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研究者们重提新闻时间性研究的必要性在于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对新闻业造成的巨大挑战,使得既有的许多时间观念发生着变化,比如新闻周期、截稿时间、更新、即时性等,其中核心的变化就是对速度和效率的进一步追求。而这也不过是当下“速度社会”的速度特质在新闻业中的投射(郑作彧,2014)。当代社会对弹性、效率、速度的尊崇与科技的进展密切相关,速度与加速不只是科技发展的目标,也是科技发展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黄厚铭,2009)。媒介技术的发展也遵循着这一逻辑,从报纸、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到手机,新闻的生产和流通速度日趋加快,速度成为了时间的体现。
新闻时间性在数字时代的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就是新闻周期的加快。对记者来说,所有的工作是在特定的新闻周期内完成的。作为一个在传统媒体时期诞生的概念,新闻周期原本是指一份报纸的不同期数相隔的时间。但对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来说,这个周期是不尽一致的,比如一天、一周甚至一月。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周期更具体地体现为各种不同的截稿时间,它同样也会因为媒体形态
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全国电视新闻节目每日清晨播放一次,记者们可以了解到当天需要调查的“爆炸性新闻”。大多数主要报刊都是早晨或下午出版,受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记者要提前几个小时完成稿件(Klinenberg,2005)。在互联网进入新闻业的早期,传统的节奏还在发挥着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大多数新闻媒体都有了自己的网站,但那时的内容还受“铲送”(shovelware)逻辑的主导,系一天一次从其母媒体搬运而来,网站新闻时效性还落后于报纸和广播(Scott,2005)。Boczkowski(2004:84-88)对1998年《纽约时报》的网络版进行的参与观察表明,编辑在互联网上还遵循着纸质版报纸印刷的周期,仍然在深夜里刊出新闻报道。随着在线新闻阅读者的习惯发生变化,新闻的运作模式也随之改变。几年后,Boczkowski(2010:116-140)对阿根廷在线新闻网站的研究发现,在线新闻的读者以前是在家看新闻,现在主要在办公室看新闻。新闻消费主要在白天上班以后进行,读者惯于在早上和中午来浏览新闻,前者是在抵达办公室或是坐在家里的办公桌前正式开始工作之前,后者则是在午饭前后的时间。因此,白天新报道的不断刊载已成为阿根廷在线新闻网站的一种制度化规范 。
新闻生产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快,Mitchelstein和Boczkowski(2009)对在线新闻生产的综述就指出,内容生产的时间模式的加快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一些学者提出在线新闻瓦解了一天两次的新闻周期,形成了“高速新闻”的优势。 因此,Rosenstiel(2005)认为,这种加速已成为美国当代新闻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Klinenberg(2005)在对一家位于美国芝加哥的都市报“地铁新闻”的研究中发现了“新闻飓风”现象,“总有突发新闻供记者去生产和消费以及需要他们有所反应的主题”。记者们说,“我们能做的就是一直一直的写,与时间赛跑。”截稿时间不再固定,每日的新闻周期变得更短。为了在短时间填补新闻网页的内容以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竞争,新闻网站的“模仿”(imitation)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现象。虽然看起来记者们更快地生产出了更多的新闻,但原创内容却大大减少了,新闻的同质化日趋严重(Boczkowski,2010:83-115)。
其次,在日渐缩短的新闻周期内,即时性受到了极大追捧,逐渐在在线新闻中享有神话地位(Louisse et al,2012)。很多研究都指出,即时性已经成为在线新闻的一个主要特征。不仅记者把它视为与同行竞争的利器,他们的工作常规多数是围绕即时性而被塑造出来的(Domingo,2008),消费者也把网站持续地更新网页的能力当作选择新闻来源的重要标准(Karlsson,2011)。即时性不是在数字媒体时代才有的概念,新闻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缩短新闻的发布与使用者的接受之间的时间,
只不过在新技术的介入下,这一过程被大大缩短了。以前电视媒体凭借其技术优势独享着实时直播的特权,但现在不同类型的媒体都在利用互联网尽力达到这种实时报道的效果。Bell(1995)早在90年代中期就指出,新闻组织越来越不重视事件究竟如何发生或为何发生,只是一味地追求时效旨在缩短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的时间间距。但现在的即时性不只是缩短新闻报道与事件发生的时间间距问题,还强调要缩短新闻生产和新闻消费的时间间距,直至二者几乎同步。在新的媒介逻辑下,时间成为最重要的新闻价值(Witschge & Nygren,2009)。
研究者已经提出了许多比喻来形容媒体对即时性的追逐。如Starkman提出的“仓鼠轮”(hamster wheel),形容当前用越少的资源来提供越多内容的现象。这一比喻甚至获得了FCC的认可,在2011年的一份报告中用了一个正式的词汇“仓鼠化”(hamsterization)来描述滚动的截稿时间和新责任所带来的持续压力,如学习新任务、利用更快更便宜的分发网络来发布更多的内容。Usher (2014:8-13)在对《纽约时报》的田野观察中更是发现,即时性已经成为在线新闻世界中指导新闻实践的一个新的价值观。时报的记者称之为“fresh”或“freshness”,尽可能地供给足够多的新信息以便迅速和持续地更新网页。新闻组织自身已经成为网络化新闻环境中即时性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对美国都市报的研究后,Usher(2018)更是指出,以往每种媒介都有它们自己的截稿时间及时间感,尽管几乎所有的新闻组织都是由截稿期驱动的,同样在追逐突发新闻,但还拥有不同的时间模式,在特定的时间产出特定的报道。但是现在,他们已经使用着同样的截稿时间,即“此时此刻”(Now)。
