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全链路设计”之前,必须稍微说几句另一个词——“全栈”。
“全栈”的概念在最近几年非常流行。追求扁平高效和极致的互联网有着越来越快的更新节奏,让我们越来越不能忍受高昂的沟通成本、繁复的工作流程和不同岗位之间的隔阂。
最早的互联网人大概就是“全栈”的,他们自己做开发、做设计、做运营推广。但是,随着产品越来越庞大,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做产品的方式也愈发趋于精细化。在大公司,一个需求的实现,有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前后端工程师、测试、用户研究等多个岗位共同支持。
精细化的好处是什么?
是术业有专攻,专人做专事,可以把产品打磨地更细致;是团队组件化管理,职责和目标分明;是为大公司这台机器打造高规格化的“螺丝钉”,当其中一个零件出了问题时,轻松更换。
当然,这些好处的代价,就是层层递进的沟通成本。以及对个人能力的限制。但不管怎么说,存在即合理,当大家都这么做时,必定是利大于弊。
扯远了。
我第一次听到
“全链路设计”
这个词是在今年初的年会上。不过,在提出具体名词之前,工作内容上其实已经有所体现。
一年前,我的工作内容集中在某一块具体的产品线上。比如搜索业务,日常工作主要是处理各个业务方的需求:手机行业运营说我们要在搜索里透个参数,帮助用户对比;用研同学说要在搜索里发放问卷,搜集用户反馈;客户端产品经理说要做更多导购内容......总而言之,横向产品设计师的工作更多是“实现需求”,进一步还可以制定产品线规范(帮助需求更好地融合)等等。
这样做的问题是什么?是我对上下游业务背景及后续反馈都非常不了解。食品行业说要发放优惠券,那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基于什么样的市场背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竞争或商业目标?
这些信息在做需求的过程中层层过滤,到设计师手上的时候已经具像化为一个最直观的需求——做一个组件,一个功能,写几个字。
即便是针对某个具体行业的设计师,他也许清楚地知道上游发生了什么,但同样很难搞清楚呈现时的种种困难和障碍究竟来自哪里。因为他对横向产品和下游流程没办法都了解到。
这就是与“全链路设计”相对的“单链路设计”存在的问题。
所以所谓“全链路”,“全”并非是指事事亲为,什么事情都要参与,而是从自己所在的立场上,向周围各跨一步的工作方式。
就像“全栈”往往指的是技能上的集合,常说的开发、设计、产品、运营一手抓。“全链路”则更侧重于业务层面,不只了解自己负责的,更要了解前因后果。
“全链路设计”有怎样的需要,会带来怎样的好处呢?我说说自己的理解。
先说说对个人的要求。
一、更宏观的专业视野
工作之后,很多人的焦虑都来源于“精耕细作”。尤其在大公司,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很容易让人忽视整个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让人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小。“全链路设计”对个人最大的要求,就是更广阔的视野。
以我自己“交互设计师”为例,平时也经常被朋友问到,究竟什么样的工作属于“交互设计”范畴?
除了最基本的放按钮、摆组件,写文案算不算?文字的颜色算不算?需求背后的商业目标制定能否参与?运营计划听不听?技术方案讨论?
答案很简单,只要是为了能够把产品做的更好的,都算。
在团队,设计师更像是粘合剂,能够把苍白的文字、数字变成直观的设计稿,能够连接各个不同的岗位。这也要求你对产品的前因后果都有所了解。
甚至,有经验、有想法的设计师可以和运营、产品深度合作,一起去制定商业计划和产品需求。更有厉害的设计师直接产出整套的产品方案和运营计划,推动运营和产品经理去落地执行。
互联网行业发展太快,技能和专业随时都会被刷新。能够沉淀下来的,是一些通用的处事方法,以及相对稳定的行业、商业本身。(比如过十年也许大家都不玩手机了,但是衣服鞋子制造生产本身不容易有太颠覆的变化)。
二、对复杂信息、领域的整合能力
设计稿画的好不好,规范用的溜不溜,早已经不是对资深交互设计师的要求了。设计师之间的竞争更多发生在对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上。如果你一味只会画需求界面,能带来的价值可能会非常有限。(当然基本功还是要练好的)
拥有了更宏观的视野和工作范围后,你所接触的信息也会呈指数增长。
以前做规范的时候,写的都是这个某某组件尺寸如何,点击后会有什么效果,最多写多少个字之类的“容器规范”。而现在,开始从业务的角度去指定产品规范:哪些组件的功能是为了提升转化率?建议运营填写什么样的内容?导购文案有什么要求等等。
以前做设计,更像是搭台子,反正容器做好,里面放什么交给运营和产品,我不管也管不着。而现在,我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去沟通“内容”。容器,反而没有这么重要了。
除了整合,还需要学会借力。
了解整个链路的“玩法”后,必须要清楚地知道每个环节大家想要的是什么。行业运营想要的可能是最直观的成交额,产品经理想要的可能是转化率和横向需求整合效果,工程师则追求做事的效率和组件化程度。
其实这些诉求看起来是某个岗位特有的 KPI,但对用户、对产品本身来说,每一个都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提高转化率,如何从运营选品上作出选择?如何向用户描述贵的商品好在哪儿?所使用的组件能否帮助开发提高效率?这都是需要考虑的。同一件事,对不同人用不同的说辞,最终达到一个整体性的目标,就是所谓“资源整合”和“借力”。
再说说对团队和产品的好处。
一、场景与场景的联结更佳紧密
去年一年我都在做纯前台客户端的表达,也就是用户使用产品时看到的那些界面。但事实上,对电商体系而言,
一件商品到用户手上,经过的流程中有80%以上都是用户不可见的
。所以只做前台表达,其实只参与了商业中的一小部分。背后那些仓储、物流、供应链都是你所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