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infzm.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夜读】为人父母,一定要跟孩子说的7句话 ·  9 小时前  
人民日报  ·  【夜读】新年开工第一天,布局你的2025 ·  昨天  
澎湃新闻  ·  大S徐熙媛突然离世,为何流感会致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周末

浙大最高奖学金获得者遭质疑,跨专业与教授母亲合发论文

南方周末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11-30 18:2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关注一名环境与资源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宋某某在大一学年内完成化学领域两篇主题不同的论文并分别发表于北大核心与SCI期刊的情况。文章介绍了宋某某的背景、论文内容和发表时间线,以及其母李某英和宋某的角色,分析了外界的质疑点和宋某某贡献的问题,涉及学术期刊制度等相关话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宋某某在大一学年内完成两篇化学领域的论文并发表。

涉及论文的主题不同,分别关于聚集诱导发光和水凝胶领域。

关键观点2: 论文的合作者和署名问题引发争议。

宋某某的论文合作者包括其母李某英和其他学者,引发外界对署名顺序和贡献的质疑。

关键观点3: 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不一。

一些专家表示理解,认为在特定情况下学生和家长的合作发表论文可以接受;另一些专家则强调学术诚信问题,对这种现象表示担忧。

关键观点4: 学术期刊制度的问题被提出。

建立利益冲突声明和交叉学科署名合理性审查制度的建议被提出,以应对类似现象的再次出现。


正文

(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 3303 字,阅读大约需要 8 分钟
  • 一名环境与资源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一个学年内完成化学领域聚集诱导发光和水凝胶两篇主题不同的论文,并分别发表于北大核心与SCI期刊,如何确认宋某某在其中的贡献和署名顺序的合理性?


本文 首发于 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责任编辑| 钱炜


最近,浙江大学公布了该校2024年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名单。该奖是浙大最高层次的奖学金,每年仅有12名研究生和12名本科生能够获此殊荣。

在获奖名单公布后,来自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2021级本科生宋某某被曝三篇论文均与其母亲——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李某英有关。

涉及争议的论文均发表于2022年,包括两篇英文论文和一篇中文论文。中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宋某某,第二作者是李某英的硕士生;两篇英文论文中,宋某某分别为共同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这些论文的通讯作者均为李某英。

另外,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李某英在2008年和2013年发表的化学专业论文中,有两篇论文的第二作者是她的丈夫宋某。宋某现任鲁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2008年从山东大学法律系硕士毕业。这也意味着,他需要在完成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的同时参与化学领域的研究。

针对上述论文署名问题,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一位负责人在11月18日回复媒体称学院已经关注到此事,正在研究,将会进行调查。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一位副院长在11月25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并不清楚目前的调查进度,现由学校统一处理。

李某英在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的邮件中表示,目前正在配合学校调查,证明材料已提交学校,相信会给出公正的答复。

1

三篇论文均与母亲合作

事情的发酵始于一个月前。

2024年10月15日,根据公开信息,在一篇介绍竺可桢奖奖学金获得者的文章中,提及了宋某某的科研经历,文章介绍她主持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本科生),并发表论文3篇,还有一篇在投论文。

六天后,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篇以宋某某为主的推文,提及她共主持5项,参与6项研究课题,发表SCI论文2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篇。文章还写道,宋某某连续三年成绩位列班级第一,推免综合成绩也是学院第一,已推免至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土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直接攻读博士。

这些公开信息描绘出一名在科研上颇有作为的学霸的故事。

转折发生在11月中旬。11月14日,浙大公众号发布推文,介绍24位拿到竺可桢奖学金的同学,除了科研和学业成绩,也公开了他们的中学母校。

这篇如今已被删除的推文提及,宋某某高中毕业于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而她三篇论文的合作者李某英所在的鲁东大学也位于烟台。这引发了网友对二人关系的猜测。

宋某发表于2008年的硕士论文揭晓了答案。他在致谢中向自己的妻子李某英和女儿宋某某表达感谢。

烟台第一中学的微信公众号则在10月31日发布文章,称该校收到来自浙大招生办的感谢信,祝贺该校优秀毕业生宋某某获得浙大竺可桢奖学金。该推文如今同样被删除。

根据公开信息,李某英出生于1973年,1996年7月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2006年在南开大学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后来到鲁东大学工作至今。

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官网介绍,李某英主要从事高分子纳米载体的研究,发表SCI论文五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参与省级以上项目十余项。

宋某某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名为《海藻酸钠接枝聚丙烯酰胺/介孔硅复合水凝胶去除水中亚甲基蓝的研究》也是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成果。该文于2022年4月发表于《离子交换与吸附》上,该期刊由南开大学主办,为北大核心期刊,其执行副主编里就包括李某英博士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

和中文论文聚焦于水凝胶不同,两篇英文论文的主题与聚集诱导发光相关。这两篇英文论文的第一作者与中文论文的第二作者为同一人,该名硕士生已于2023年毕业。

两篇英文论文均发表于《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opy》期刊,该刊物收录于SCI数据库,JCR分区Q1,中科院2区,影响因子为4.3。

一位同样从事化学发光领域研究的青年学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般来说,有两篇2区及以上的论文就能满足博士毕业的基本要求。具体到这个英文期刊,投稿流程最快需一个月,一般情况下都会被打回小修,修改后再提交也得两三个月。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数据和图备齐,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最快也需要三个月才能发表。

两篇英文论文分别发表于2022年7月和12月,对应的接收时间分别为2022年5月和8月。这也意味着涉及争议的三篇论文均在宋某某上大二之前完成。

2

“大家都知道,但很难有证据”

一名环境与资源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一个学年内完成化学领域聚集诱导发光和水凝胶两类主题不同的论文,并分别发表于北大核心与SCI期刊,如何确认宋某某在其中的贡献和署名顺序的合理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青年学者认为,如果刚入学时间充裕,方便参与实验等,也说得过去,另外,论文也有思想贡献,如果实验的思想由她本人提出,即使没有参与实验,也可以署名。

不过显然,在烟台杭州两地往返参与实验的可能性并不高。另外,诱导发光和水凝胶均为李某英硕士生的研究方向,其中那篇争议的中文论文的第二作者毕业论文就与诱导发光相关。

前述青年学者解释,如果宋某某真跟着李某英的硕士生做实验,打下手,表征测试,挂第二作者在业内也很常见。她身边也有熟人来课题组,跟着打下手,挂名第二作者的情况。“因为第二作者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用处,科研成果只看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但她强调,一位大一的学生基本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发三篇类似的文章,除非父母有相关资源,高三就进实验室。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郭英剑解释,外界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贡献、评估周期合理性,调查跨学科合作背景以及借助第三方同行评审等方式来验证。

而宋某某的一位高中同班同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宋某某那时一心扑在高考上,每周有六天半都在学校,他们并未看到宋某某在做和科研有关的工作。

另外,这位同学提及,宋某某在高中学习成绩基本保持在全班第一,和同学关系融洽,是标准的好学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