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马云宣布阿里巴巴将成立“达摩院”,探索人类未来网络科技。随后,阿里云ET城市大脑1.0版本正式发布。而在1个月之后科技部在京召开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上,阿里云ET城市大脑就成功入选了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dkz9bibRJqAqz1KuouhVXQL7TAqyia95TE4xcfiajaRqrIgG7DjwS2vv81PLFP2UOFALbwTFVMI7zaT9ncgcnibfeA/640?wx_fmt=jpeg)
ET城市大脑在其1.0版本发布的同时,也交出了一份周年答卷:接管杭州128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500次以上,准确率达92%;在萧山,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左右。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公共系统,ET城市大脑现已经可以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修正城市运行中的Bug,成为未来城市的基础设施。
阿里云科学家闵万里表示,城市大脑搭建的是整个城市的人工智能中枢,而非建设城市的手或脚。当前,中国很多城市都已经搭建了强大的基础设施系统,现在需要做的是对整个城市进行实时、全面、全量的感知,并且调动手和脚做出行动,为城市赋予新的面貌。
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提出了“AI for Industries”(产业AI)的理念。在其看来,在去除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泡沫之后,下一站将是“产业AI”。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在除城市之外的工业、零售、金融、汽车、家庭等多个场景推出ET大脑等“产业AI”方案。
胡晓明表示:“回顾以往,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从而引发经济和社会变革,AI同样也不例外。未来AI要深入各行各业,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环境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这样才能引领真正的产业革命。”
2018年3月28日,胡晓明在2018云栖大会·深圳峰会上宣布,阿里巴巴将全面进军物联网领域。胡晓明认为,全面进军物联网领域,需要AI、云计算、IoT三架马车并驾齐驱。云计算是物联网体系的心脏、IoT是神经网络,而AI则是大脑。
对于阿里来说,其AI能力就是ET大脑,在通过IoT连接手和脚之后,ET大脑获取数据,从而对场景进行实时分析。ET大脑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通过ET工业大脑,全球最大的光伏切片企业协鑫光伏良品率提升超过1%,每年带来经济效益超过亿元;中国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中策橡胶,使用ET工业大脑将良品率最高提升了5%。
在航空领域,以首个落地首都机场的ET航空大脑为例,其可以在50秒内刷新首都机场1700架次航班的停机位安排,廊桥停机位利用率提高10%,相当于每天有2万名旅客不用再乘坐摆渡车。
ET金融大脑可辅助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实现对贷款、征信、保险等业务的智能决策与风控监管。在南京银行,ET金融大脑使得54%的贷款申请者可免去人脸核验和视频核身,减少重复验证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