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莫大的安慰,并增添对方的勇气。
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同一把利刃,会刺伤他人的心,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打击造成的后果
一句亲切、温馨的话,往往能够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使孩子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而一句打击、挖苦的话,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摧毁孩子的自信,使孩子无所作为。
简·尼尔森博士说:“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01、导致心灵脆弱
心灵脆弱便是经常被打击的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打击孩子会让孩子把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内心脆弱变得不堪一击。
02、不同其他人玩
父母长时间的打击,会让孩子缺乏自信,从而导致不愿意交朋友,觉得没有人会愿意和我这种缺点多的人在一起玩,久而久之就变得不合群。
03、导致逆反心理
4~6岁是孩子逆反的心理,而这种时候是最需要父母关心和陪伴,如果父母对孩子进行打击,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敌对行为,导致越来越叛逆。
04、疏远父母
打击孩子会让孩子越来越疏远父母,让孩子对父母形成恐惧感和厌恶感,甚至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和接触,时间长了就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佛洛依德说过:“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将会对她的一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恶语的巨大杀伤力,时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职责孩子,骂孩子是窝囊废、胆小鬼、笨蛋等。
事实上,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改变什么,还会增加孩子的负面心理,使孩子变得逆反或是破罐子破摔。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妨换一种方式,使用温软的语言,让孩子的心慢慢融化。
变成“会说话”的父母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过:“面对一个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的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
以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引导。父母必须要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01、将命令转化为请求
日常生活中,家长难免会遇到孩子不配合的情况,于是一些脾气暴躁的人就会大发雷霆,开始口无遮拦地斥责、辱骂孩子。
一阵暴风骤雨后,家长倒是痛快了,但孩子的心却变得冰凉冰凉的。
我们都知道,同样的一句话,使用不同的语气或表达方式,收到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比如,当你打扫卫生时,发现地上脏东西扫不起来;
如果你面无表情地对孩子说:“快点,去茶几上把纸巾拿过来,我急着用!”孩子很可能就会拒绝。
如果你换另一种语气说:“宝贝,妈妈现在忙不过来,请你帮妈妈到茶几上拿张纸巾给妈妈好吗?”孩子听到这样的请求,一般都不会拒绝。
等孩子将纸巾递给你后,你再不失时机地夸赞孩子几句,相信孩子以后会更加乐意为你服务的。
02、将否定转化为肯定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用否定句,比如“你办不到”“你不能这样做”“你不行”等。结果家长越是否定,还是越是差劲。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把否定句变成肯定句,比如“相信你能办到”“你能行”“我希望你这样做”等。
否定带给孩子的是负能量,而肯定带给孩子的是正能量。因此,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应该多使用肯定句,少使用否定句。
03、将指责转化为鼓励
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喜欢听顺耳的话,而厌恶批评的话,孩子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