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平话
平话,分享福州本地有趣的人、事、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最新最全的福州本地艺文演出资讯和艺文现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朱棣刚驾崩,太子就哭着从天牢放出一罪臣,结果 ...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十人九湿”,万病皆始于湿,试试这个小方子 ·  2 天前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者的2024】韩鼎:寻龙问古赞盛世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曹操手下名将如云,真正被重用的却只有四位,五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平话

番茄酱关福州人什么事?

平话  · 公众号  ·  · 2024-08-01 15: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番茄酱在福州的特别地位,虽然它在众多调味品中并不显眼,但在福州人的厨房里却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还提到了番茄酱的起源,它起源于福建的鱼酱,经过发展演变成为现在常见的番茄酱。文章还介绍了番茄酱与其他番茄制品的区别,以及福州人对番茄酱的喜爱背后的原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番茄酱在福州的地位

番茄酱在福州的厨房调味品中占据特殊地位,虽然存在感不强,但却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观点2: 番茄酱的起源

番茄酱起源于福建的鱼酱,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现在常见的番茄酱。

关键观点3: 福州人对番茄酱的喜爱的原因

福州人对番茄酱的喜爱不仅仅是口味偏好,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刻在基因里的记忆选择。番茄酱的酸甜口感和方便程度让它成为福州人餐桌上的必备品。

关键观点4: 番茄酱与其他番茄制品的区别

番茄酱、番茄沙司、番茄膏、番茄泥、番茄罐头等番茄制品在用途和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文章对这些名词进行了解释和科普。

关键观点5: 福州番茄与市售番茄酱的关系

由于气候原因,福州并不适合种植酸甜多汁的番茄,因此市售的番茄酱所使用的番茄大多生长于新疆。但福州作为全世界生产番茄酱灵感的发源地,食物发展的本身依着人们对土地的情意。


正文


就番茄酱吃


在福州众多的厨房调味品中,番茄酱是个存在感不强,却又不能被忽视的存在。


无论是家庭烹调,还是餐馆和烧烤,连吃饺子的蘸料,它也能掺一脚。


但看上去如此洋气的酱料,发源地却是来自福建?


•••

什么是福州人厨房里最常用的调味料?

虾油、老酒、红糟,风尘仆仆一路奔来,几乎是雷厉风行地攻占脑海。

虾油鲜香、老酒醇香、红糟滋味绵长,作为「闽菜三件套」,它们风格迥异,气味鲜明。

在众多调味品中,番茄酱暧昧模糊,以酸甜为主,伴随微弱的咸度,却又道不清是酸为辅,还是甜为辅。
但它又鲜活饱满,既可融进浓油赤酱,又可点缀麻辣鲜香,闯进福州的宴席、餐厅、烧烤摊……成为存在即合理的日常。
纵观闽菜体系,乍看之下,似乎没有番茄酱的一席之地,但却因它开罐即食的方便程度,于福州人的灶台之上,自成一套「糖醋体系」。
传统荔枝肉的酸甜,来自香醋和白糖,聪明的妈妈们常常把它替换成番茄酱,增色添香,从此不再为糖醋的比例而惆怅。
炸到酥脆的荔枝肉,紧实的肉质外,还有番茄酱的酸爽和甜香。
做一份糖醋排骨,搁一些番茄酱,炖一条糖醋鱼,也得淋入番茄酱。
似乎荤香饱足的肉类,覆上酸甜可口的酱汁,总有独特的气质。
因此,福州人脑海中的糖醋气息,除了生猛的香醋,番茄酱也早已站稳了脚步。
倘若没有天生好厨艺,随意下一盘饺子果腹,蘸一碟番茄酱代替陈醋,把味蕾从脂香满溢的饺子馅里,短暂地削弱了些腻味出去。
出了福州,大约鲜少有。
除了自家餐桌,餐馆的饭桌上,少不了搁着一瓶番茄酱。
和麦当劳精致小巧的番茄酱包装不一样,硕大的塑料瓶子包装,刚刚倾斜,稀薄的酱料就止不住地流淌,但手擀的煎包和小笼包,表皮坑坑洼洼,依旧能轻松把酱料挂上。
△随手买的速冻小笼包里,搭配的也是番茄酱

