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喻帅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类的疾病也越来越多,环境在改变,而人的生活水平却在不断下降,吃的好了,穿的暖了,医疗条件改善了,但人的病为何增多了?人为何会生病?生病和生气有什么关系?情绪真的会让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如何正确控制情绪,如何使自己不生气,少生气,人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近来读郝万山先生一书《不生气就不生病》,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是疾病,古有金炉炼丹,今有胚胎组织培养技术、克隆,都在寻找不生病的办法和处置手段。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何从自身条件上使自己更健康?中医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到了外来的风寒暑湿燥火以及具有传染性的疫疠邪气而发病,这是外因;二是由于饮食不当,性生活失调、跌扑刀枪虫兽所伤而发病,这是外因;三是由于体内产生喜怒忧思悲恐等情绪过激或负面情绪持续过久而发病,这是内因;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对外因和不内外因都得到了有效预防,唯独情绪过激和负性情绪持续过久而导致发病的内因愈演愈烈,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21世纪人类开始迈入“焦虑时代”,人类开始陷入房贷、车贷、医疗、保险、就业、孩子高考、养老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处置焦虑,克服不良情绪,防止因为心理情绪因素所导致疾病的产生、家庭失和、事业受挫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影响健康最主要的情绪过激,负面情绪过久,那么该怎样化解?
所谓情绪过激,往往是指生气、愤怒等情绪。郝万山在书中讲到“不生气就不生病,不做死就不会死”,这是个朴实的常识,只是人们在拥有健康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个常识。而在生病之后,焦虑紧张惶恐,更不去思考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心情好,病情就会减弱的道理很浅显,但做到却是非常的不容易。
“大医治未病”,在于情绪。
其实情绪的控制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心智的改变,是心的境界的提高。那么如何做到情绪控制?
第一方面是培养情绪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利萨·费德曼·巴瑞特提出情绪构建论,认为情绪不是与生俱来,不具有普遍性,情绪不是被激发,而是由个体创造出来,包括心理特征,文化背景以及灵活的大脑相互作用的结果。情绪能力高,显著的特征就是情绪词汇丰富。假设你只知道两个情绪词汇,“感觉棒极了”和“感觉糟糕透了”,无论你什么时候体验情绪,或者感知情绪,你都只能用这两个词汇来表达,这样就造成了情绪的单一化。相反如果能够对“棒极了”(快乐、满意、激动、放松、充满希望,欣喜若狂,鼓舞······)进行细化,能够对“糟糕”(生气、焦虑、悲伤、惆怅、恐惧、窘迫、愤怒、暴躁······)的感觉分为更多层次,那么在预测、分类时你的大脑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为你作出更加灵活、有用的反应,这就是所谓的“情绪粒度”。只有情绪粒度的提高,才能更好调整你的行为。情绪粒度更大,你对情绪的理解就会越多,看问题就会看得更广。在平时生活中要故意培养情绪,善于观察与人交流的面部表情和了解心理状态,使自己能够控制情绪。
第二方面是提高情绪的能力
,主要归结为三个要领:一是多读书,长见识,提升思想觉悟,多宽容,少计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远,正所谓“人+谷=俗;人+山=仙。”人站在谷里,高度不够看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人站在山顶,便会一览众山小,心胸自会开阔。想问题,不能只是看到表面,更要善于分析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计较的太多,负情绪就会增长的越快,心理底线便会不攻自破。有多少计较,你就有多少痛苦,总是觉得不公平,心理自会产生波澜。相反,格局大一点,烦恼就会少一点,有几分宽容就有几分快乐。
二是少贪欲,少抱怨。一切的烦恼多可以总结为贪和怨,抱怨你没有一个好的家庭出生,抱怨你薪资不足,抱怨上级不重用你等问题往往使生活充满了硝烟的气息。少一点贪欲,多一分勤恳,踏实一点心理就不会空虚,心里就会得到充实,排解贪欲。
三是要保持四种状态。就是专注状态、愉悦状态、放松状态和理智状态。做个有智慧的人,不做情绪化的人。心理学家提倡心理转换法来使自己走出困境,心理转换法可以有转移法和改变观念法。所谓转移法就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法”,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千万不可把自己陷入这个坑里爬不起来。改变观念法,就是换个角度想问题,往往会柳暗花明,峰会路转。佛经中讲到一位老婆婆,大女儿是卖鞋,小女儿卖伞的故事大家都熟知转变思想后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采取心理疏导法(心理咨询)的方法来使自己情绪改变。
管理调控意识情绪,消除负向情绪,增加正向情绪,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心灵美的体现,使人生的一种境界和艺术,是一种文化和智慧,是情商(情绪商数)高低的检验,也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莫让负情绪惹怒了你的生活!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认为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和关注我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
作者简介:喻帅,求智读书会2018级会员。欢迎关注“求智读书” ,读书以求智,可利家国民,坚持传递和分享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