新闻的即时性意味着突发、剧变、不可预测,一旦新信息出现在已知事件中,就必须推出最新的版本,更新报道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Saltzis,2012)。突发新闻成为24小时新闻文化中日趋重要的部分(Lewis & Cushion,2009),并被在线新闻组织常规化(Hartley,2011:73-85)。Usher(2018)解释了美国都市报新闻室重视突发新闻的三个原因:首先是为了增加流量,吸引读者来网站阅读;其次是担心媒体对读者来说变得无关紧要,以致他们离开网站再不回来;第三是希望在同样的截稿时间环境下打败他们的主要对手电视,以此证明他们的专业价值。
Louisse等人(2012)的研究发现,有三条规则主导着即时性在新闻网站上的体现:第一是,新闻网站上最突出的网页位置要摆放最重要的新闻;第二,新闻网站必须通过持续地发布重要新闻才能在与其他新闻组织的竞争中胜出;第三,新闻网站上最突出的位置并不限定发布某些类型的新闻,而是面向所有能吸引用户的新闻。由于流量对于新闻机构的运作异常重要,运用Web Metrics来监控受众的网络行为已经成为新闻
室中的常见现象:每篇报道有多少人阅读、读者会在每篇报道上花费多长时间、哪些网页可以把读者导向网站主页、当他们离开网站时他们最后看的网页是什么等。这些指标不仅会影响新闻在网页上的布局,而且会对记者的选择、报道和写作产生引导作用,大量迎合受众口味的新闻被生产出来(Tandoc,2015)。
新闻时间性的变化对新闻生产的最终产品也产生了影响。一个主流的看法是,时间压力会对新闻的品质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影响新闻媒体向公众提供信息并服务于民主的能力。因为对新闻周期的要求会导致对时效性、新奇、突发新闻的偏好胜于准确性、多元信源和持久价值。Reich和Godler(2014)的研究就首次系统地尝试研究时间限制对记者的日常惯例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者通过考察记者处理新闻的时间与新闻工作的程度和复杂性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在时间短缺的情况下,新闻工作确实系统性地减少了多样性和交叉核实,而更多地使用公共关系,更少的高级消息来源和普通公民,更少的消息泄露。Saltzis(2012)对英国新闻网站在线更新模式的分析则指出,虽然加快新闻的更新速度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及时的信息,但过于频繁和细微的更新有时令读者都无法察觉。学者们已经发现,对速度的追求演变为持续不断的“截稿时间”和新闻周期,快速更新的新闻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使得公众难以知晓事件或议题的全貌,进而破坏了新闻业为公众提供全面和丰富信息的功能。当新闻业对速度的竞争日益剧烈时,更可能引发对真实准确这一基本专业准则的放弃。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很多媒体很难坚持在短时间内核实信息。而在对速度的追求下,互联网信息流通的高速逻辑又必然混合着或催生了对“新奇”的强调。这些都使得记者往往在未加充分核实的前提下发布报道,有时甚至导致虚假报道(李艳红,2012)。对瑞典和英国两国记者的研究都发现,尽管记者们依然认可核实依然是新闻业的重要规范,但对速度的强调使得规范难以落实(Witschge & Nygren,2009)。
时间一直是影响新闻取舍的重要考量因素,但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新闻组织和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即使是像报纸这样的有着明确截稿期限的平面媒体,为了获取更快速、多元的新闻信息,也会规定记者可以先于报纸在网络新闻平台发布实时新闻,而且要求实时新闻的发布要比其它网络新闻平台更为快速,以抢发独家新闻或者避免漏稿。对新闻网站来说,时间更是一个决定性的要素,新闻正在走向实时报道为主的阶段。以往的新闻周期变成了不固定的无限制的模式,新闻既有的时间界限被消减。记者的工作原本就涉及到速度、快速决策、仓促和在加速的实时环境中工作等概念(Deuze,2009),而到了数字媒体时代,这种职业文化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在这个快速而竞争激烈的新闻环境里,任务繁重但人力匮乏,记者始终处在
一种被时间压力逼迫的状态中,陷入所说的“赶工游戏”(布若威,1979/2008:67)中。一项对瑞典记者的调查显示,记者们都变成了“辛勤工作的人”,受访者中的半数每周至少有一天要加班,还有很多人有两到三天要加班。传统媒体的记者一天可以制作2到3条新闻,但是效率最高的在线新闻记者可以达到一天5到10条稿件。这充分证明,互联网及其他数字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记者的生产效率,增加了新闻产品的数量。但带来的后果则是,记者开始更多地待在新闻室里,而不再去新闻现场,他们利用其他记者搜集的材料,网上的消息来源以及电话来尽可能快速地制作新闻。来自互联网的信息如此之多,令他们也无法离开新闻室。记者们感觉到,自己不是在做“正确”的新闻。一条独家新闻在网上发布后,其他媒体很快就能进行追踪报道,哪怕只是多引入了一个消息来源(Usher,2016)。新闻正在变得同质化,减少了多元性。速度压倒了深度,新闻报道的质量不断下滑。新闻权威也通过时间模式和实践来显现,以往记者通过对新闻的最早最快报道建立他们的专业权威,现在继续试图通过对高速新闻的追逐来重塑他们的新闻权威。但这种努力正与即时性带来的不良后果产生张力,出于这种担忧,近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开始呼吁让新闻慢下来,增强对新闻的深度研究、阐释和脉络,用精心打造的长篇叙事表现出来。在新闻业逐渐陷入危机的时候,一些新闻创业项目开始复兴传统的新闻意识形态,用更耗费时间的调查性报道来探索新闻业的可持续模式。