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致力于打造为兰州大学师生服务的线上平台,做有温度的校园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加国无忧  ·  QS最新排名! ... ·  3 天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趣味人格特质测试(武大卷)》 ·  3 天前  
BNU统计  ·  活动预告|寒假调研经验分享会 ·  4 天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帮推|钢琴奶奶来武大啦,还要讲《黑神话:悟空》?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榜样力量 | 光风霁月,朗月清风——专访感恩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获得者张霁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4-12-15 22:45

正文


人物简介:张霁,河北张家口人,中共预备党员,兰州大学2022级大气科学学院本科生。曾荣获本科生国家奖学金、兰州大学“优秀学生团干部”等五项学生荣誉;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省级二等奖等多项学科竞赛荣誉。


前言

天空化作幕布,风云星月是变幻的笔触,这是大自然给大气学子的谜题与礼物。一位名为张霁的大气少女,正追逐着星辰,解读大自然的谜题。


“我与大气科学很有缘分”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小时候的张霁在谈及梦想时,总会说自己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是科学家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要成为什么样的科学家呢?关于这些问题,张霁始终没有明确的想法,这个梦想也就被暂且搁置在了心中。直到高三,张霁偶然翻阅到一篇介绍我国著名气象学家曾庆存先生的文章,自此她便与大气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章中曾庆存先生以国需为己任,他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张霁的内心。她说:“在一切设备都落后的当时,如果将一些实际性问题摆在你面前,你或许会因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从中挑选简单的、易于出成果的,但是曾庆存先生却凭勇气与创新精神坚定地选择去挑战当时的世界难题” 。


数值天气预报理论奠基人曾庆存先生的这篇报道犹如一扇窗户,为张霁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使她对大气科学有了初步的认知。她认为大气科学融合了数学、物理及计算机等多门知识体系,不是一个纯理论的学科,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且在实际生活中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于是在填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这一专业。


“我需要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打下更扎实的知识基础,张霁报名参加了甘肃省大学生数学竞赛。“在备赛的过程中,我清晰地察觉到自己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她说,“而额外学习的一些知识,也有助于我对后续课程的理解。”怀揣着对知识的无限向往,她在竞赛中以出色的表现,一举夺得一等奖。


在谈及日常的学习方法时,张霁谦逊地表示,自己所采用的方法颇为简单,甚至有些笨拙:多做笔记。她将笔记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在课堂上记录,辅助注意力的集中和对知识点的即时掌握;另一部分则在课后进行系统的整理,从而确保所学知识条理化,便于对课程的加深理解,也利于后续的复习与回顾。在她看来,这两种笔记互为补充,有助于构起最终的完整的知识框架,进而更有逻辑性地理解知识。


(张霁的“合二为一”的笔记)


坚实根基,也藏匿于朵朵云间。张霁回忆起那日期末考试的观测情况:“我当时觉得是没有困难的,但那一天的云却出乎意料地变化飞快。”这并没有让她感到麻烦,反而进一步点燃了她对学科的热情。从那以后,张霁常常抬头仰望天空。研究大气科学让她得以与天空建立更为深入的联系。对她来说,日常观察天气,也是对基础知识的深化与实践。


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张霁立志要成为专业上的佼佼者,成为更好的自己。张霁认为,承担一定的学生工作可以锻炼与同学、老师的沟通技巧与交流能力,她说:“单枪匹马是不可能走得更长更远。”她深信,主动与同学合作,可共同实现卓越成就;积极与老师交流,有助于更早地确立个人发展方向。


大气科学院创新实验中心的那一段工作经历,是张霁接触科研的开始。她与另外两名同事负责了诸多工作,涵盖组织国创校创社会实践、四六级和国奖经验分享会等事项。虽然工作任务繁重,人力不足,但这让她的工作效率和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也是在这段时间,她有幸结识了进行科研项目的学姐,并作为成员参与项目,由此拉开了她参加科研项目的序幕。


二时,张霁主持了一项校创。作为负责人,她自然担起了数据收集与方法选择的重任。她以研究人类行为对高温干旱的干预为切入点,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数据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其发生的频率与程度。她回忆起第一次的不熟练说到:“项目的成果中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迫使我不得不回到起点,即数据下载,从头再来。在那段日子里,我也频繁地与老师交流,不断地寻求指导与帮助。”最后,她得到了一个相对成功的结果,为该项目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提到即将进行的国创项目时,她充满信心地表示:“通过校创,我对基本流程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心态上会变得更从容不迫”。


(张霁进行校创答辩)


“成长的同时,更多地认识社会”

回顾学习历程,张霁深感科研之路的轻松顺畅,离不开与导师的交流。大一时候,王闪闪老师就逐步引导着她走进了科研的殿堂。记忆里的王老师,始终保持着那份亲切与和善,她说:“老师不仅赋予我极高的情绪支持,还帮助我改正课题中的不妥,并始终关心我的社交,是亦师亦友的状态。”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在科研之路上越发自信,操作起来更是游刃有余。


面对学业上的重压,张霁从未有退却之念。在忙碌的间隙,她选择了漫步名胜古迹,游览河山之美,以此缓解压力。她兴奋地说:“在与自然的交流与接触中,我会情不自禁地放松下来,忘记学校里的焦虑与困扰。”她也计划在未来的闲暇时光,投身于徒步和骑行等户外活动,以此增强自身的体质。


(张霁在旅游沙地)


此外,阅读人文对张霁而言,是她与社会保持同步的良机。她意识到,日复一日与乏味的数据打交道,难以与社会构建更广泛的联系;而翻阅人文书籍,有助她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的纹理。她在书中汲取到新的领悟,在《悉达多》一书中,她再次体会到探索的真谛:不应以目的为追求。正如她所认为的,只有抛却功利之心,方能抵达知识的更高境界。


(张霁的读书笔记)


“不问值不值,只问想不想”

即便在成功主持了两次以气候变迁为核心的校园创新项目之后,张霁依然表示:“我在大三期间也会选择其他方向研究。”在她眼中,现阶段为个人的研究方向作出明确判断还尚早,现阶段更多的是一场探索之旅。她期望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发现并深挖自身潜藏的热爱与兴趣点,而这正是她希望能在大学期间得到的宝贵收获。


抉择深入研究气候还是气溶胶,在遥不可测的未来确实为时尚早,但张霁早已与心中规划好如何在现阶段进行有关方面的学习。她认为,气候是基于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课题,因此她以后将会更多的阅读有关文献;而气溶胶作为新兴研究领域,有关课程较少,自主学习与课外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未来,张霁将会把研究焦点集中在所在的黄河流域与西北地区,以沙尘为落脚点,更深入探究该区域的气候与气候。她表示:“在这个领域,虽已有了不少的参考材料,但仍有一些空白区域,这也提醒我必须更多地去运用创新思维,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及潜在的成因。”她也将付诸行动,践行昔日寄予自我的箴言:舍弃一切去做,不问值不值,只问想不想。


尾声

在采访结束后,张霁与记者满怀激情地分享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心怡理论的喜悦,她说:“就比如说,在我学习天呈现蓝色的原因,我被其中蕴含的复杂原理而深深吸引。”她觉得,在探索之路上,意外发掘了自己所钟爱的事物,又何尝不是激励她不断向前的动力源泉。





*图文来源于“信”与心愿网络文化工作室

编辑 | 黄文桥

校对 | 张峻袆

审核 | 丁家雪 薛莲

主编 | 常桐



向下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