对个人前途的“不可预见性”而言,增加自己成功概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就是我们先要跳到趋势中,然后利用大方向的确定性来抵抗自己小波动的不确定性。


这就像《孙子兵法》一书中所描述的一段话,“凡善战者,求之于势,不择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03

那些善于把握趋势的人,

他们的思维往往是“有限多元”。



前阵子,一位朋友聊天时说了一句话:


“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人自称是‘专家’,那他一定是在假装什么;如果你听他说别人‘业余’,那一定是某些人在看不起另一些人。”


这句话,我觉得既好笑又中肯。


因为在我个人看来,有些“专家”,往往就是那些告诉你这件事情不可能实现的人。


可趋势,往往具有不可测量的未知性。当你听到有些人惯用“绝对”、“一定”、“必然”这些词汇的时候,就要开始提高警觉。


从另一个角度说,那些真正能把握趋势的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会被单一的专业规则和思考方式所限


我管它称之为“有限多元”,即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规则,但又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专注。


比如腾讯这家公司,之前有篇文章《腾讯没有梦想》,指出腾讯早已不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成了一家投资公司。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表象,一叶障目而已。


目前的互联网巨头,没有一家是不做投资的。投资的意义不只是增加股价,更是一种填补自己生态短板的手段。


所以,腾讯本质上还是一家靠科技产品驱动的公司,虽然它也需要通过投资布局生态,但你从没见过腾讯投身过重工业、制造业或者房地产吧?


因此,“顺势而为”意味着不能被过去经验束缚、被已有资源裹挟,而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有限多元”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先确定一条赛道,然后不断地切换分道线路。


只有这样,你才能实现“弯道超车”,真正与别人甩开差距。



再比如,我大学时学的是工业设计,很多和我同专业的人理想都是造汽车,所以经常会琢磨着未来能靠设计汽车实现抱负。


就在这群人里,我有个同学,他家境不太好,所以天天还想着怎么靠课外时间赚点小钱。


有一次,他在校门口看到一则驾校的招聘广告,于是欢天喜地跑回宿舍说自己萌生了个赚钱的好主意,结果没人搭理他。


后来,他自己联系上了一个驾校,说可以帮助他们在大学里招生,条件是每个人头返10%的回扣,并且由于学生没啥钱,所以通过他介绍的学员还要打85折。


如果事情放到今天,很难说有几个驾校愿意跟一个小屁孩合作。


可我上学那会儿,家庭购车刚开始普及,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了,汽车价格也下降了,导致了一大波的学车潮。


再者,由于大学生在校时间很闲,而且开车还属于个技能,对找工作是加分项,所以大学生考驾照便成了个新兴起的小风口。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这个同学通过帮驾校招生,不到一年时间赚足了100万,依靠的方式仅仅是在宿舍门口贴小传单,于是很快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小土豪”。


后来,这个同学又干了两年,风口也过去了,他拿着自己挣的钱,跑到德国一所设计学院读了个研究生,回来摇身一变,成了大众汽车的设计总监。


而其它像我一样空有抱负的人呢?99%自打毕业就转了行。


所以,回过头来看,我这同学的成功并不是他有多大的能力,而是他刚好借助了东风,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从来不会被单一的规则和思考方式所限。


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 “有限多元” 的思维。





04

机会从来不会自己消失,

错过是因为缺少改变的勇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