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山东大学
你好,这里是山东大学官方公众平台。新鲜校园资讯、权威热点新闻、重要讲座通知、贴心生活服务……关于山东大学,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关注我们,更多惊喜等你发现!凡我在处,便是山大。有你在时,那便是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浙江大学  ·  剑哥的这门课,有什么独门秘笈? ·  6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榜样力量 | ... ·  1 周前  
BNU统计  ·  学业辅导|期末“学习帮”第2次预约开启 ·  5 天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笔”墨生香,独家“记”忆|武汉大学第五届最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山东大学

对话 | 山大的记录者们,节日快乐!

山东大学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6-11-08 23:51

正文

校园媒体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不仅仅是因为校园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因为我们周围的同学身在其中。当我们阅读新闻时看见熟悉的名字出现在图文作者一栏里,当我们在活动现场看见熟识的身影扛着相机四处拍摄,我们在想什么?我们又在谈论些什么?是偶然拨动你心弦的一期推送?是及时准确的新闻?还是一张你认为不够完美的抓拍?


当我们谈论校媒时,

   我们在谈些什么?



2016年11月8日是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个为新闻工作者而设的节日里,大山和姗姗走近山大校园媒体,采访各组织学生负责人。也许大山和姗姗可以告诉你,谈论校媒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担当



来自国际教育学院的14级本科生陈钦强是山大文化网的负责人,山大文化网是全国高校首家文化专题网站,也是山东大学唯一的官方文化网站和文化建设工作网络平台。


相较于加入山大文化网前的自己,他认为成为学生记者给他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由一个新闻接受者变成了一个新闻发掘者,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他对姗姗说,在接触校媒之前,并不太了解山大的文化,比如山大的代表色为什么是“山大红”;山大的校门又有什么文化内涵等等,而在加入山大文化网之后,这些问题都有了解答。


而随着角色的变化,陈钦强认为自己也承担起了一份责任:“校媒作为校级媒体平台,面向的是校内广大师生,同时也面向着整个社会,校媒的责任也就更大,要求更高。”


不仅如此,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交媒体成为大学师生的主要社交平台,同学们更容易知晓社会和学校发生的时事与产生的热点,校园媒体作为宣传平台自然会成为大家关注的一方。不同于同学们所想象的学生记者的清闲,他说:“作为校媒的工作者更应明白校媒的重要性,更应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对于陈钦强来说,这些责任与义务落实到具体实践上来,需要学生记者们立足校园时事,关注发生在山大老师、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用文字、影像记录山大故事,弘扬山大文化,传承山大人特有的山大精神。


末了他又认真地补上一句:“最重要的还是多一份理性,少一点冲动;多一份责任,少一点懈怠;多一份反思,少一点盲从。”


坚守



政管学院的于晴是山大视点学生记者团团长,山东大学新闻网——山大视点网站是广大师生和校外各界受众关注、了解、阅读、获取山大最新信息的平台,也是山大了解世界的眼睛,是世界了解山大的窗口;是学校重大新闻在第一时间传播到海内外的辐射地,也是“让山大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山大”的主渠道。


于晴认为校媒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在去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期间,视点有三十四位学生记者参与了大会的宣传报道志愿工作,采访了多位学者大咖,其中视点学生记者为一位美国史学家代笔完成的山大日记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大一就成为学生记者的于晴来说,大学生活似乎不存在“做校媒前”的阶段,而她也早就习惯了学生记者工作的忙碌与紧张,只是有时仍会感到压力巨大,工作一波一波地向她涌来,然而于晴也表示青年人本就不该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


一年365天,视点办公室每天都有学生记者在值班编稿,即使是寒暑假也有人默默坚守在岗位上。各种活动的欢乐散去之后,视点的记者们仍在办公室里加班。而其中有很多同学都和于晴一样,虽然不是新闻专业,但凭着一腔热血,一句愿意,一种热爱,不断学习,在新闻这条注定辛劳的路上一直坚持。于晴动情地说:“这种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的感觉正是我喜欢校媒的地方,感谢在视点遇到的可爱的人儿和他们带给我的无数感动,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永远互相支持。”


