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法律评论
一个有态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法律专业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法律评论  ·  刘松山:青年有责任使命,国家就有发展的力量 ·  昨天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一幅手绘长卷,见证法治中国75年壮阔华章 ·  5 天前  
Kevin在纽约  ·  现在的以色列 -20240930110726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法律评论

刘松山:青年有责任使命,国家就有发展的力量

中国法律评论  · 公众号  · 法律  · 2024-10-05 06:30

正文


刘松山

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教授



  • 本文为刘松山教授2024年9月29日在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各位同学,晚上好!


在座的大多数是本科的同学,看到你们的年轻和朝气,我就想起了近40年前上大学的我。我出生在农村,家境非常贫苦,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坐上汽车,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马,第一次吃到苹果,第一次见到红酒,第一次吃到北方的饺子。那时候从南京到北京的火车要坐21个小时,人非常多,我记得曾经从南京站到天津,人挤人,整整19个小时,然后才有座位。


看到今天的你们,心中有不尽的感慨。我为我们国家几十年来发生的深刻巨变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为你们生活在一个物资丰富、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的时代,能够在这样的时代走进大学的校园而高兴。你们是幸运的,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个时代和环境,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珍惜我们的大学生活。


在座的有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年级的同学。我个人觉得本科学习要把握四个要点:打开视野看世界,掌握法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具备基本的行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在这四个要点的基础上,完成8000字左右的论文。硕士要具备学术的悟性,掌握研究的方法。博士是在悟性和方法的基础上,像探照灯一样寻找和研究很多的问题。博士生在研究题材方面应当有广泛的适应性,而不能做针孔式的研究,一辈子只研究一个小问题。


各位同学,大学生活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是共同的志趣、共同的理想追求、共同的人生目标,把我们凝聚到一起,也是人生难得的机缘,让我们在这里相遇,朝夕相处。本科同学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庭,和陌生的同学一起过集体生活。研究生同学中的绝大多数,也是第一次成为同学。


各位同学,人与人相处,是一门大学问,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毕生都要面对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我们每个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禀赋,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兴趣爱好。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在集体生活中,要彼此相处快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要努力学习、感悟和运用一些基本的与人相处的方式。比如,对人要以诚相待,平等相待,要与人为善,懂得感恩,办事公道正派,言行一致,互相包容,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特别是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等等。


各位同学,同学情谊是人生最为纯洁、最为珍贵的情谊。让我们用真诚握紧真诚,用温暖呼吸温暖。让我们都做天空中闪闪的星斗,互放彼此的光亮。


让我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宝贵的同学情谊,让我们的同学情谊能够历经岁月的风雨而长久不衰!


各位同学,我想着重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做到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无论我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都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保持人与人之间人格的平等。法律的重要精神就是平等,大学校园最宝贵的精神就是平等。


作为老师,我也保证做到,和各位同学之间保持平等,因为我深知,没有人格的平等,就没有思想的平等;没有思想的平等,同学们就只能生活在老师的阴影之下,失去独立思考和勇于批判的精神,永远无法超越老师,而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我们工作的所有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独立思考,能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不断批判和超越我们的天下英才!


各位同学,我们所学习研究的知识和领域,政治性、实践性、理论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希望大家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理论的学习和具体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对问题的思考牢牢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中,把论文扎扎实实地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各位同学,法律所规范的是人类利益、人类行为的底线,所以,法学是一门世俗的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是世俗的利益和世俗的社会关系,它所训练和运用的是一种世俗的底线思维。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在人类的文化和精神领域,除了世俗的底线思维之外,更可宝贵的是超越世俗的思想境界。


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行为,既要了解、适应世俗的利益和关系,又不能沉浸于世俗的利益和关系,更不能把世俗的利益和关系奉为人生的信条,不能把宝贵的青春,把一生的时间都用来为了世俗的名利和关系而奔忙。


在研究世俗的同时,我们更要有超越世俗的心灵,要给自己留下一片纯粹的高洁的脱俗的天地。


为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研究的同时,也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加强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方面的阅读、欣赏、体验,用这样的方法,来丰富我们的心灵,滋养我们的人文精神,提高我们的境界,陶冶我们的情操,养成我们独特的文化气质,让我们通过这些方面的阅读、欣赏和体验,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各位同学,你们在读书期间,一定会面临各种荣誉和奖项的竞争,能够通过努力,获得荣誉和奖项,当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所有的荣誉和奖项,都只是对我们一个阶段、一个时期、一个方面的价值肯定。而人生的路很长,在这个阶段,在某个方面,你也许不够优秀,不够突出,但在下一个人生的阶段,在其他很多的重要方面,你可能就非常优秀、非常突出。


