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智工具箱
阳志平的私人写作空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科学  ·  海洋深处,也会下雪 ·  昨天  
环球科学  ·  ​这种奇怪的云,总是出现在同一个地方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心智工具箱

跨年答疑(5):生活十二问

心智工具箱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1-24 10:01

正文

跨年直播答疑的第五篇。人生困惑的困惑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制定新年计划?如何大时间周期坚持自己的节奏?如何成为心灵自由的人?

Part1. 逃离世界

Q1. 劝你逃离这个世界的关注

Q1:我记得阳老师曾以一己之力将几千篇文献读了下来,然后又在「寻找智者」行动中,读了一千多本书,想到阳老师还创办了几家公司,手头上还在写几本书……想问为何阳老师能有这么多时间?而且每一件事都完成得那么漂亮?

:我的生活与多数人不一样:简单。比如我买衣服只固定去一个品牌商;又如十六年如一日,居住在公司附近,走路上班。再如我不见人,人来见我,十年如一日。这是我定的规矩。我第一次见人,一定是对方来找我,当我判断对方足以成为朋友后,才回访对方。这不是矫情,而是有我的考虑。人来见我,往往会促使对方见我前先阅读我的个人博客。我不相信,线上文章相互阅读极少的朋友,能够产生高质量的交谈。

年轻的同学可能相反,他对他人的关注远超自己。比如说最近互联网又发生了什么热门事件,哪个不熟的同事又怎么怎么样了。这样他怎么可能有大块的时间去学习与写作?宇文所安有一句话,叫做「劝你逃离这个世界的关注」。我非常认同。你无需关注太多八卦肤浅的东西,逃离这个世界,反而获得一个更大的世界。

Q2. 时事之辩

Q2:阳老师一点都不关注时事吗?缺乏证据、用立场和观点激起情绪的表达现在看已经无趣,但连英国脱欧这样在几十年后回头看会成为历史重要一笔的事件都不了解一下吗?有点怕自己会不接地气,想听听阳老师的意见。

:一个人活着不可能不关心时事。但我建议少围观,多行动。我曾经做过一个演讲,题目是「心理学的大道与小路」,谈自己当年是如何参与影响中国心理学应用的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马加爵事件,加速了中国心理教师职业化进程;第二件事是汶川地震,普及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常识;第三件是认知科学在大众的普及。

你要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行动去参与大事,而不仅仅打酱油。比如汶川地震当天晚上,我发起了一个灾后心理支持组织,今天很多开智社群的心理学博士或教授,当时都是这个组织的志愿者,那时他们不少还是在校学生,但八年后,他们都纷纷成长起来了。曾在行动中结下的友谊,又促成了大家今天的共事。

用行动来说话,热情地改变你可以改变的,保持一个入世的姿态。但写作则相反,要少写时事。你去读钱钟书沈从文,甚至以时文著称的鲁迅胡适,他们流传后世的文章,时事感没那么强。为什么呢?写作是在制造一个好的模因。假如你的模因跟当下捆绑太紧密了,那么它可能沦为日抛型、季抛型文章。

我在《人的文学——认知写作学三期开学典礼致辞》中将这类文体称之为 IT 评论文。你会奇怪,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批人,对任何产品任何公司任何商业模型都了如指掌,每天热点出来后,都能头头是道,振振有辞,用强大的逻辑来说服你。你想辩论,还真反驳不过。有很多人的文笔以前很好,但是写这类文章写多了,文笔变得越来越差,有潜力的作家就这样被毁掉。

还有一些年轻的同学,太着急去做所谓的知识变现。即使你将知识变现做到极致,给整个社会才创造多少产值?能提供多少就业机会?反之,像芒格这种精英,他给整个社会创造的价值是在 1000 亿美金到 10000 亿美金之间。年轻时尽量选择难一点的事情做,一上来急着追求知识变现,不一定是好事,可能会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无本,而事于外者益繁以难」。欢乐苦短,忧愁实多。写作还有另一种少为人知的用途:安放自己的心灵。追求作品在时间长河的生生不息,比靠作品卖钱更有趣。

Q3. 第二次青春期危机

Q3:青年人如何保持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处理人生困惑?