责任



每个星期,宿舍楼门口的桌子或者是宿管阿姨办公的桌子上就会出现一沓厚厚的报纸。在这个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纸媒普遍衰落的时代,《山东大学报》作为山东大学的一份校级报纸却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这次,姗姗采访到了校报负责人山大法学院14级应央央。


“校报属于山东大学党委机关报,这就意味着它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等。同时,校报还承担着一个文化宣传的作用,校报的第二、三版都是与学术、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姗姗问到校报在学校的作用时,应央央这样回答到。 她还谈到:“正因为校报在学校这样的地位,所以我们对稿子的质量和写作的严谨性要求很高,每次写文章之前都很有压力。压力不仅来自于编辑老师的要求,也来自于对校报质量的责任。喜欢和编辑老师以及优秀的记者一起交流分析文章,会让我在感觉写作上没有突破时找到新的灵感。”


除了这些,应央央还向姗姗谈了加入校媒,成为一个媒体人后的感想:“以前会觉得校园媒体是为学生发声的,但后来发现问题不是简单的二元论。以前会觉得诙谐逗趣的文字很吸引我,加入校报后发现看似平淡克制的文字下面反而潜藏着更为惊人的能量。校媒是一群有着有限能量和有限时间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们在条条框框里寻找媒体的价值。有的人走了,有的人留下,来来往往,但关于媒体关于新闻事实的探索却永远不会结束。”


最后,当姗姗问起对校媒在学校中作用的看法时,她说:“不同的校媒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各自的独特作用。所以,没必要去追求所谓共有的作用。每家校媒需要做的是在它的作用范围内,以媒体人的职业态度尽可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当然,创新精神也很重要。”


全面



来自历史文化学院的霍山怡是山东大学广播电视台的学生负责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电视工作经验,在弘扬主旋律,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媒体人,”霍山怡说,“对校园热点事件比较敏感,也更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热点事件。”不仅如此,校媒也会针对各种各样校园的活动进行报道,例如迎新、军训等,更要关注学校动态,为师生们还原一个个全面完整,又生动活泼的事件。


霍山怡认为校媒的受众不仅局限于学生群体,也涉及到教师群体。一方面通过校媒对学生活动的报道,可以使老师、领导知道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改善现存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校媒通过报道大型活动也可以让学生知晓学校的动态,更为了解和理解学校的工作。然而她也略有遗憾地表示:“目前山大校媒的影响力还是有限。”


“最喜欢的是在校媒工作可以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例如各个学院的迎新晚会。”她笑着对姗姗说。笑过之后,她也认真地表示在工作中可以结识其他媒体的记者,并从中学到了许多。


热情



接到姗姗采访邀请时,广播台负责人秦慧颖爽快地答应了。说起广播台,本来有些拘束的她立马轻快了起来。在她看来,尽管存在传播速度与时间上的限制, “但是有声音陪着你,再冷也就不会那么孤寂了。”成为媒体人后的身份转化,让她从漠不关心变为更能体谅校媒的难处。既要发掘身边的有趣的事,还要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要把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大家。“工作量大,还更要仔细,很不容易的。”而她在看待校园事件时,从看客到参与者、传播者,更多会考虑到做好良性舆论导向。谈到校媒的定位,她清晰地认识到,校媒更贴近校园的。比起国家大事,同学们更关心的还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事,因此节目会更贴近学生生活,比如双十一期间的告白节目。对于同行,她也坦诚地承认各媒体组织之间存在竞争,互相学习等复杂关系。“我们一直想着偷偷学点技术,挖点大神什么的。”她开玩笑地说道。


秦慧颖告诉姗姗,广播台中,有着许多优秀的人。他们工作认真细致,有的有想法有执行力,还有的能制作出特别高水平的节目,写稿与播音俱佳。“在电台的这两年多,真的学到很多。”当然,也会有着令人头疼的人事替换的烦恼。但一起为了喜爱的事情努力奋斗的日子总是很难忘的。


提到加入广播台的原因,微信对话框里跳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因为喜欢呀”,她认为,自己的声音从喇叭里传出去陪伴大家是很幸福的。 “大学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不想再错过啦。”热情,是支撑她走下去的原因,也是整个广播台不断发展的原因。


