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香港资深演员黄树棠因癌症不幸逝世,享年77岁。
黄树棠从影超过五十年,曾主演《蝶变》,在《楚留香》中饰演“中原一点红”,在《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中饰演“求叔”......拥有众多粉丝。
微博截图
据悉,黄树棠
早在三年前
被确诊为肠癌二期
,近日
又由于肺癌病情严重
,于3月份住院治疗。可谁曾想到,才不过二十多天,终抵不过癌症告别人间。许多网友纷纷留言感慨:愿老艺术家一路走好!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似乎只有面对肺癌、胃癌、肝癌时才有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
大肠癌,这个存在感极低的癌症,往往被自动忽略。
「
大
肠
癌,好像也没有很多人得吧」
「没怎么听过,应该不常见吧」
面对这样一种来势汹汹的癌症,我们到底可以做些什么?
相关资料显示: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
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
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
。
大肠
癌
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
。
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因其发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浙江省肿瘤医院腹部大外科主任兼结
直肠外科主任李德川介绍:
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主要是跟市民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有直接关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人们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的食物吃得太多
,大大
增加了患大肠癌的可能性。”
虽说大肠癌一般爱找中老年人,但医生曾接诊过不少刚成年的学生患者。
除了上诉所提及的不良的生活习惯
,例如
喜欢吃油炸、烧烤、烟熏等各种高脂肪的快餐食物
。
此外,
工作压力大、熬夜等
也会使年轻人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大大增加。
为什么肠癌被称为“吃出来的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介绍,中国过去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比较低,改革开放后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得结直肠癌的人越来越多,因此,饮食因素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外部原因之一。
此外,遗传因素、环境污染甚至日常饮食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致癌物质等,都是增加结直肠癌患病的危险因素。
肠炎最后会转化成结直肠癌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介绍,85%的肠癌是由腺瘤转化来的,此外,大肠息肉,尤其是大肠腺瘤性息肉也是结直肠癌常见的癌前病变,但是肠炎并不一定会转化为结直肠癌,肠炎对肠道产生慢性的刺激,有时会导致细胞发生突变,有可能引发肿瘤,但及时就医,跟进观察治疗,防止癌前病变向癌进展,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结直肠癌能治愈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王贵玉介绍,我们做过的结直肠癌患者活过 5年,甚至活过10年~20年的患者比比皆是。
需要提醒的是,其他的疾病做完手术就相当于治愈了,但肿瘤不能完全划等号,尤其是中晚期的肿瘤患者,术后还要继续遵医嘱进行治疗或密切观察。
结直肠癌最容易转移的器官是肝、肺、骨、脑,所以结直肠癌术后每三个月还要复查肝脏 (查血液中有没有肿瘤标志物、做肝CT等),如果没有问题,两年后每半年复查一次,三年之后每一年复查一次。
即便是术后,也要重视肠镜的常规检查,每一年两年做一次,因为这次虽然切掉了,但是肠道里可能还会再长息肉,息肉长到一定程度又可能发生癌变了。因此要及时把息肉切掉,以防它再发展成肠癌。
钱江晚报曾报道过不少有关大肠癌的新闻,浙大一院肛肠外科盛勤松副主任医师就曾在
接受钱采访时反复强调:
“有不舒服,特别是长期不舒服,千万拖不得!”
小编特意将医生所说最容易导致肠癌的恶习做了归纳总结,便于大家自查改正:
没有节制的长期吃肉是肠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这些东西被细菌分解后,产生许多的致癌物质,再加上这些物质不是可溶性纤维素,大便肠溶性不够,导致大肠蠕动慢并积压在肠中,刺激肠粘膜,产生癌变。
现代年轻人的三餐怎么解决?外卖,外卖,还是外卖。某团、某饿平台确实方便了许多打工人,外卖香不香倒不说,它们用的油可一点都不少,比起清淡的饮食,更容易增加患癌风险。
吃腌制的食品容易引发大肠癌,
此外,也不提倡常
吃隔夜菜,或是将隔夜的菜还和新鲜的菜一起炒了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葛优瘫”是当代年轻人最喜欢的姿势,大多年轻人都认为能躺绝不坐,能坐绝不站。在英国的《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研究发现,久坐办公的人,患肠癌的风险会增加44%。
久坐缺乏运动,导致肠道蠕动减弱减慢,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在结肠内滞留并刺激肠黏膜。
近年来得大肠癌的患者有着年轻化的趋势,并且城市中得大肠癌的人数多于农村。
烟草中包含多种有毒物质,其中有70余种致癌物。不少年轻人为了释放压力会选择吸食烟草,这还间接产生了许多被动吸烟者。长期吸入一手烟或二手烟,患癌症的风险也在无形中增加。
那天,门诊来了一位患者,拿着一份彩超报告,问我:“为什么他的阑尾已经割掉了,还会得阑尾炎?”符炜医生拿过他的彩超报告一看,上面写着:右下腹可见约3 cm的条索状物,怀疑阑尾残株炎。
询问后得知,这位患者3年前曾因“阑尾炎”在当地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最近一段时间,他的右下腹又开始隐隐作痛,而且有加重的趋势,怀疑是当年的手术有遗漏,于是就到了医院做阑尾彩超。
符炜医生详细询问患者腹痛的特点、伴随症状及大便的情况,再仔细地进行了腹部检查,告诉他:“可能没有阑尾炎那么简单”,然后开单让他查了结肠镜,
结果证实了符炜医生的担心——披着“阑尾炎”外衣的结肠癌!
专家提醒,直肠癌早期还会有便血等明显的症状,而结肠癌症状则较为隐秘,多与阑尾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痔疮等症状相似,常常让人误判。
结直肠癌发展缓慢,从防治来说,
在早期筛查最有价值
。如果肠镜发现异常肿物,可以在检查时同时切除,以防止癌变,治疗过程也相对简单,且花费不大。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最新《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建议以下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肠癌筛查:
3.有慢性阑尾炎或阑尾、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者;
6.高风险家族,如一级亲属被确诊为结直肠癌,则筛查需要从更早开始。
虽然结直肠癌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它是一种可治可防的癌症,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注重饮食调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烧烤油炸食物,以低脂饮食为主,也要适当增加运动,强健体质,对预防结直肠癌都有积极作用。
预防大肠癌,一方面要做好筛查,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那么,在哪些情况下要进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