:恰巧我近期在看傅雷先生翻译的《人生五大问题》。这本书讲的是一些人生的大问题,是法国作家莫罗的作品。傅雷先生的译笔优美,值得推荐。我之前也推荐过一些类似的书,如吴静吉的《青年有四个大梦》;还有彭明辉的《生命是长期持续的积累》;蔡志浩的《人生从解决问题开始》;何鹏飞的《自慢》系列;郝明义的《工作DNA》系列。奇怪的是,你会发现,这些作者都是台湾作家。因为他们更真诚,并且经历过了「第二次青春期危机」。

什么是「第二次青春期危机」?这是我在三十六惑》一文中杜撰的一个词汇。12 岁到 24 岁时,你会体验第一次青春期危机,在这个时期,你的心理时钟几乎受制于社会钟。你不需要去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时间节拍,社会已经将你安排好了。你的时间不属于你自己,你不得不按照社会和学校给你的时间安排去走。与第一次青春期危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在你开始体验第二次青春期危机时,你的身体与时间已经隶属于自己。社会钟已经许可你拥有自己的时间节拍,没人再来强制你。

如果说第一次青春期危机帮助人类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第二次青春期危机则帮助你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与循规蹈矩上班下班结婚育儿,按照社会主流时间周期生活的中产家庭不同,绝大多数社会精英有自己独特的身体节拍与时间节奏,同时尽量让别人来配合自己的时间,而非为金钱出让自己的时间。社会钟的第一次大规模残酷甄选,区分开中产阶级与草根;第二次大规模残酷甄选则区分开精英与中产。

Part2. 生活习惯

Q4. 如何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Q4:不论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都是人类行为系统,那么好习惯定律同样适用于生活习惯。请问,有什么好生活习惯的建议吗?

:我在《如何建立好的学习习惯系统?》提及的「好习惯定律」同样适用于生活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能降低人生复杂度,最重要的生活习惯是保持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生活简单是说不要跟太多的人去太多的地方做太多事,尽可能只跟一两个人在一个地方做一两件事,这样你的生活会变得简单很多。简单的生活方式相对来说,在输入端需要记忆更少东西,每天规律生活规律工作规律睡眠,这样容易自动化。

按照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的理论,我们可以将人类的大脑工作机制分成三部分: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反省心智。自主心智除了来自进化习得的适应性模块之外,还包括情感化反应、学习习得的自动化反应与条件化反应等。举个例子,一旦学会骑自行车后,就终身难忘,变为本能,这就是后天习得的自动化反应。这些自动化之后的模式进入人类大脑的自主心智之后,不再挤占「算法心智」部分狭小的「工作记忆」计算能力。这样更容易突破人类大脑的先天局限。

一般来说,人类的 30-40 岁是创作高峰期,此时技能已经成熟。此时专家与卓越者的「自主心智」拥有了大量自动化的模式,他在「算法心智」的 「认知负荷」从而大幅度下降。对于职场新手来说,是「重度脑力劳动」,而对专家与卓越者来说,则是「轻度脑力劳动」。简单的生活方式,容易让我们培养更多自动化的模式,从而让大脑变得认知负荷更小。慢慢地,从一位年轻时候的「重度脑力劳动者」变为一位「轻度脑力劳动者」。

Q5. 怎样找到简单的生活方式

Q5:怎样找到简单的生活方式,形成时间的复利效应?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案是,找到一个好伴侣。 这不是开玩笑。如果你将生活理解为一个实验心理学函数,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条件变量等等。那么,配偶是最大的干扰变量与控制变量。优秀的伴侣是你最好的同侪压力,也是你终生的同侪信任,更是你无法堕落的底线。怎样才能找到好伴侣?就像芒格所言,找到好伴侣的最好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对方

第二重要的则是好导师。 尽早在时间源头,以学徒的身份,帮一位大师打杂,然后慢慢地从边缘到中心。这样你工作早期的无数困惑,比如如何分配心力,如何决策,通过模仿老师,得以解决。这就是现在当代认知科学的主流观念——认知学徒制。为什么认知学徒制如此重要?因为人们容易高估自己的意志力,这意味着你每天需要给自己做心理建设,这与人性背道而驰;与小伙伴们与导师在一起,让你更容易获得从嗅觉视觉听觉到灵魂的刺激:我不能再堕落了,我要加速我的进展!(关于认知学徒制的介绍,更多参见我的老文《刻意练习》)

第三重要的是好工具。 人们容易低估工具对自己的影响。工具不仅是思想的外在,更是思想本身。你需要使用最恰当的工具,并学会制造工具。如果是家境一般的年轻人,可以不设上限地购买好书,多阅读智者传记。从智者传记中,你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大量优秀的工具。有虚拟的工具,有实体的工具。年轻人往往不了解自己、他人的瓶颈,借助这些工具,能够放大自己的力量

Q6. 怎么制定新年计划?

