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最新政策、权威解读、实用信息、独家观点。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投稿:[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FC农产品研究  ·  【会议邀请】油脂油料月月谈(第22期) ·  13 小时前  
微观三农  ·  划重点!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关键词? ·  17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观三农

严东权: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微观三农  · 公众号  · 农业  · 2025-02-24 18:36

正文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农业农村部乡村建设促进司一级巡视员 严东权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着力推进乡村建设作出具体部署。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部党组工作安排,农业农村部乡村建设促进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民需求、短板弱项和突出问题,着力加强建设统筹,强化要素保障,健全推进机制,协调推动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格局深刻演变,一些地方乡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和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以县为重点突出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统筹,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规划、协同建设。 一是加强乡村建设总体规划。 坚持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推动各地科学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从农民急难愁盼问题入手,合理确定建设标准、重点和时序,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 二是有序推进村庄规划。 坚持务实管用,配合有关部门指导有需求、有条件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不下达完成指标和完成时限,不盲目追求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不要求编制工作进度“齐步走”和成果深度“一刀切”,提升村庄规划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

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表现是基础设施差距大。实现农村现代化,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必须要有交通、供水、能源、物流、信息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作支撑。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但离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一些村庄还存在道路泥泞、硬化路破损、供水不稳定等问题。 一是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实施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制村通等级公路、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设,实施老旧公路改造、窄路基路面加宽改造或错车道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及桥梁隧道隐患排查和整治,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推动提升城乡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优化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体系,畅通农村群众出行、货运物流、寄递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强化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和“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分布式清洁能源,稳妥推进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抓好灾后农房恢复重建。 三是稳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开展农村地区4G基站补盲建设,推动5G和千兆光纤网络延伸覆盖;加强农村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有序推进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技术的应用,推动乡村绿色低碳发展。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现是公共服务不平衡。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都是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的民生事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现代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必须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 一是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 协调推动有关部门持续落实“十四五”学前教育和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支持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大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力度;继续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公费教育、银龄讲学计划等,持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 协调推动配合有关部门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推进人员、服务、技术、管理下沉;发展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健全城乡一体、上下联动、功能完备的疾控网络,提升农村地区重点传染病防控能力。 三是加大农村养老助残服务力度。 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提升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覆盖面和可及性,推进老年人居家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因地制宜加强村级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老年食堂等互助养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推进农村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持续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和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这些年,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根本扭转,但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推进农村改厕、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改善的任务还很艰巨。 一是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健全农村改厕实施机制,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改厕,实现愿改尽改。重点指导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户厕改造,科学选择适宜技术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因户施策、因村建设,改一个成一个。强化农村改厕全过程规范,加大技术指导服务力度,健全日常巡检、维修清掏、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长效管护机制,完善社会化管护和服务体系,建立常态化问题发现和处置机制,提升农村改厕质量实效。同时,下功夫持续抓好“问题厕所”整改,切实把好事办好、让农民满意。 二是加快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协调推动有关部门以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为导向,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加强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衔接,推动“厕污共治”,在改造水冲式厕所的地方推动一体建设管护、同步处理利用;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综合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加快消除较大面积黑臭水体。 三是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推进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统筹县乡村三级设施建设和服务,积极支持偏远镇村生活垃圾小型化分散式焚烧处理。协同推进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 四是改善村容村貌。 有序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聚焦背街暗巷、死角盲区,引导动员农民定期清理田间地头、道路沿线、河塘沟渠等,通过无人机航拍等进行常态化抽查。引导地方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微改造、低投入、渐进式改造村庄风貌。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整治,深入开展乡村绿化美化。研究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加强建设指导,推广典型范例,推动塑造各美其美的乡村风貌。

为切实提升乡村建设质量实效,在工作推进中将紧扣农民期盼,聚焦重点任务,坚持真抓实干,用好科学方法,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乡村建设。 尊重规律、稳扎稳打。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结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分区分类明确建设目标任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避免齐步走、“一刀切”。 农民主体、政府引导。 坚持为农民而建,尊重农民意愿,健全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作用,集中力量办好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搞大包大揽、不代替农民选择。 健全机制、注重长效。 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建管用并重,着力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政策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着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让农民群众长久受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