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和太平洋的另一头,海外留学生正在十几个小时之前与全中国电视机里的朱军一起倒数新年的脚步。
2016年农历腊月三十,中国。离零点还有几分钟,全国的互联网几乎瘫痪了。这是除夕和新年的交界,电视上播着春晚,桌上摆着年夜饭。对仪式感的追求让中国人把最盛大的庆祝留在这个时间点来做,最长的炮仗留在这个时候点,最重要的祝福短信、朋友圈和微博得在这个时候发,图着发出去后右下角的00:00。
2017年1月27日,美国。中午,教授还在不慌不忙地讲着课,外面还是明晃晃的天。对于大部分美国学生来说,今天是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五 —— 离兄弟会的 rush party 还有半个白天,教室里的人已经坐不住了。
然后,就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课上所有中国学生的手机都开始震了。平日里的星期五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意义:下课之后他们仍然会回到宿舍或者图书馆,就像周四晚上一样
——
但这次不太一样。消息提醒不断蹦上屏幕,他们在教授的目光下慌忙把手机关掉。它们是来自中国的零点祝福,这个在几千里之外闹闹腾腾的跨年,上着课的留学生们现在还没法跟着庆祝。
近些年美国高校中国留学生的比例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
每一年留学申请的人数都或多或少是前一年的两倍。高质量的大学教育和高回报的工作机会,让留学成为了中国年轻人的一种潮流。借着国内理科教育打下的坚实知识储备,中国留学生早已成为美国理工学科人才市场中的主流竞争力,美国本土学生在这方面高薪工作机会的竞争中无法立足。截止2015年,超过300万中国学生进入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这个数目在2016年还会翻番。
随着这个数字的增长,中国学生在美国的生存变得容易了许多。学生们认为美国青年文化与中国相去太远,再加上语言上的障碍,让他们无法适应美国学生的普遍生活习惯。和自己的同乡抱团,可以让他们把自己与美国社会隔绝开来,在其中建立一个小小的中国社会。
然而尽管如此,不论留学生们建立了一个多么强大而完善的中国社区,它毕竟还是扎在美国的土地上。
现在,在一整个教室
Friday night party 的躁动中,为几千里之外的一个零点而默默兴奋的中国学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有几个人偷偷在电脑上打开春晚直播
—— 为了让世界各地的游子都能看到春晚,爱奇艺的直播对海外会开放这么几天。另一些人则坐在教室后面,低头忙着回复一个个来自家乡的消息。
互联网成了让留学生与故乡同步的唯一一个渠道。大部分中国学生感激互联网,因为这让他们与家人的直接交流成为了可能。视频和不间断的微信聊天可以给他们多多少少带来一点家乡的气氛和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感,然而很多同学说,不论网络现在有多发达,聊天有多方便,失落感还是难免。“家人和朋友给我发来零点祝福的时候我还在上课,”
一个中国学生说,“我这边还是白天,那些零点祝福就没有零点的感觉。”
中国人讲究过年要有年味儿,这个概念是一系列感官信号的融合:炮仗的声音、年夜饭的香味儿、家人的拥抱和窝着家里沙发在电视上看春晚的舒服劲儿。毕竟隔着互联网这个介质,留学生们看得到菜色却闻不到菜香,年味儿传不过来,在网上和家人过年就总是差了那么点意思。
思乡之情在留学生群体中免不了膨胀着。他们的朋友圈和微博上充斥着过年的内容,但他们只能隔着屏幕感受。刚来美国的学生被学长学姐告诫说
“过年别看朋友圈”。这句玩笑话说着主要是怕被国内亲戚朋友发的年夜饭馋到 ——
美国几乎没有一家正宗的中餐馆。尽管许多学生选择过年去中餐馆吃顿饭来庆祝,这顿饭的乐趣更在于和自己同乡集体分享中国人对过年的激动感,而并非餐馆里的食物本身。
朋友圈里不只是年夜饭的馋。远远地看着手机那边的人挂灯笼写春联,在厨房忙活年夜饭,和许久没见的亲戚的自拍,还有他们自己只能眼看不能参与的事实,都让学生们格外想家。
自从2014年微信推出红包功能和相应的微信支付功能之后,在微信上发红包成了一个便捷的纸质红包替代品。这个功能,对于在中国过年的孩子来说,算是有了手机和网络之后顺带的娱乐项目;对于留学生们来说,这也是他们收红包的唯一方式。“亲戚家人知道在美国花销大,不停地给我发红包。”
一个中国学生说,“微信上收的红包停不下来,转到我卡里也方便,有的亲戚还直接汇款给我 ——
是收到挺多钱,但我连这些人人影都没见到。我还是想小时候能拿在手上的真的红包。”
纸质的红包里装着的不只是现金,还承载着走亲戚,给长辈拜年的习俗,以及压在床底消灾的迷信传统。微信红包直接抹杀掉了这些古旧的风俗习惯,因而带来的疏离感让留学生们有些抗拒 —— 不是说他们不喜欢钱,他们只是有些想念真的红包。
唯一让留学生们感到极为亲切的,就只有一年一度的春晚吐槽了。这种单纯在网络上兴起的互动,让学生们感觉自己离中国稍微近了些。至少他们还能听得懂,笑得出来,并流利使用这些中文梗,至少他们还能跟上国内网络的潮流。他们不断和自己的中国朋友聊这些吐槽,笑得比平日里用力很多,因为这些玩笑源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笑声里就多了一些安慰和自豪感。上课看春晚的事儿,要是在国内,他们也许不会屑于去做;但现在他们不在国内了,许多之前他们不屑一顾的事物似乎变得重要了很多。
所以他们宁愿在自己这边的中午,或是下午,在课上默默地和朱军董卿一起倒数那几个数,然后安静地看屏幕上的烟花,在嗡嗡作响的手机上安静地感受互联网另一端爆炸般的欢庆。
快到晚上九点,从中餐馆吃完饭的留学生回来了。迎着他们的面走出去的是打扮好准备 high 通宵的美国同学。一个太平洋之外,整个中国才刚刚起床,打着精神准备好度过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但这些中国学生被夹在十几个小时的时差中,他们也不清楚自己是在过着旧年的最后几个小时还是新年的伊始。但他们没时间想这些,饭吃了,年就算是过了,还得回宿舍把作业写完 —— 毕竟国外没有春节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