Q6:每到过年的时间节点,大家都会制定新年计划。这样对个人成长有作用吗?阳老师是怎么定一年计划的呢?

尽可能不要定太具体的新年计划,而是选择一个抽象、模糊、性感的词汇。比如我在 2016年给自己定的词汇叫做「柔软」。因为我的性格强势,这一点会影响我管理公司。去年我定了「柔软」那个词汇后,我会有意识去想: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温柔一些?怎样才能更好地容忍一些看不惯的现象?历史上有哪些智者以性格强势著称,他们在人到中年后,是如何变得柔软的呢?

结果还不错。大家可以看到 2016 年我的演讲风格不一样了。这样的方法比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好很多。越具体的目标会让你越关心「可用性」—— 我在 2016 年一定要产生怎样的成果。生活多变,年初想得再美好,年底往往被生活打脸。

但是如果你用一个抽象、性感、模糊的词汇作为新年目标,这个词汇又跟你的行为模式相关,这样你可以去学历史上的大拿,学身边的人。到了年底的时候,你的收获更大。性格决定命运,当你的行为模式变得更好,自然会产生更好的结果。

Part3. 人生低谷

Q7. 消极情绪自救指南

Q7:阳老师好,自己断断续续效仿柳比歇夫记录时间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情绪压抑的时候,时间记录就被遗忘或忽视了。时间管理仿佛成了情绪管理。我的困惑就在于,如何从消极情绪中快速恢复?怎么不让自己的注意力被负面情绪或事件过多的消耗?目前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是,借鉴执行意图加上成长型思维:如果(看书看不懂)/(编程出现bug),就想到(这是刻意练习)/(用成长型思维)。但是消极情绪过强的时候,这个方法就瘫痪了。

: 这位同学的方法很好,除此之外,我再补充几点。

第一,从时间管理转为心流管理。不建议做太精细的时间管理,如果你一天花费在时间管理上的时间超过25分钟,那么意味着你生活的复杂度太高了。放弃琐碎的时间管理,转而计算每天能产生几个心流时间。如果你一个星期都很难产生一次心流,这意味着你活得有点累,即使时间管理做得再精致,依然只是在做「第一序改变」。假如你发现一天能产生 3~9 次心流时间,比如读书时,产生一次心流;写作时产生一次心流;讨论产品,又产生一次心流,你会过得更开心。

第二,登高山,涉大川,观沧海,与自然一体。《道德经》中有一段话,我曾反复吟诵,赞赏不已,谈尽人情世故与求知真相。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转译为认知科学版,意思是:1)no zuo no die;2)有理性思维才算聪明,光智商不够;3)高理性思维符合自然之道,能规避风险;4)怎样提高理性思维?致虚与守静。也就是古版专念与自我决定论;5)光理性思维还不够,还需同理心与灵性。同理心来自换位思考,灵性来自登高山,涉大川,观沧海,与自然一体。

人陷入重度消极情绪时,借助理性系统难以逃出樊笼。你需要借助环境的力量。中国古代大儒修炼之旅,总是少不了登高山,涉大川,观沧海,在与大自然融合的过程中,提升胸怀。现代科学诞生后,心理学家普遍发现中国古代大儒修炼之道的优雅与正确。这种幸福的状态,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将其定义为「灵性」(Spirituality);心理学家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将其称之为「提升感」(elevation);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在《Flourish》一书中,以及凯斯与海特在《Flourishing》一书中,将其定义为「茂盛感」(Flourishing)。


第三,承认消极情绪的力量。 在远古时代,人类面临的是来自生存的挑战。你我的基因深处,铭刻的是人类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对洪水、饥饿、短命、毒蛇的记忆。这些记忆进化而成的情绪,则是人类面临的三大怪物:抑郁、焦虑、恐惧。这三大情绪怪物跨越远古穿越至今,成为今天人类心理疾病的重要来源。消极情绪对人类的进化意义更多在于警惕与生理唤醒。承认消极情绪的力量,不一定是坏事,它能够让你意识到自己不一样的一面。仍然用成长型思维看待消极情绪:这一次的低谷对我有什么启发?我能不能将它作为人生关键节点?

Q8. 如何克服行为瘫痪?