很多大学优秀的同学,走上社会也很优秀,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很多大学时代学习和其他方面表现很平淡的同学,也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甚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样看来,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获得荣誉、奖项的同学,也请不要对自己失望,不要有挫败感,不要因此影响了同学之间的相处,因为你的优秀很可能在其他重要的方面,你的辉煌很可能在大学毕业之后才会来临。


在荣誉和奖励方面,我也是一个失败者。我在大学从本科到研究生,没有获得任何荣誉和奖项,工作以来也没有获得过有分量的荣誉和奖项。不瞒你们说,我也为此焦虑苦恼过,也曾经睡不着觉,但后来,我都想开了。


各位同学,知行合一是十分重要的人生品格。法律的精神是民主、公平、公正和正义,我们法学院所要培养的正是这样的精神。但是,这样的精神学起来容易,说起来容易,写起来也容易,对别人提出要求更容易,而最难的就是自己能够真正做到,希望我们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将民主、公平、公正和正义的法律精神,不仅记在心里,说在嘴上,写在论文里,更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各位同学,大学是增长书本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增强体质和体验社会的重要阶段,希望大家学习知识理论的同时,一定要锻炼身体,热爱劳动,注意了解社会,在学习、锻炼、劳动和对社会的了解中,开阔视野,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锻炼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精神!


各位同学,大学校园是青春的校园,在这里,我们可能会邂逅一段无可回避的爱情。如果遇到了爱情,那么,请你们既要快乐地珍惜彼此,也一定要理性、冷静地处理各种矛盾问题;无论爱与不受,请你们都不要互相伤害。


各位同学,威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们的学校,山海相连,气象万千。这里有长林如烟、万花纷飞,有静静地流浪的野猫,后面的山上,有黄鼠狼、松鼠,有灰白色的刺猬。当然,也有毒蛇。我们周边的大海,既有温柔安静,也有惊涛拍岸,还有海鸥成群结队、翩然飞舞。威海的冬天更是别有一番韵味,特别是大雪之后,白茫茫一片,看上去很高冷,寒气逼人,实则是一片纯洁而温馨。


同学们,我们就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学习。让我们热爱美丽的大自然,让我们头枕卷册和神州,把对大自然的欣赏体验和对人类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完美地结合起来,让人类千年的芳菲与梦想花开花落于我的心中。


各位同学,我们未来有志于从事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是一项光辉而任重道远的事业。你们生活成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历史的波涛,正在迅速地荡涤着伪造的色彩,无情地磨灭着虚幻的光辉。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要在长期的改革中不断探索前行,要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中,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在思想与现实的交汇中,艰难前行。把中国建设成高度民主、高度法治的国家,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的除旧布新和不懈奋斗。希望你们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各位同学,青年忧患,国家兴旺;青年有使命和责任,国家就有希望,就有发展的力量。让我们一起站在大海边,充满忧患,肩负沉重,又满怀深情地眺望和计算着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这艘巨轮的航向。


各位同学,山东大学以大海为邻,我们在座的也与大海有缘,一起来到了大海边。让我们经常到大海边走一走,与大海静静地对话,让我们也有大海一样的性格,有大海一样的澎湃与宁静,有大海一样的深沉与博大,有大海一样的浩瀚无边和奔腾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各位同学,我们的学校和学院,给我们以力量,让我们从现在起,就以大海为起点,开启我们风平浪静的人生画卷,更开启我们波澜壮阔的人生航程!




中国法律评论

《中国法律评论》于2014年3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法律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法律评论》现为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CLSCI)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法律评论》秉持“思想之库府,策略之机枢”之理念,聚焦中国本土的法治问题,阐释法律思想,弘扬法律精神,凝聚法律智慧,研拟治理策略,为建设法治中国服务,为提升法治效能服务,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



《中国法律评论》唯一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我刊编辑部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或发稿费,任何承诺发文的收费信息均为诈骗信息)


中法评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刊号:CN10-1210/D.

订刊电话:010-83938198

订刊传真:010-8393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