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一直看中了同一条街上,五十米远的一个院子,看中了就老惦记的那种。
老父亲在的时候,一直挡着不让买,因为买了没用,也用不着。
父亲过世几年后,老妈又提起此事,而且当时的主人捎话过来,愿意卖。
我妈那心头的草一下子就被拨了起来,电话上跟我说想要那个院子。
抽了个周末休息的时间,叫上两个中人(也就是见证人),再加一个写立字据的文书,就把产权交接了过来。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随着农村年轻人的离开,老龄化的到来,那个院子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升值的可能。
但正如我常说的,价值是主观的。升值不升值另说,我妈想要,买下来开心,那就是它的价值。
只不过我妈这一辈子生活的我爸的「管理」之下,没有收入没有经济大权,也没有话语权。过得实在有些委屈,平时也舍不得给自己置办东西。
老爸意外离开,我痛苦了很长时间,不过倒是再也没有人拦着我妈了。
另外院子的价格也不算贵,我还能承受的起,媳妇也表示同意。
买下来之后,老太太果然很开心,现在每年都在院子里种玉米、南瓜和白菜。
每年都吃不了,但还是喜欢种。小时候挨过饿,对花花草草没兴趣,就是种粮食最开心。
夏天回去,高墙外面看不见,一开打院子门,嚯~,
满院子的玉米小树林。
自己吃不完就送朋友,普遍反馈说好吃,南瓜和白菜都好吃,口感好味道也甜。
别的农村我不清楚,但我的老家,除了过年过节回去能碰到同时返乡的年轻人,平时我回去基本上是看不到的。
老年人居多,而且在城里安家的年轻人一般都会把老人接过去。
这个院子升值是不可能升值了,既不靠主干道,也没有稀奇的资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除了买袭来让我妈开心,没其他作用。
所以今天看到农业农村部的表态,严禁城里人利用农村宅基地建别墅会馆,我就想起了给我妈买院子这事。
其中「不能以各种名义强制农民退出宅基地,强迫农民“上楼”」,这个我认为没有问题,任何强制都不应该被肯定。
但「严格禁止城里人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这个也许有一定讨论的空间。
因为建个别墅大院,私人会馆,不是几万十几万能搞定的。
钱如果不是大风刮来的,这样的投资一定是需要全盘考虑一下才会进行。
能不能一定赚钱先不说,如果是农民自己愿意出让或者出租自己的宅基地,来发展一些其他可能的旅游、高端农家乐等服务,我认为也未尝不可。
一般明眼人根本就不会考虑,但如果有的地方确实有这样的资源,农村人口流出,老龄化加剧,城里人愿意投资建别墅会馆,周末带朋友家人来这里消费也好,炫耀也罢。
这事儿,怎么看都是好事,找不到受害者,还给多方带来了利益。
说农民一定是弱势群体,一定短视,一定会被城里人忽悠?
我觉得这涉嫌逆向歧视人家了,都 21 世纪了,人家有人家的盘算,家里年轻人都去城里工作落户了,宅基地好几处,空着闲置起来,不充分利用,就跟北上广深的耕地一样。
看着是保护了耕地红线,非常的给力,确保了所谓的粮食安全。
实际上呢,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浪费了城市大号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农村宅基地,特别是那些可以多用途开发的农村宅基地,面临的是同样的情况。
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心是好心,强迫农民「上楼」当然不对,但严令禁止可以自愿达成的交易,貌似也让农民失去了改善的机会。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未来农村永远是回不去的农村。
大多数农村的凋零和衰落不可避免,但我还是希望有机会变得更好的话,应该给农民自己选择的机会。
2021年02月22日
——————
题图:
Egon Schiele,Little Tree
上一篇:
自律很难,但总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