Q8:请教阳老师,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行为瘫痪,常常拖延,意志力薄弱,不知道有没有具体的方法防止和克服这一弱点。

很多人有个思维误区,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甜头才是成功之母。之所以容易产生行为瘫痪,是因为你尝到的甜头太少了。做一件事尝到了甜头,之后才会引发更多的事情。那么,如何让自己得到更多甜头呢?这就需要我发明的一个术语:最小行动。尝试降低自己的认知负荷,从一个简单的行动单位开始。比如大家熟悉的「卡片大法」。它就是一种阅读与写作的「最小行动」。再举个与人交流的最小行动。如果想要在开智部落获得持续成长,不至于三分钟热度,要养成的最小行动是什么?它是信息闭环

一方面是自己形成信息闭环。 假设你第一周需要阅读《这才是心理学》,你认领了书中一章,并撰写了几张卡片,提交到 Github Issues。这些卡片你可以写得非常认真,也可以写得非常简单,但此事有始有终,这就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信息闭环。

另一方面,你和社群小伙伴的沟通,也要形成信息闭环。 这大家容易忽略的。跟社群中任何人的交互,无论是自己发起的直播,或者和其他小伙伴结对学习,或者参加线下活动,从发起到结束,有个明确的边界,有始有终。如果刚开始的时候,你和小伙伴的信息闭环,是在你的认知能力支撑住的范围,那么你更容易完成;即使偶尔超出你的舒适区,借助小伙伴的力量,你也能完成。从此更易克服行为瘫痪,获得甜头。

Q9. 如何大时间周期坚持自己的节奏

Q9:阳老师在《三十六惑》中写道:「伟人与普通人不同之处在于,即使山穷水尽,人生低谷,阳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拍,并没有刻意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在时间迷宫中穿梭,你越是采取单一的时间节奏,越是更容易在时空洪流中存在。如果你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甚至一辈子都保持一个简单的时钟,你更容易获得时间的恩赐,甚至可能永垂不朽,抵达时光之河的彼岸。」那这里,阳老师指的时间节奏是什么?阳老师是否可以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您一天的节奏,与您十二年前的节奏,各自有什么区别?

:人很难做到真正的多任务处理。这里的时间节奏除了指你的生活模式之外,更多指你每天的心流时间产生在什么时候。 比如,我一般白天10点到下午4点,以在公司开会为主,处理各种工作的事情,晚上在8点到 11点,这三个小时用于读书写作。早上7点到9点,一般都是读书写作。总是保持一致的节奏,再大的事情也很少改变它。从时间管理到心流管理,并且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容易产生心流

再说说如今与十二年前的区别。十二年前我住在公司附近,今天依然住在公司附近。十二年前是在清华东门工作,现在又搬回五道口。十二年前我的工作节奏,白天以上班为主,因为当时从事的是管理咨询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跟客户交流,附加阅读写作。晚上回到家,则以写代码与维护自己创办的一个网站为主。

从十二年前互联网行业刚刚兴起到今天五道口成为互联网行业中心之一;从十二年前创办第一家公司时,家人同事难以理解到今天全民创业,这是大环境的变化。个人工作节奏最大的变化是,现在代码写得越来越少了,更多精力放在产品与管理上。第二个大的变化是,现在阅读写作,跟谋生关系更小,跟兴趣关系更大。第三个大的变化是,无聊应酬越来越少。十二年前,有些人找你吃饭,碍于情面,不得不去,但是今天如果我不想参加什么聚会,多半能推掉。总的来说,如果希望大时间周期坚持自己的节奏,你需要坚持管理心流而非管理时间;分配个人精力始终朝内在动机倾斜

Part4.  心灵自由

Q10. 如何成为内在动机驱使的人?

Q10:如何理解内部动机和外部反馈的关系?例如,如果我的目标是写出一篇阅读量达2千的文章,那写的过程会不断希望获得别人的建议,如何平衡别人对自己的影响?对于整合调节与认知调节、自己动机已经被调节的人,如何判断自己的动机属于哪种类型?

