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邹春霞 摄影 | 黄亮 编辑 | 张伟
今年是史明德担任中国驻德大使的第5个年头。
早先曾在民主德国使馆留学生班学习,并先后在驻民主德国使馆、驻德国使馆工作多年的他,2012年起担任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担任驻德大使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先后访问德国。
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还注意到,今年中国将举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德国汉堡将举办G20峰会,中德两国之间将有更多互动。另外,即将举行的德国大选也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
关于中德之间的故事、中德关系的走向,可以聊的实在太多。在3月8日的专访中,史明德对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一一道来。
政知局: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近日接受采访说,中国领导人传递出支持自由贸易、构建公平贸易环境的信号,但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认为,中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益上升。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史明德:实际上,他们对我们有很多误解,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并不是非常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开放的大门是越来越大,开放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就拿德国来讲,它在中国的投资已经达到700多亿美元(30多年来投资总额)。德国三大汽车厂,就拿大众为例,去年在中国的生产量为340万辆,占它全球生产量的三分之一,奔驰、宝马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产量在中国,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让它进来,本身就是很开放。今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的措施,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建立11个自贸区,这些步伐他们视而不见,只是把他最关心的一两个拿出来以偏概全。
德国工业革命将近200年了,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开放度比我们大。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没到他们的程度,我们是越来越开放,但是他们开放的门越来越小了,尤其是对中国的投资。我们的企业去年就发生并购不被允许,或者并购谈判由于德国政府的干预中止,以前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担心德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对两国的经贸合作是不利的。
政知局:之前我们对外国企业有很多优惠政策。
史明德:对,他们还说我们歧视他们,实际上有误解。过去吸引外资,给了外资更多优惠条件,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企业受到不公平待遇。现在是国民待遇,不管是外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都一视同仁,我们企业的地位、待遇提高,跟它平等了,它就觉得不平等。德国企业也要适应中国变化,按市场规律办事。
政知局:您最近在德国媒体上写了好几篇文章,反对贸易保护,希望中德携手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特朗普上台后,大家对贸易保护也有担心。
史明德:我们觉得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进程,而且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所以中国、德国都是要推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像杭州的G20、汉堡的G20,我们都希望更多的开放,而不是更多的关闭,要合作而不是对抗。美国新总统上台后,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政策取向是什么,全球范围内逆全球化的潮流、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越来越深。
政知局: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共遭遇27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17起“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案件,涉案金额高达139.8亿美元,数量和金额达到历史新高。您怎么看?
史明德:中国的发展很迅速,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国、最大的出口国,而且我们已经是全世界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你越发展,摩擦就会越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贸易,就没有摩擦。我们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我们跟他的纠纷金额加起来不足整个贸易金额的2%。所以不要看到一两个摩擦,就觉得出了很大的问题。应该正面地看贸易摩擦,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摩擦。我们都是WTO的成员,要遵守国际规则,出现分歧首先是谈判,有些进行双边谈判就能达成妥协,比如光伏。
我们反对不遵守国际规则,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当时,所有的成员国说,15年以后不能再对中国进行“双反”了。我们都要遵守国际契约,要守政治信用,既然承诺了就要兑现。
政知局:特朗普上台之后,希望抛开WTO引入新的规则,这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史明德:特朗普上台之后,以前谈的都不认账,考虑的首先是美国优先,不要多边体制,要双边谈判,一个一个地各个击破,采取对美国最有利的方式。我们还是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多边机构要得到尊重。此前,我们在APEC上提出亚太自贸区的谈判,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我们跟很多国家都在进行自贸区合作,所有的国家都认为这对它们有好处,都希望搭上中国增长的顺风车。
利益还是最重要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会长久,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美国政策变化了,反衬了我们的正确性。现在美国、西方成了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倒是成了确定的因素、稳定的因素,因此,这样的主张获得诸多支持。
政知局:德国比较早地加入了“一带一路”,能不能请您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史明德:欧洲国家中,德国是最先表态支持的。亚投行57个创始国家中,德国是域外国家出资最多的,担任亚投行副行长。这几年里,德国智库对“一带一路”进行了深入研究,德国舆论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德国经济界开了一系列的“一带一路”研讨会,我作报告一年将近50场,将近三分之一都是讲“一带一路”以及与之相关的。
“一带一路”将给欧洲国家提供无限的商机,中德在去年政府磋商里已经达成一致,开展第三方合作,两国将共同参与在第三国的项目。中德两国外交部已经签订了在阿富汗进行合作的项目,主要是矿业、救灾、减灾方面的合作,其他领域还会扩大。
政知局:我们注意到,最近外媒报道,欧盟委员会正在对“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进行调查。
史明德:我们同中东欧国家建立了“1+16”的领导人会晤机制,匈塞铁路是我们跟中东欧国家开展的基础设施合作。实际上,我们非常清楚,第一,我们的合作是基于双方的需要;第二,我们在中东欧的合作完全符合欧盟的标准;第三,我们也欢迎欧盟参与合作。
他们就担心我们去了后把欧盟的标准降低。欧盟里还有些国家有疑虑,觉得中东欧是欧洲的势力范围,是欧盟的市场,中国人跑去挖了他们的墙角,这都是偏见。合作,我们都是互利共赢。
我们是按照欧盟标准,我们经得起调查。
政知局:还有关于恐袭的问题,我看到德国政府最近发布消息称,极端伊斯兰主义者增长迅速,每天收到的恐袭线索也很多。
史明德:恐袭事件威胁着欧洲各个国家。原来欧洲国家是安全的绿洲,现在法国、比利时、德国都未能幸免,说明恐怖主义威胁是整个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
政知局:德国在难民问题处理上是被外界称赞的,有人道主义精神,但也有声音说,德国是在替美国背锅。
史明德:那倒不是。难民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东的战乱、动乱,美国推行民主化,欧洲跟着美国一起干,像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等战乱,都是如此。
德国这么做有它的道理。第一,从道义上,它想显示人道主义、保护人权的态度;第二,从过去的历史看,德国迫害过少数民族,对被迫害人有同情心;第三,战后德国大片领土被割让给其他国家,这些领域上生活的德国人被赶到现在的领土上,现在四个德国人可能有一个就是战后的难民。自身的经历使他们对难民的态度跟其他国家不一样。
德国说接受难民,想做一个榜样,但没想到,只有它一个国家接受这么多。这么多难民,对它的社会、宗教、经济、治安形成重大的冲击,在国内就引起一场关于难民政策的大争论和大讨论,现在还在进行。后来有人说,这是默克尔犯的最大的错误,实际上,当时有特殊的情况。难民问题将是长期困扰欧洲各个国家的大问题。
政知局:这会影响默克尔的大选结果吗?
史明德:默克尔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难民问题,在实际政策中德国也在纠偏。默克尔说了,2015年的事情不会再在德国发生了,德国已经采取更多措施。
校对 | 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