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政策向“煤改电”倾斜
自清洁取暖改造启动以来,“气、电之争”便从未间断。统计显示,北方地区去年共完成双替代578万户,其中约7成为“煤改电”。
“虽说应遵循‘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但去年实在被缺气的压力整怕了,为减少隐患,有条件的农村今年都想‘改电’。”
日前在河北省住建厅主办的一次清洁取暖典型案例交流会上,某县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根据河北省相关要求,
除2017年未完结项目,今年原则上不再新增农村“煤改气”,在抓好气代煤转结扫尾的同时,全省将加大电代煤政策支持。
这不是个例。记者梳理多地改造方案发现,
2018年侧重电代煤的地区不在少数。
例如,河北石家庄在省级方案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在电网可承载前提下,对分散燃煤采暖居民优先实施电代煤;北京针对计划改造的450个村庄,提出改造以“煤改电”为主;天津在工作计划中明确表示,“宜气则气、宜电则电、优先用电”;除5个中心城区,山东济宁9县市的电代煤比例今年将超过60%……
改造量节节攀升,隐患也如影随形,要更好发挥电代煤的效益,仍有多项长效机制亟待完善。
首先是用电方式。
“电能来之不易,作为最高品位热源,理应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在江亿看来,电热转换效率是评价电采暖的首要标准,即单位电力能够替代的化石能源最大值。但现行改造中,不乏电锅炉、电热膜、电热缆等直热方式,其制热能效比(下称“COP”)仅为1,意味着1份电产生1份热,相比COP达2-5的蓄热装置、电动热泵等,浪费明显。
“各地‘煤改电’技术相对单一,直热式设备达7成以上,停电即停暖的风险大。”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营销部副主任徐阿元告诉记者。
其次是成本问题。
徐阿元表示,
“煤改电”离不开电价优惠及政府补贴。“但政府现在只承诺3年补贴,要持续推进清洁取暖,3年时间明显不够。
此外即使依靠补贴,‘煤改电’项目仍形成明显的电价倒挂,与减少交叉补贴等要求存在矛盾。”
最后是标准与规范缺失的问题。
“我们调研发现,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
工程做出来也参差不齐,质量差别很大。”
中电联电能替代产业发展促进分会秘书长郭炳庆坦言。究其背后,
电采暖行业暂无系统性、权威性标准规范,不足以形成约束机制。
“比如,用户维修设备到底该找谁?过几年到更换期限,费用由谁承担?”
“‘煤改电’绝不是花钱就能做好,北京其实也走过弯路。”
北京市农工委副书记苏卫东对此深有体会。“
2013年改造之初,近万台直热式电锅炉就因效率太低,不得不拆除改装。现在要求必须有第三方跟踪,提供科学的实验报告、监测数据。
”
为进一步保障供暖可靠性,郭炳庆认为,
只有高效电制热技术和蓄热技术相结合,才能充分挖掘电网存量资源,在不增加或少增加电网配套的前提下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