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王剑的角度
8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30.19万亿元,全月增加2795亿元。
具体地,央行逆回购等工具到期较多,净回笼了5208亿元,政府支出等方式净投放了5323万亿元。两者几乎刚好抵消,这情况和7月刚好相反(当时是因收税等原因而回笼基础货币,因而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投放。8月刚好反过来)。
同时,其他渠道投放2680亿元左右的基础货币,比如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其他资产”增加1954亿元,可能也投放相应的基础货币。但该科目是个杂项,目前尚不知什么在变动。
因此,8月,由于财政支出、其他资产变动,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到期,回笼了5208亿元基础货币,加以对冲。
8月末M2余额是164.52万亿元,全月怒增1.62万亿元,并不小,但其同比增速却跌至8.9%。很显然,这主要是基数效应(2016年8月单月新增M2为1.9万亿元)。
现在开始分解这当月新增的1.62万亿元M2。同样,把存量结构、来源结构都要做分解。
左侧数据没看出什么异常,各类都在增长。
从右侧数据上可以看到,贷款派生M2达到1.35万亿元,财政支出投放了5323亿元。但“其他(非银、非标等)”回笼了4657亿元。
然后,我们也按上述来源结构,把M2的同比增长率分解。从表中可看出,导致M2增速逐月下降的原因,是“其他(非银、非标等)”。8月这一科目只贡献了1.6个百分点,年内最低,而年初是超过4.7个百分点。
过去几个月,“其他(非银、非标等)”收缩,主要是金融去杠杆政策所致,银行在监管压力下,收缩了委外、非标等业务,使这类业务贡献的M2增速开始下降。因此,金融去杠杆确实取得了成效。
然而,我们更仔细地阅读央行报表后,发现8月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几乎不变,因此并非收缩了对非银的放款。因此,前述的“其他(非银、非标等)”收缩,是除非银、非标之外的东西在收缩。
很遗憾,收缩M2的主要是银行的“其他负债”(除金融债券或同业CD外,另外还很多杂项),有可能同业CD发行量较大导致M2收缩。
但同业CD也不能解释全部,我们从公开信息上暂时看不出来到底还有什么名堂在收缩M2……但不管是什么,随着银行业务越来越多元,对货币金融数据的扰动越来越大,加大了分析、决策难度,监管层或许会有相应措施。
申明: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公众号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敬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改删除,谢谢!(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