:根据认知科学家的研究,目标被说出来后,完成率就会降低。建议区分两个过程,一个是目标的制定过程,一个是目标的执行过程。目标制定时,尽量不要跟别人说;目标执行时,尽量不要受别人干扰;目标完成之后,你可以跟别人去讨论和分享。 因为人类的大脑有一个很微妙的现象,当你说出一个目标,你的大脑会判定「此事已完成」,接下来它能调动的能量就不太多了,这就是绝大多数新年计划实现不了的一个根本原因。研究这一领域最好的科学家是格尔维茨,更多参见我的文章《行动派》。

绝大多数人没有掌握一套方法,不依赖别人的反馈对自己的作品好坏作出评价。 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作家、伟大的创业者,他们普遍掌握了这一套方法论。比如你刚开始练习写作的时候,不太清楚自己写作质量,这时你要去找类似张爱玲、余光中这些公认的伟大作家翻译的文章。比如说写作课上大家练习过翻译《老人与海》,结果发现张爱玲的确是超一流作家,余光中的确是一流作家,因为这两个作家放在一起,翻译《老人与海》的差距明显。你自己翻译《老人与海》,再和张爱玲一对比,就马上明白自己写作差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你就能进步了。

不需要依赖任何人就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馈,这点极其重要,它能更好地保护你的内在动机。假如你始终依赖别人给你指导和反馈来评判自己的作品质量,很难进入真正的内在动机。举个例子,我训练团队的产品经理有一个小技巧,是让他们提前写下自己对新产品的预判或者回溯老产品的版本记录。比如假设某某产品的不同版本会提供什么功能,再拿它的真实版本记录和产品截图,跟自己的预判对比。人都有依赖心理,总觉得他人给你反馈,更能帮助你,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很多领域求解很多难题时,你需要从依赖他人主观反馈,转而根据客观的数据独立决策。

纯粹的「内在动机」与纯粹的「外在动机」(如外部调节)好区分,反而是介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之间的「认知调节」和「整合调节」这两种,很难区分。(自我决定论具体解释,参见《如何成为内在动机驱使的人?》一文。)

我教大家一个思维小技巧,先假设最坏的情况:自己是偏外在动机驱使的人。因为人类不喜欢承认自己的不足。然而,一旦你先把自己放在一个最差的情况,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外在动机驱使的人,那么你再来观察自己的行为模式,有可能更容易理解自己为什么是外在动机驱使的人。

根据我的观察,以及相关心理学研究,真正内在动机驱动的人,占整个人口学比例是较少的。假如没有人给自己鼓励,自己写还是不写,这个提问是偏外在动机的。你要去想,假如没有任何人给我鼓励,那我写的理由是什么?此时你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转为内在动机驱使,有难度。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训练,都已经习惯了外在动机,总是得有个人 PUSH 你。但你熬过这个时间之后,会明白很多乐趣。

Q11. 道学与科学

Q11:如何找到人生信仰?阳老师为什么推崇儒家?

: 现在中国人处在一个普遍迷茫的时代,信仰缺失。中国有不少精英知识分子,朝西方寻找信仰,我不敢苟同。通过科学主义修正后的传统学问,反而能带来更大启发。具体而言,我推崇两个流派。第一个流派是用心理科学修正后的儒家:本土心理学,推荐杨中芳、杨国枢、李亦园、黄光国四位本土心理学大师的著作。要寻信仰,必读李亦园。

理解个人命运,常往历史中去寻、往时代中去找。是顺势而行还是随波逐流?人类学家道格拉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框架:群格理论。道格拉斯以个人的角色规范(grid,称 「格」)和群体约束力量(group,称 「群」)为两个维度,将各种社会中的个人分为四种类型:群强格强,群强格弱,群弱格强,群弱格弱。中国传统社会是群体约束很强,个人的角色规范也很强的社会。

但是现在的社会呢?人们的信仰渐渐丧失。李亦园在其 1997 年出版的名作《宗教与神话》的《社会变迁与宗教皈依》一文中,借用道格拉斯的群格理论,借古喻今,分析台湾人在社会变迁的心理变化及其信仰追寻。台湾民众二三十年前所经历的迷惘与选择,对今日国人来说,参考价值极大。

第二个流派是用现代科学修正后的阳明心学:行动科学。中国儒家是行动哲学,阳明心学则是儒家的集大成之作。今天因为丢失了政教文统,人们对儒家误解颇多。不少人喜欢用一知半解的所谓西方科学指责儒家的那一套,用现代科学诞生之后的知识体系去嘲讽一个现代科学诞生之前的知识体系。然而,儒家为什么不能修正,不能发展呢?从行动哲学到行动科学,明者因时而变。 所谓行动科学,串接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寻求第二序改变的新科学。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建系时与众不同,不走大陆心理系普遍走的认知神经科学这类强科学主义路线,而是走行动科学路线。因为辅仁大学心理系前主任是行动科学中国传人夏林清老师。夏老师也是行动科学启蒙之作《改变》一书译者。

