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面对工作的认知调整、人生叙事、放下操控和成长心态四个方面的建议,帮助读者正确对待工作的痛苦和困难。通过改变思维、找回掌控感、关注自我成长和重视细微进步,读者可以更好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文章还提到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鼓励读者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来克服困难。
工作不仅仅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机会。转变思维,从工作的痛苦中找寻乐趣和成就感。
即使工作看似没有进展,但每天的努力和进步都是宝贵的。重视每一个小进步,积累起来就会带来大的成就。
导语:
没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如果不想上班了,怎么办呢?与你探讨一下。
今天是周六,很多人一早起来,想到还要上班,就特别沮丧。
“为什么有调休?为什么周六还要上班?”
一方面,你主观意识上不想上班;另一方面,你还不得不上班。这种认知上的失调会让你特别焦虑、痛苦,恨不得马上就逃离职场。
但现实是,你越逃避,就会越痛苦;越痛苦,就越想逃离。最终,对上班的抵触情绪,会让你陷入到负面的情绪旋涡之中。
那么,怎么办呢?如果不想上班了,建议你做这4件事。
改变认知,让思维转个弯
为什么你不想工作,因为在你的认知中,
“工作”和“自我”产生了冲突。
你渴望实现“自我”,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现实却是你好像被工作“奴役”了一般,周而复始地在格子间里循环,一天又一天。
一旦有了这种认知,你很容易就把工作当成人生的“必要之恶”。
你会觉得工作只是为了糊口,上班是被迫的,是在为老板打工,所以上班这件事让你很痛苦,工作又累,又干得不开心。
事实上,
工作与自我,从来都不是天平的两端。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
工作是一个发现自我的机会,我们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并不是我们所获取的利益,而是我们最终因此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上班最大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得工资,而是工作能让我们有规律的生活,有见人的机会,有稳定的社交圈子,有更多的可能性。
工作是借假修真,成就的是你自己。你也不是为了老板工作,而是在为自己工作。
你一定要知道,
工作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实现人生的幸福,工作只是过程目标,千万不要把它当成了结果目标。
当你扭转自己的思维,你就会发现,工作不一定是痛苦的,你也就能正确对待它。
切换人生叙事,找回掌控感
什么是人生叙事?简单点说,就是经过你主观加工后的生命故事。
每个人,每一天都会发生各种的事件,但你只会选择、记住一些特别的经历,成为你人生叙事的素材。
在工作中,有一些人的人生叙事是这样的:
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明明工作已经非常饱和了,领导还在加塞各种突发的任务;项目涉及到外部协作,自己人微言轻,跑断腿了,却还是推不动;频繁的会议,不断干扰着正在进行的工作,任务一再被拖延……
在这样的人生叙事下,他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挫败感。
所以,很多时候,
我们讨厌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对工作的失控感。
那么,怎么办呢?学会切换人生叙事,
从“我能怎么办”切换到“我想怎么办”,让你的工作由你说了算。
为了找回掌控感,你一定要制定工作计划,规划好时间,让自己的行动有条不紊。
你不再是没有思考的打杂工,而是能根据事情的紧急和重要程度,制定优先顺序,让工作条理分明,主线永远清晰,明确。你可以在简单的任务中,感受轻松愉快,也可以在复杂的任务中沉浸地解决难题,感受到心流。
像我自己,会通过写TDL(To do list)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我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时间非常碎片化,写TDL,能让我对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从无序回归有序,找回控制感。
TDL怎么写?《
精进日志
》是个很实用的工具,但凡我带下属,我就会给他一本《
精进日志
》,告诉他从今天开始要写TDL。
我每天,也都会看管理层的TDL,了解他们的情况。
学会放下“操不完的心”
复旦教授梁永安说:
工作中最大的累,就是不得不与身边的各种人和事周旋。
你想想,你是不是也是这样:为了照顾到别人的情绪,你说话谨小慎微,生怕惹得对方不高兴;面对同事的请求,你几乎有求必应,从不懂得拒绝……
每一个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超过后肯定会有心力、体力透支的一天,而你也在心力交瘁中,越来越害怕上班。
你可以关心同事、给予帮助,但前提是要确保自己精力尚有余地。
心理学里有个“食盐效应”,是指
为人处事就像煮饭撒盐,都需要刚刚好。
工作中也是如此,缺少责任感的人容易伤害到别人,责任感过多的人却会重挫自己。
所以,
你一定学会放下“操不完的心”,少关注别人,多关注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理论,叫课题分离。
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你只需要为你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
比如,你拒绝了同事的一个不合理要求,他怎么看你,那是他的课题,而掌握分寸,拒绝他,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你的课题。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与其在别人的课题中内耗自己,不如把心思都放在自己身上,在工作中精进自己。
那样,远比每天盯着别人的举动,有用得多。
不轻视1毫米的成长
日本男足国家队前主教练加茂周在担任日产球队教练的时候,曾训练球员“1毫米作战”战术。
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求
“每个人要1毫米、1毫米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