这样的酱料,也常在烧烤摊出没。

福州的烧烤和炸串,除了孜然与椒盐,与番茄酱的相遇,连火星子味都平添几许温柔。

不过,烧烤摊上的番茄酱,大多气味寡淡,口感单薄。

酸甜咸辣兼具的闽味烧烤,在异地或许会被视为「异端」,却占据着福州人许多个饥肠辘辘的夜晚,包裹着荤素搭配的串。
当牙齿拽下签子上的食物,享受着撕扯的快感,舌尖复杂的滋味粘上嘴角,蹭上脸颊,绵延出若有似无的千丝万缕,编织出远行的思乡片段。
与其说福州人对番茄酱的喜爱,是口味偏好上的不谋而合,倒不如说,更像是刻在基因里的记忆选择。
从名字上看,番茄酱的英文「Ketchup」,和番茄似乎扯不上半点关系。
Ketchup,从汉语中的闽系方言「Ke-tsiap」的音译演变而来。
在过去,福建沿海地区盛产海鲜,渔民们为了延长保质期,掌握了腌渍海味的技艺。
人们在小鱼里加入大量的盐,装入桶中,暴晒发酵,在发酵的过程中,凤尾鱼渗透出粘稠的酱汁,凝聚着饱满的咸腥味,用作调味品,风味俱佳。
关于这一点,和福州虾油的传统做法十分相似。
尽管气味独特的「Ke-tsiap」,并不被所有人接受,就像虾油离了福州,大约也只能成为闽人的乡愁。
但在十七世纪,英国与荷兰的商人,却独独沉迷于这种鱼酱,甚至因为价格低廉,做起了从中国倒买鱼酱到欧洲的买卖。
在鱼酱从欧洲进入美洲的历史进程中,Ketchup的配方愈发丰富多彩。
从啤酒、蘑菇、辣椒到核桃、牡蛎、草莓……再到真正加入新鲜番茄,海鲜退场了,而鱼酱变强了。
△添加蘑菇的Ketchup

昔日的「鱼酱」里,早已不见鱼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的番茄与糖、醋之间的精确配比。

一个世纪以前,美国亨氏公司深谙此道,利用完整成熟番茄的天然果胶和糖、醋的抗腐败能力,生产出不额外添加人工防腐剂的番茄酱,迅速赚了个盆满钵满。

如今,当你购买一瓶番茄酱,仔细翻看配料表,糖和醋依旧是番茄酱的调味主力。

△亨氏公司门口的合影

在当时,简陋的番茄酱生产技术,并不能保证番茄酱的新鲜程度,番茄酱腐败得很快。

许多商家将番茄酱装入不透明容器中出售,便于以次充好。

亨氏公司把番茄酱装入细长的透明玻璃瓶中出售,不仅让品质一览无遗,更是极大地减少酱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延长了保质期。

至此以后,番茄酱逐步销往全球。

△亨氏番茄酱早期使用的玻璃瓶

鱼酱歪打正着的旅行,从闽东南一带的港口出发,演变为番茄酱,重回福州人的餐桌,依山傍海的美食体系,自有因果。

关于番茄酱的起源,亨氏公司曾在一份给《中国日报》的声明中说,番茄酱起源于17世纪的福建鱼酱。

番茄酱的衍生,相较于九曲回肠的旅程,显得突飞猛进。
番茄酱、番茄沙司、番茄膏、番茄泥、番茄罐头……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也让番茄这个汁水丰沛、红艳艳、圆乎乎的浆果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
番茄酱,即Ketchup,其中加入了大量的糖和醋,以及盐或香料,通常作为蘸料使用,也是洋快餐厅的经典酱料之一。
而我们常说的番茄沙司,是来源于tomato sauce的音译,作为市售的包装瓶上最常见的字眼,用于烹饪调味更合适。
番茄膏、番茄泥与番茄罐头是未经调味的纯番茄浓缩物,通常在调制浓厚的番茄酱汁时,更有用武之地。
以上,是一些浅浅的、若有似无的科普。
在福州,番茄大多栽种于闽侯。
番茄的最佳生长温度,白天在25°C ~28°C之间,夜间不得低于13°C,而福州的冬日温度轻易就低于10°C,这显然并不适合番茄生长。
每到冬日凛冽的寒风吹向榕城,番茄地便支起温暖的大棚,失去了天时地利,加入了人工干预,显然不能让本地番茄具备酸甜多汁的竞争力。
因此,用于制作市售番茄酱的番茄,有一大部分生长于新疆超长的日照和疏松的土壤之上。
可依山傍海的闽东南地区,却成了全世界生产番茄酱灵感的发源地,大约食物发展的本身,就依着人们对土地的情意。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往期回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