我的心理学训练启蒙于本土心理学。前些年在台大心理系本土心理学教研室拜访了黄光国老师,蒙赠经典《儒家关系主义》。杨中芳、黄光国这批老师为什么值得尊敬?他们具备现在大陆公共知识分子非常缺少的风骨,是真的在捍卫中国文化,还跟西方形成对话。而不是像杨老师在《中庸》演讲中调侃的机场心理学,跨文化差异怎么也能搞出来。有差异,能发表;没差异,证明普世价值,还是能发表。多数大陆公共知识分子还停留在这个层面讨论。而杨中芳、黄光国这批知识分子,是真的信仰儒家,又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融通成功,作为一辈子安身立命学问。多年前,梁启超在北大讲授《传习录》时,开篇语谈「道学与科学」之分,

道学与科学,界线最当分明。道学者,受用之用也,自得而无待于外者也,通古今中外无二者也。科学者,应用之学也,藉辩论积累而始成者也,随社会文明程度而进化者也。故科学尚新,道学则千百年以上之陈言,当世哲人无以过之。科学尚博,道学则一言半句,可以毕生受用不尽。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谓科学也,道谓道学也。

科学尚博,道学则一言半句,可以毕生受用不尽。利用「一句话口号」,创造「最小行动」,激发人类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才是儒家精华!天命在我、曾点气象、知行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天真烂漫的句子,可以植入大脑,成为你的行动触发器。儒家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思维与血肉中,你怎么可能将自己抽筋剥皮呢?所以更佳处理方法是用类似本土心理学与行动科学这样能够与现代科学话语体系对接的新学科,作为自己建构信仰体系的知识源头。

Q12.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Q12: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既关心思想自由,也比较关心财务自由。请问阳老师,我们学习的那些最优秀的人类的文化遗产和最新的思想成果,如何能转化为实践呢?如何获得普世智慧,并运用它获得更好的未来?

:普世智慧,用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的话来总结,是人类六大美德和 24 种人格优势。这是开智大会命名的根源,每年开智大会的主题就是从人类美德中随机抽取两个不同类别,形成冲突。例如首届开智大会的主题是爱与智慧,第二届是美与好奇。爱、智慧、美、好奇,都是普世智慧,但你知道再多依然很难转化为行动。

普世智慧是以数万年为单位,作为人类的基本模因沉淀在自主心智中。每个时代,从普世智慧到高阶模型的路径不一样。比如在21世纪初,你要获得爱与智慧,你要知道自我决定论、内在动机、执行意图……所以说比普世智慧更重要的是理解一个时代的高阶模型。从理论转换为实践最难的是,有很多人一生没有太多实践高阶模型的机会。那么如何去创造实践的机会呢?前述答疑中,介绍了王阳明与芒格的做法,前者是借助讲学来进行思想的「压力测试」;后者是不断与聪明人交谈。

与思想自由相比较,实现财富自由是一件简单的事。时代在不断飞速变化,十年前多数人难以想象互联网对当今日常生活的渗透程度,十年后,随着NBIC(纳米、生物、信息、认知)四大科技的发展,各种创业机会依然层出不穷。目前人类正处在从智人朝神人跃迁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个时代,人类和刚刚诞生的人工智能一样,正在变得日益强大。借助于可以编辑基因的CRISPR这类技术,越来越多的算法会在人类出生前提前置入人体基因内部。借助于让大脑透明的Clarity技术、能打开或关闭神经元的光遗传学这类技术,人类开始操纵记忆,重塑大脑。

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智力不对称,一个人就有可能获得巨大的财务回报。然而,在任意一个时代,能像王阳明一样,在去世前感叹「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成为心灵自由的人,始终是极少数。在任意一个时代,不要低估反洗脑需要花费的时间。父母有毒、社会有毒,有毒的制度总会刻意挑选各类固化它的人与媒体。培养独立思想能力,不慢不行。思想自由与财富自由相互佐证,你要有一种能独立谋生的技能,它不需依赖老板这样早应淘汰的物种;你要记住你在心灵自由的路上,踌躇、挣扎、崩溃、慢跑、狂奔的样子,那是你最美好的回忆。

小结

至此,跨年答疑五篇总结完毕,外加《读书十二问》等四篇,累计九篇答疑以及九篇主题演讲。我之学派,始于丙申;心智十八篇,由此入门。

阳志平
2017-01-24

备注: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开智部落,在知识源头狩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