引领




当姗姗问起怎样看待学生在线作为一个校媒在学校中所起的作用时,学生在线总站长14级化学与化工学院谢梦雅回答到:简单来讲,我们的目标一个是引领,一个是服务,还有一个是育才。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力量来传播那些好的善的思想,也希望用我们的影响力引领校内的风尚和潮流,我们一直在做的是尽全力为全校的师生提供最大的便利,无论是从生活、学习还是精神层面,所以我们搞技术,做服务号,也开办公众号,我们的内容在尽量的去扩展。


在谈到校媒的作用时,谢梦雅说,她认为每一个校内媒体的目标大体都是一致的,都是引导或引领、服务和育人。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网络上的内容很丰富,可也掺杂着许多应该具备选择性获取的信息,然而大部分人有时是缺乏这种正确的选择的。社会的思想素质提高,大学生们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能给予这个群体正确引导的无疑是我们这些做校媒的。再者是服务和育人,社会生活服务的发展需求衍生出各种app,那么能填补校内需求的就只是校媒了。


谢梦雅还谈到了她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转变,最初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校媒,自己来判断对的和错的,但现在大多数时候是和所有人站在一起,尽量让自己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考虑,这样好不好,该不该,该怎么做。


挑战



郭智阳(左三)和新媒体中心在迎新晚会报道后合影


郭智阳是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的2014级本科生,同时也是山东大学新媒体中心的学生负责人。山东大学新媒体中心成立于2013年10月15日,经过3年来的运营,新媒体中心所运营的山东大学官方微博粉丝接近26万,官方微信粉丝数超过10万,QQ校园公众号也有4万多粉丝,如何运营好粉丝量如此庞大的微博、微信、QQ平台,郭智阳坦然这是一份挑战性十足的工作。


郭智阳介绍道,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新媒体建设和管理工作,为顺应移动互联潮流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其实早在2010年,山东大学的新媒体建设就已经开始了。“讲述山大故事,传承山大文化”是整个新媒体中心工作的内核,三年来,在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山大对话、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美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论坛等大型活动背后都有新媒体中心的身影,郭智阳说能与新媒体中心在这些活动背后共同战斗,一起见证山大的重要历史时刻,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源自“记者”这两个字的兴奋感


“十万加(微信阅读量)可以说是所有新媒体人的共同梦想。”郭智阳聊起了山大官微曾经策划过的一期创意图文《对不起,我要去山大了,别再找我了》,这篇推送阅读量超过十万加。一篇优秀的推送离不开对热点的敏感把握和高效率的创意转化,很幸运这些能力在新媒体中心得到了学习和锻炼。从机械工程学院转专业到了新闻传播学院,理工科背景的郭智阳对于每一篇文章的较高阅读量保持着一贯的理性,“毕竟面对着几十万的粉丝,不能输出自我感动式的内容。”


新媒体中心获得过不少荣誉,但比起荣誉郭智阳和新媒体中心更在意对粉丝的现实影响。郭智阳介绍道,校庆时的山大毛线墙活动,引来很多当时返校的山大老校友参与;语音栏目FM1901的每一次推送,微信后台都会有大量的留言;在微博上经常有想考山大的高中生来找官微寻求鼓励,感觉能通过新媒体中心真正为山大人和关心山大的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最令他开心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新媒体中心的工作也是如此,如何挖掘校园活动的新闻点,用创意有趣的方式来呈现是困扰郭智阳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内容同质化生产背景下众多高校新媒体运营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当我们谈论校媒时,

  我们在谈些什么?


我们所谈论的,是学生记者的无数个挑灯夜战,是一遍遍核对信息修改文案的细致与耐心,是一次次按下快门的专注,是策划活动的创意与执行力……


我们所谈论的,是校园媒体所面临的挑战,是大无畏的担当,是对岗位的坚守,是对校园文化的引领,是关注带来的责任,是新闻报道的全面,是对新闻事业的热情。


你们是记录者,你们记录着。感谢你们悉心描绘每一个细节的感动,也感谢你们留住每一瞬间的精彩。在这个属于记者的日子里,请允许大山和姗姗向山东大学全体新闻工作者们说一声节日快乐。愿你们坚定如初,不负前路。


当你谈论校媒时,你在谈些什么?

在留言区和大山分享一下吧~



/黄钰楚 陈婧之 陈绮彤

图来自受访者

编辑/张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